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为 2024-07-30 17:18:47 贞观七年(公元623年),太常卿萧瑀上书说:“现在《破阵乐舞》在天下广为传颂,但此乐仍不足以形容陛下超世的武功和宏伟的业绩。陛下先后打败了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乱世枭雄,我愿意来写一写陛下无人可比的神勇。”唐太宗说:“我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迫不得已,才征讨四方,所以才有了这个舞蹈和音乐。然而高雅的音乐,应该只陈述历史梗概,不宜把详情原原本本写出来。我看当今朝廷的将相,很多都曾受敌人的驱使,如果现在又看到他们被俘虏的情景,肯定会于心不忍。考虑到这些,所以我认为不可。”萧瑀道歉说:“这件事臣根本没有想到。”这是记录在唐人《贞观政要·卷七·论礼乐》中的一段文字。按照唐朝建制,朝廷设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其职责是当朝廷举行大礼时在典礼中宣唱节目,以便仪式进行。而在贞观年间,担任太常卿萧瑀,曾经上述给唐太宗,向唐太宗表示,他愿意写一篇文章,歌颂他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丰功伟绩。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唐太宗对于萧瑀的这一建议竟然断然予以拒绝了。他之所以拒绝,其原因则让人十分感慨:那是因为他认为从前自己杀伐四方,实乃情不得已——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另一方面,今天朝廷中的很多将相,都曾经是敌人阵营中的人,并为自己打败,如果再现当年他们被俘获的情景,必然让他们难堪,也让自己不忍。一般说来,在皇位争夺战中获胜的一方,大都会醉心于对自己获得胜利的过程的渲染和赞颂,以显示自己非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强化自己在臣民中的无比高大的英雄形象。然而,唐太宗与那些皇帝所思所想很不一样——他转换角度,站在昔日自己的手下败将、今天朝廷中的将相的角度,努力体会那种有些难堪与尴尬的心理,由此而得出结论,对于过去他“救焚拯溺”的过程宜粗不宜细,以免伤及那些当事之人的感情:对于那些人来说,最最为难的恐怕是,他们今天的地位还挺高的,并在努力为新王朝工作;然而,《破阵乐舞》之类,却在打他们的脸,损害他们的形象,削弱他们的威信,让他们不尴不尬。太常卿萧瑀为什么会主动向唐太宗请缨,要为他的丰功伟绩大书特书?这恐怕与他的工作职责有一定关系,但与此同时也一定与他试图通过此举讨得唐太宗的欢心有关——做臣子的,有几个不想在政治上能够不断进步?但是,或许确实如他所说,他根本没有想到,当他给唐太宗歌功颂德的时候,是有可能有意无意地伤及朝廷中的某些“过来之人”的,而这些“过来之人”,其中不少困难还是朝廷的重臣。比如说,名臣魏征,就是当年唐太宗最为强劲的政治对手隐太子李建成的人。如此这般,是有可能影响到今天的朝廷上一众臣子之间的关系的,进而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唐太宗真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看问题的深度和远度。都是萧瑀们无法比拟的。作为政治家,就要有这样的气度和心胸,已经成为过去某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了,你不能太过沉醉于过去的胜利之中而不能自拔,而不能适度考虑失败者的感受——尤其是这些失败者他们同时还可能是今天你的合作者。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收益的不仅是社稷和民众,也还有你自己——你在历史上的地位无疑将更高,形象将更高大。所以,唐太宗的“所以不为”认为不可,堪称远见卓识,超凡脱俗。 赞 (0) 相关推荐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五:侍中高季辅病逝与才人武昭仪入宫 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二月初二(甲申),唐高宗李治下诏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全都处斩,赐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自尽.秋九月十三(壬戌),右仆射北平定公张行成去世. 十二月二十三(庚子),侍 ... 滹南遗老集卷之二十九 臣事实辨下 萧何治未央宫,髙祖见其壮丽,怒曰:天下匃匃,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未定,故可因以治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上悦.唐明皇时,太庙四室壊,上素服避正 ... 唐太宗的智慧: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助其成为千古一帝 自古以来,不少君王的一个通病,就是用人多疑,因而使得君臣之间往往不能肝胆相照.相互信任. 绝谗言 贞观初年,唐太宗曾对近臣说:"朕认为前代的谗佞之徒,都是损国害民的蟊贼,有的巧言令色,结党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