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颜真卿书法在元代“没落”的原因

李一帆/文

自晚唐以降,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开辟了“二王”之外的另一条传统书学路径,其书法风格被人称之为“颜体”。后人普遍认为颜真卿是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者,宋代苏轼甚至把颜真卿推到了书史的巅峰地位——“诗至杜子美,文至韩推之,书至颜鲁公,天下之能事毕矣”。无论是颜真卿高尚的品格还是其书法艺术都成为了后人书家学习的典范。可是到了元代,颜真卿书法却受到了“冷落”,极少有人会学习颜氏书法。

一、“元初多学颜”的现象

元代初期,元代独有的“复古”书风还没有形成,当时书坛主要人物还是来自原金国和南宋地区。当时原金代和南宋地区的学颜书风还没有停止,学习颜氏书法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虞集《道园学古录》中写道:“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而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 ……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骛。而宋末之张(即之)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席,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子昂出,学书者始知晋名书然。”

赵孟頫在1289年写给杭州友人王芝的信中,也记载了这一现象:“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拥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

针对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南宋偏安一隅,整个社会都会存在一种“北宋情节”,希望恢复到之前北宋统一稳定的局面,因此文人都会有颜真卿“忠君爱国”的思想。又加上宋朝“以人论书”观念的风靡,而颜真卿正是人品书品相统一的楷模,所以在南宋形成了学习颜真卿书法及北宋书家的热潮。这种风气自然也被带到了元朝建立之初。

二、颜真卿书法“没落”的原因

1. 颜氏书法与赵孟頫提倡的复古思潮相违背

赵孟頫出仕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一直到1298年之前,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并没有对当时的书风产生太大影响。大德二年(1298)春,成宗把赵孟頫召入大都书金字藏经,当时赵孟頫举荐了二十多位善书者随其进京抄书,而且这些人最终都被授予了官职。这一儒士凭借文艺致仕的事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孟頫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成为了南北方以及朝野公认的书坛领袖。在此之后,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和书法作品对元代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有明一代,一直到明代晚期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才出现了一批打破赵书风靡局面的书法家。

元末明初的宋濂关于赵孟頫学书的师承,有这样的记载:“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钟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这是对赵孟頫学书过程的一个比较充分的概括。“初临思陵”,即是说赵孟頫最初从宋高宗赵构入手。从现存著录中看,他于二十四岁时写的《书画合卷》,“字近思陵,而笔无停机,有大风撼毫之态”。以及赵孟頫在《思陵书孝经》所题:“至于圣翰,沉潜展玩,留心多矣。”可见其学书从赵构入手是有迹可循的。而赵构自谓:“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可见赵孟頫在学书之初就已经受到了赵构这种以师古为尚思想的影响。

赵孟頫继承了赵构的师古思想,提出了“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的复古口号。在书法上,他追求的是全面性的复古,崇尚晋人书风,再上溯两汉、先秦,涉猎行、楷、今草、章草、隶书、小篆乃至籀书。他所提出的这种“以古为古”的复古思想,是希望能够把这些经典按照古法来传承下去,以免优秀的传统汉文化在异族的野蛮统治下惨遭灭亡。

与赵孟頫同时期,并和赵孟頫亦师亦友的柳贯记载:“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馀,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帖。”可知,赵孟頫也是学习过颜真卿书法的。可是赵孟頫又云:“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拥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赵孟頫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和书学思想不同。

颜真卿生活于盛中唐时期,有唐一代书法大盛,唐人“尚法”,颜真卿之前的初唐书家的书法风格大多法度森严、清新雅致,直到颜真卿雄秀独出,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历来人们对颜真卿书法评论颇多:“黄庭坚《山谷题跋》谓:'观鲁公其帖,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惟张长史与鲁公二人。’”苏轼谓:“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津宋以来风流。”

在颜真卿之前的初唐书法家多注重运用指法,且多写小字,故普遍具有风格轻盈秀丽的特点,而颜真卿则是更多地运用了腕,着重突出一个“筋”字,开始表现出书法的“力量”之美。苏东坡对此作了更贴切的说明:“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而且颜真卿书法中又加入了篆、隶中锋用笔和藏锋逆入的特点,引入篆籀笔法写出了独具特色的“蚕头燕尾”的颜楷,显得丰腴劲健,端庄雄伟,“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可见颜真卿在继承魏晋笔法的同时,多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力量”美。而且通过历代书家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可见颜氏书法讲究的是一种革新,是“以古为新”,赵孟頫亦认为颜真卿是“书家大变”,这一点与赵孟頫提出的“以古为古”全面复古思潮相违背。这也是赵孟頫最终会排斥颜真卿书法的原因之一。

2.南宋与金代遗民的矛盾心理

赵孟頫把元代初期书法衰落的矛头直指颜真卿,云:“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拥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赵孟頫并没有批评颜真卿书法本身,而是认为当时人们是在盲目跟风学习颜氏书法,而且认为人们学颜主要是仰慕其人品,并不能提升本身的书法水平,甚至成“一种拥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猜测这是赵孟頫对自己“贰臣”身份的辩解和托辞。

赵孟頫身为前朝皇室宗亲,却出仕元朝,经常遭人诟病。据史料记载,赵孟頫在至元二十三年出仕元朝之后,去拜访族兄赵孟坚,赵孟坚却闭门不见(赵孟坚在宋亡之后隐居,并未出仕元朝)。甚至曾经拜师赵孟頫学书的张雨,在给赵孟頫的题画诗中这样写道:“近日国香零落尽,王孙芳草遍天涯”。连自己的族兄和学生都有这样的表现,可以说,仕元之举,给赵孟頫的人格抹下了洗不掉的污点,因此赵常常为自己的“气节”感到愧疚与矛盾。而赵孟頫的这一矛盾心理亦是当时南宋及金朝遗民的缩影。

元朝建立,南宋与金代的汉族士人及遗民绝大多数或者出仕元朝或者隐居,因此当他们面对颜真卿忠君爱国的形象时,心中必定有所愧疚。例如: 颜真卿的书法代表着忠君爱国,而像赵孟頫这样出仕元朝为官的遗民,必定没有颜面去学颜真卿书法,以颜氏书风示人。由此可见,在元初士人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学颜的心理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孟頫凭借其朝野及南北方文人普遍认知的书法领袖地位,批评颜真卿而提出“复古”,倡导“二王”,这一举措迅速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认同,由此“元初士大夫多学颜”的现象很快消失,加上赵孟頫等人的身体力行,使得魏晋风流很快地风靡起来。

三.元代“学颜”的个例

杨维桢,属于元代隐士书法中的典型代表。从杨维桢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他学颜的痕迹。侯开嘉在《论破体书法的缘起与发展》中认为: “(杨维桢) 取法上避开了二王,直取欧颜、章草及篆隶……《镜庵募缘疏》把楷、行、章草、今草相互夹杂,字形大小不拘。他的艺术处理手法,似从颜真卿《裴将军诗》得到启示,但在笔法和墨法上更有所发展。”那么为什么在元末会出现杨维桢这种学颜的特例呢?

1. 杨维桢复古思想的变化

赵孟頫虽然复古,但他和一般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区别。我们都知道历代复古思潮的提出,主要目的都是借着复古的名义来进行革新,如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和清代康有为“托古改制”等等。而赵孟頫的“复古”是一种全方位的“复古”,即“以古为古”,其目的是为了挽救元初书法颓风,以免优秀的传统汉文化在异族的野蛮统治下惨遭灭亡,他并没有想要去革新,因此不提倡个性,甚至排斥个性。

而杨维桢的复古则不一样,元末时期蒙族统治者对汉文化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且笼罩整个元代的复古思潮对蒙族统治者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同化作用,使他们对汉文化有较大程度的接受。因此杨维桢的内心并没有对汉文化灭亡的担心,他所崇尚的复古,与古代其他时期所崇尚的复古思潮实质相同——即“以古为新”,所以他在书法上不是一味的继承,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个性化的创新,这一点与颜真卿的复古书学思想相一致。

杨维桢行草书中掺入了章草笔法和结体,黄惇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说:“(杨维桢)这些书作,粗服乱头,真、行、草相互夹杂,'捺’画时以章草波磔发出,颇见奇古之势”,可见杨维桢书法取法高古,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这种从古法入手汲取营养,然后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与颜真卿取法方法相似。且杨维桢的行草书作品中经常出现古体字,这种方式亦大大增加了书法作品的古意。这些进一步证明了杨维桢从古法中汲取营养,但又跳脱出古法,发扬个性的“以古为新”思想。

2. 元末书家心理矛盾的缓和

颜真卿书法在元代“没落”的原因,一方面是颜真卿书法与赵孟頫的全面复古思想相违背,且赵孟頫认为学习颜真卿书法是南宋末年和元朝初年书法颓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南宋和金代遗民,为自己本身的“气节”感到愧疚和矛盾,而“不能”再以颜氏书法风貌面对世人。这种情况到了元末已经出现了变化。

杨维桢出生即是在元朝,他在元朝生活了72年,所以说他没有经历过赵孟頫那一代人作为南宋或者金朝遗民进入元朝的过程,不会存在像赵孟頫的那种矛盾心理,他已经完全认同和接受了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杨维桢在元泰定四年(1327年)通过科举考试取进士,已经通过正常的路径入仕元朝。元末张士诚据吴后,在至正十八年(1358),慕其名,“累招之”,杨维桢坚决不仕。元亡之后,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召诸儒纂修礼乐书”,杨维桢婉拒道:“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表示其不会入仕新朝的决心。从杨维桢的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其并不认为自己是身处异族统治下,而认为元朝就是自己所要忠心尊崇的正统,所以他内心没有汉文化在异族统治下即将衰落消失的恐惧,也就没有想要一味传承的想法,而是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四.结语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被历代人所推崇,但是在元代,颜真卿书法却不再受人重视,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原因是在蒙古异族的统治下,由宋入元的士人们面对颜真卿的“忠君爱国”形象时会感到愧疚与矛盾,又加上作为当时书法领袖的赵孟頫对“元初多学颜”这一现象的不认同,最终导致了颜真卿书风的“没落”。而到了元末,之所以会出现杨维桢这一学颜的特例,主要是因为元末时的汉族士人已经承认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气节”的心理障碍得到缓解。

(原载于《书法导报》)

(0)

相关推荐

  • 曲庆伟|元态品咂:硬峭峻拔 奇崛横生——杨维桢行书《城南唱和诗卷》赏读

    对于一种碑帖的学习,当下大多数人只是关心技术层面的东西,这大概也不会错的.掌握了笔法.结构乃至章法气韵,就会直接影响到所谓的创作,学而能用,能见到直接的效果,必然是大家乐于接受的.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 ...

  • 浅谈魏碑书法的临习与创作

    2017-06-08 10:44:55·书香书法杂谈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字刻石的统称,大体分为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铭四种.魏碑上承汉隶.下启楷书,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应是笔.墨. ...

  • 浅谈金文书法的风格与创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殷商时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宗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文化开始了.这一时期,甲骨文占据了"巫"文化的 ...

  • 扇面之美 | 浅谈团扇书法

    团扇,也叫"宫扇"."纨扇"."合欢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 团 扇 古代的一种生活用品,女子到了夏日时节都会持一柄团扇,既可摇动生风, ...

  • 浅谈金文书法的风格与创作

    殷商时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宗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文化开始了.这一时期,甲骨文占据了"巫"文化的 ...

  •  “浅谈”陆维钊书法,从6个方面说书论道

    [陈波书法]今天和大家"浅谈"陆维钊书法,从6个方面说书论道.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人.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曾在..浙江师院.任 ...

  • 刘孟浩:浅谈学习书法如何临帖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要说它简单吧,无非就是对着一本字帖一笔一划的比着写就是了.要说它难吧,其中包含着千万种疑难问题,说"千万种"可能夸张些,但是学习者的自身 ...

  • 浅谈国画书法用笔

    张正存2021-02-11 20:39:32 白描中勾线的得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所以自古以来,画家们都很重视勾勒,讲求国画中的书法用笔,以保证艺术效果. 线的形态.有曲真.粗细.长短.断续之分,又有 ...

  • 信手挥笔,章法灵动,浅谈颜真卿书法作品《争座位稿》

    作者:丁剑林 鲁公此碑帖书于广德二年 (764年) , 为行楷行草兼有的体裁书稿, 其行楷与行草之规范, 是师法魏之钟太傅.晋之王右军, 以致笔法飞舞, 章法灵动, 而机理不变.其笔姿面貌则以鲁公自创 ...

  • 浅谈当今书法面临百年之大变局

    当今书法面临百年之大变局,何去何从,令人迷茫.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日本吹过来的"前卫书法"之风,因为几乎不用半点传统书法基础,只要能有一双能拿筷子的手去拿起毛笔,便可以在洁白的宣纸上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