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看完不再失分!

确认过眼神,这就是你要找的的历史选择题集锦!不少童鞋在后台给小编留言,历史选择题总是错很多,该怎么办,小编根据近年的选择题类型给大家一一找到了解决办法,快来看看吧!

01“因果”、“目的”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因果目的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思路

 (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因。

(3)理论分析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存在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

例题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留日学生区域分布

【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陆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 A 项正确;20 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臵,故 B 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7)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 A 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 B 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 C  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 D项错误。

【答案】D

3.(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 18 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利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宣誓仪式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解析】材料提及官员宣誓、陪审员宣誓、青年男子成人宣誓,这些宣誓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履行本职工作,对工作负责,并不是为了限制权力滥用,况且光宣誓也不能真正限制权力滥用,故 A 项错误;‚年满 18 岁的青年男子‛并非都是官员,因此不能说明这些宣誓旨在防止官员腐败,故 B 项错误;材料不仅在强调公民享有权利,还强调公民在履行权利的同时要遵守义务,故 C 项错误;官员、陪审员、青年男子都要履行责任,可见这些宣誓旨在增强责任意识,故 D 项正确。

【答案】D

02“程度”“限制”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或者选项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程度性词语按出现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题干中,也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最佳选择题;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中,以绝对化的选项出现。

解题思路

(1)要抓住题干中那些标志这类题型的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注:对于最佳选择题一般做到“三选三不选’:选全面不选具体,选根本不选直接,选本质不选现象。

(2)对有绝对副词的选项,如最、均、全部、彻底、都、完全、绝对、已经、极其、始终、一直、一向、一概、开始等,出现这些词汇的选项,大部分是错的。接下来,将以历年真题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解题思路。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留日学生区域分布

【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区”大多属于内陆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度有关,故 A 项正确;20 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臵,故 B 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考点】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 A 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势,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故 D 项错误。

【答案】C

03“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比较就是将同类或者相近之间事物的对照”,同类现象对照,也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差异,还可以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比较,找出它们各种的异同。具体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等。

试题的呈现方式有二: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二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过“但是”(但)、“而且”(而)、然而、或标点符号(;)、(„„)等转折词联系起来。

解题思路

“历史事物的比较要放在特点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是静止的、孤立的,都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深入的分析。

从具体步骤上看,一是注意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求同”还是“存异”;二是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三是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后半段材料中)。

怎么样,是不是有种“顿悟”的感觉?那就让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吧!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 A 项错误;1853 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 B 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 C 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选 B。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解答本题时应准确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并结合所处时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综合分析理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但太阳中心说并非是完全科学的,对技术发展影响甚微;牛顿学说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对人类认识、科技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极大扩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为人们提供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 A 错误。C 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 D 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答案】B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玉器制造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 A 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 B 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 C 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 项错误。

【答案】B

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 A 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 C 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 D 项错误。

【答案】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