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实用周易指南—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作者:杨本枢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
解读:
《易经》是否是最早出现阴阳的文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训诂学角度解释阴阳,“阴”是山北为阴,水南为阴,“阳”是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从《说文》的解释可以看出阴阳的特点,一是和山水有关系,二是和南北有关系。山水在64卦中是艮卦和兑卦,南北在后天八卦中是离卦和坎卦。艮卦和兑卦是山泽通气,离卦和坎卦是水火不相射,山泽通气代表着统一,水火不相射代表着对立,所以说,阴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古老的哲学概念,如果把阴阳上升到哲学高度放入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那么,阴阳就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这彻底打破了西方人嘲笑中国没有哲学的狂妄和无知。当黑格尔看到了《易经》之后,也是折服于中国在早于他近3千年的时间提出了朴素的阴阳观。
《易经》中孚卦九二爻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的爻辞,但是,64卦通篇没有出现阳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分析,64卦并没有明确的阴阳思想。
真正对阴阳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战国末期的《十翼》,主要是《易传》。现代人一直强调阴阳是《易经》的核心思想,认为乾卦为阳,坤卦为阴,卦象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其实这些理论都是战国到汉代的易学大家们将自己所形成的阴阳理论强加在《易经》身上而已。
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是阴阳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阴阳理论和数术结合起来,用之于64卦,用来占卜,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阴阳大家。自此,阴阳学说开始兴盛起来,直到以王弼为代表的易理派占据了上风后,才逐渐衰落下去。
阴阳在64卦中的具体运用
将《易经》和《易传》结合起来,阴阳学说就成为《周易》的核心思想。八卦变成64卦是因为阴阳的交互运行,每一卦的六爻通过不同的变动又生成不同的卦象,邵雍的64卦方圆图,京房的八宫卦演绎64卦图皆是按照阴阳变动原理而形成的。
“一阴一阳”为何称之为“道”呢?
易道是什么?易道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各种原理和法则。老子将道归结为天道和人道;儒家将道归结为仁义礼智信等具体的行为规范;易道则博采众长,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和儒家的人道观,将易道划分为“天道、地道和人道”。天地之道相当于老子的天道观,只不过将老子的天道观细分为天地之道,分出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刚健之阳和柔顺之阴相互反应、变化,生出万物。人类是万物的一个部分,也是万物的主宰者,人类吸收天地运行的规律,分阴分阳,创造出缤纷多彩的人间,也制造出错综复杂的麻烦,人类在缤纷多彩的生活和错综复杂的麻烦中不断地转换角色,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行。
我们经常说世间事千变万化,这个千变万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动而产生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基本原理不会变,宗是什么?宗是道,是抽象的道,通过阴阳的交互实现了千变万化,而千变万化的动态确实是人类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得到的。
《系传》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那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如何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呢?
太极是具有“有”的特征的“道”,两仪是一根阳线和一根阴线,卦象为“⚊”和“⚋”的组合;四象符号为“⚏⚍⚎⚌”,具体变化特征为老阴“⚏”从下往上的一阴变为一阳,老阴就变成了少阴“⚍”,少阴的一阴一阳相互变化位置,就变成了少阳“⚎”,少阳由弱到强,阴线变成阳线,就变成了老阳“⚌”,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四象通过增加阴阳变化成八卦,八卦再重之,演绎为64卦,天地万物就诞生了,道也就孕育其中。
现实生活中阴阳的妙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阴阳变化的影子,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八种:阴虚、阳虚、气虚、痰湿、湿热、瘀血、气郁、平和等体制,除了平和体质是阴阳平衡以外,其他的几种体质都是阴阳失调,阴阳一旦失调,疾病就找上门了,所以,中医看病讲究的是阴阳平衡。
中国人重视中庸之道,中庸的实质就是阴阳平衡,“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对中和思想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诠释。其实质也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髓。所以说,一些对《易经》有研究的学者认为,《系传》的作者是从《道德经》和《中庸》吸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