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热应激病的预防和治疗
1 夏季猪热应激症状及危害
1.1 症状
夏季临床上根据猪热应激反应的轻重缓急和危害程度大致可分为: ①轻症病例猪体温突然升高( 39.5℃~42℃)、心跳及呼吸加快、口吐白沫、经久卧地张口喘息等发病猪常喜卧湿地或滚卧粪尿;皮肤及可视黏膜极度充血;种畜( 6 ?)表现为性欲下降不能正常发挥繁育功能。②重症病例症见发病猪体温骤然升高(40℃~42℃),全身皮肤潮红,可视黏膜极度充血,口吐白沫心跳及呼吸频数,呼吸极度困难部分病例突然发生神经症状(共济失调、癫痫、角弓反张、肢体僵直、肌群震颤等),此类型发病猪若救治不及时有较多为预后不良少数急性病例突然倒地、尖声嘶鸣、四肢抽搐在数分钟内即窒息而死。
1.2 危害
猪夏季热应激综合征较轻的危害就是引起猪生理及代谢机能紊乱导致其采食量下降、消化能力减弱、生长发育抑制,种畜的繁殖性能不能正常发挥综合生产性能明显下降。较为严重的危害多见于发生神经症状的重症病例神经后遗症导致发病猪有较高的死淘率种猪的综合利用率显著下降,其中急性中暑可导致猪猝死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 致病因素
本病发病与管理不善和环境条件恶化有关,主要致病因素包括:①气候因素,受季候风影响进入夏季后各地的气温逐渐升高,一些地理区位的气温可超过人畜的正常耐受值,当气温持续超过 25℃以上时,育成猪、育肥猪、投用种猪的食欲明显下降、饮欲有所增加,当环境气温持续超过 28℃以上时,所有猪群均产生明显不适,轻则产生食欲不良、消化不良,生长抑制,重则导致急性中暑猝死。②管理因素,比如猪舍内通风换气,散热利湿性能不良,现代规模化养猪单位面积上放养密度过大保洁消毒措施执行不到位猪自体产热加之猪舍内多量蓄积的粪尿、垫料等产生生物发酵产热产气导致猪舍内小环境形成暂时性“高温高湿、散热排湿不畅”的不利条件,由此引发本病;夏季饮水供应不足时,猪体内积热不能通过蒸发作用散热容易造成自体散热不良,产生热应激反应;夏季长途贩运生猪时未作必要的防护持续受到强烈日光照射的猪群容易产生不良应激(热应激),甚至中暑猝死。③遗传基因缺陷主要是盲目引种所致少数新引入的外来品种猪不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属于过敏体质对于夏季偏高温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差昼夜间温差波动过大时就会引起病理反应这种现象以北方耐寒猪种引至南方热带,亚热带饲养时较为多见。
3预防控制措施
重点在于积极消除不良环境因素(应激源)、改善饲养管理:①现代规模化猪场要做到科学选址建场和规划布局内部猪舍猪场(舍/栏)的设计布局要有利于通风、排湿、散热通过猪舍位置取向确定、棚顶及植树绿化遮阴等有效手段改善场区内小气候环境确保猪群处于宜居环境、消除源于环境的各种不良应激源。②养殖过程中随猪的生长发育,适时按照不同品种、性别、日龄,功用等合理限密均群,防止密集饲养造成的猪体散热不良。③及时清除猪舍内蓄积的粪尿、污水、污染垫料等防止过度污染和生物发酵热危害猪群。④当管理人员感觉人畜容易发生中暑时要主动加强防范控制猪舍内温湿度值不超过当前猪群的正常耐受值必要时采用风机、风扇、开窗对流。等有效措施促降温排湿尽量避免产生热应激。⑤夏季长途贩运生猪时要随时检查猪群一旦发现有猪张口喘息,尖声嘶叫,焦躁不安症状时应立即用凉水喷洒猪体降温,或设置顶棚挡阳遮阴防止猪群中暑。⑥夏季合理调整猪的日粮配方日粮中适量添加延胡索酸、小苏打、维生素( VC、 VE、B 族维生素)等能增强猪的抗热应激能力,同时夏季宜多喂瓜果蔬菜等易于消化的青绿饲料。⑦夏季合理应用保健预防程序有计划投喂“鱼腥草散、穿心莲散、金银花散、绿豆粉”等保健型清热解毒食药材,一般添加量为0.5%~1%有助于效缓解热应激。
4 治疗
针对急性重症病例,应迅速将病畜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以冷水浇淋头部、躯干部促进身体快速降温;出现过度惊厥、癫痫、肌僵、痉挛的重症病例,宜先行放血(耳尖、尾尖、蹄头部位穿刺放血),1 头成年猪放血量大致为 200 ~300 mL这样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伴明显神经症状(肢体僵直、肌群震颤、惊厥、痉挛等)的病猪建议缓慢静注 10%樟脑礦酸钠注射液 5 ~10 ml.,直至症状明显缓解为止;必要时肌注 1 ~2 剂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常用“黄芪多糖注射液(0.2 mL/kg)+鱼腥草注射液(0.1 mL/kg)+复方青霉素( 0. 1 g/kg)”混合肌注。治疗期间加强精细化饲喂管理,尽量投喂易于消化的青绿饲料、高能日粮。
文章来源:耿保东《畜禽业》,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