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为何闻名于世
明代掐丝珐琅使用的釉料大体与元代相近,但由于釉料配比和烧炼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明代掐丝珐琅作品的釉色不像元代那样晶莹透亮、纯净饱满,而是呈现出温润柔美、稳重蕴亮的新面貌。该釉色特点的根源在于,此时的釉料借鉴了陶瓷釉料的调配方法,即加入了氧化铝元素。此法的优点是较好地增强了珐琅釉料的稳固性和附着性,不足则是失却了元代时期掐丝珐琅釉色那种犹如宝石一样的鲜丽剔透的效果。
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以元、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所造厚胎(铸胎)掐丝珐琅器最为经典美观,故宫博物院现存珐琅器就全部为厚胎掐丝珐琅。
“其实从大的收藏趋势上来看,近几年市场经过了高古瓷、元青花、明清的粉彩、民国的珠山八友等多个门类热点后,有新的收藏热点进行切换也是正常的,因为往往新的门类热点在被追捧之前,总体上都处于一个价 值 洼 地,投资潜力巨大。”张颖表示,收藏市场上,不同的阶段需要不断的热点出现,所以掐丝珐琅价值的攀升,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从长远看,掐丝珐琅包括古代珍品和近代、当代大师的精品,其收藏价值还是非常大的,也是未来收藏的方向。张同禄大师曾经说过:“今天大师的作品就是明日的文物。”
明代中期的掐丝珐琅器掐丝较粗而且规矩,至明代晚期则釉色阴沉灰暗,掐丝细密,图案繁复。掐丝珐琅鹤塘纹盘,口径27.7、底径21.2厘米。圆形,盘心以掐丝珐琅技法装饰鹤塘纹绘画式图案,以黑色珐琅彩表示塘水,塘中有荷花、仙鹤及鱼儿,空中有两只仙鹤在飞翔。此器珐琅釉的光泽较弱,与元代和明早期莹润的釉质反差较大;色彩鲜艳,尤其是红、白、黄 色在蓝、黑色地子的反衬下,更加醒目;装饰图案摆脱了番莲纹单调重复的程式化模式,如绘画一样随心所欲,反映出当时的掐丝工艺已经非常娴熟流畅。内外盘壁及外底部满饰掐丝珐琅缠枝菊花纹,这是明代常见的装饰纹样。
掐丝法(cloisonné),这是受哥特时期教堂彩色玻璃工艺的启发而诞生的工艺。掐丝珐琅以明代宣德、景泰为代表,因此,也被民间称为“景泰蓝”,但规范叫法为“铜胎掐丝珐琅”。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入,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我国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掐丝珐琅景泰蓝。明代景泰蓝受到皇帝青睐,它用薄而窄的铜丝掐作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色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工序成器。因当时釉料多呈蓝色,故俗称“景泰蓝”。景泰以后,这一工艺品种至乾隆时期达到了又一巅 峰。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近年来,市场收藏行情逐年升温,其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随着掐丝珐琅价格的进一步走高,人们的收藏热情也被再次激发起来。近日,记者在北京造访了熊氏珐琅第三代传人熊松涛和他的珐琅厂。熊松涛透露,珐琅工艺大师全球仅存不到10人,掐丝珐琅的市场行情逐年升温。据悉,由于珐琅价格高企,使得市场出现一些仿制品,有些高仿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藏家需要慎之又慎。
众所周知,掐丝珐琅器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堪称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每件掐丝珐琅器,必须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鎏金等复杂工艺,稍有纰漏,则前功尽弃。由于烧造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明清两代主要由皇 室贵 族使用。明末成书的《春明梦馀录》将艳丽的景泰珐琅与宣德铜器、永乐雕漆、成化斗彩并驾齐驱,认为它们“精巧远迈前古”。到了清乾隆年间,珐琅器皿由皇帝独享,后妃们只能使用瓷质或银质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