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丧,请积极地丧”
简单心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高一然
用“丧”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刚刚过完头脑不够清醒的周一,放眼望去,地铁上的打工人们都目光呆滞。
朋友们聊天最有共鸣的几个表情包,永远是“累了”“毁灭吧”“悲伤那么大”。
如果你细细去看,每一个人的“丧”都是肉眼可见的。但另一方面,大家好像又过得非常积极、且努力。
该加的班还是加,该学的习还是学,并不会因为口头的“丧”就在行动上真实地躺平。
这种又积极、又丧(所谓的持续性积极、闲歇性丧)的心理状态,有网友给它命名为“积极丧”。
听上去有点可爱,又有点辛酸。前段时间,脱口秀演员李雪琴还在采访中提到了:
老实说,这样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常态。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聊聊,心理学上怎样解释“积极丧”,以及“积极丧”对我们的生活来说究竟是好是坏?
一、带救生衣上船的人
要“积极”,不要“丧”。
只有积极乐观,才能过上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这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告知的一件事。
而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 Nancy Cantor 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个看似“真理”的观点。
Nancy 发现,虽然“丧”(悲观主义)通常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特质,但是,有一种积极的悲观主义,却可以成为人们应对焦虑、恐惧和担忧的认知策略。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会通过降低评价、降低期望的方式,来让自己对潜在的失败做好准备,并同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以避免真的失败。
听上去是不是和当下流行的“积极丧”如出一撤?
图 / 《四重奏》
Nancy 将这种策略命名为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而擅长使用这种策略的人则被称作防御性悲观者(Defensive Pessimist)。
这里有12条防御性悲观者的常见想法或行为,看看与你是否相符?
一个防御性悲观者,或者处于防御性悲观情绪中的人,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有效的、适应性的方式来利用悲观主义。
他们的情绪是更冷静的,他们知道什么是最坏的情况,以及遇到最坏的情况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
就像美国作家 Lisa Kleypas 说的那句话:
“我喜欢悲观主义者,他们才是那些带着救生衣上船的人。”
二、你想不到的,关于“积极丧”的好处
所以现在你知道了,“积极丧”并不会让你更“丧”。相反,它通过口头或者态度上的“丧”,在让你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或者工作中复杂又多变的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你不难发现,身边越是“积极丧”的人,往往越能够把一件事干好。
图 / 北野武被认为是“积极丧”的代表人物,人生观极“丧”,但不影响他的艺术成就。
Norem & Chang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他们发现,防御性悲观者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的自尊和满足感显著增加,在学业上表现更好。并且在个人目标上,他们比同样焦虑的、但不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可以说,防御性悲观策略,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好处,这些好处包括:
1. 减少焦虑&提高控制感
心理学教授 Julie norrem 是“防御性悲观”的主要研究人员,她发现,防御性悲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降低焦虑的认知策略。
就拿一次谈判来说,防御性悲观的策略会使你进入到“焦虑的深处”,将“焦虑”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再根据这些具体的“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避免坏结果的发生。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自己亲身体验并进入焦虑,就很难洞察在其中让你感到无助的究竟是什么。”
2. 接纳你的真实感受
研究表明,当我们内心感到恐惧和焦虑时,试着“保持乐观”只会让情绪更加糟糕。
你会明确地感知到,自己的大脑在欺骗自己的行为,这种认知失调会增加你的焦虑感。
然而,当我们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时,我们实际上承认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是害怕的,我是焦虑的。
你不需要向它们屈服,让它们阻止你的努力;相反,你可以识别它们并使用它们。
这也正是所谓的“当你正视焦虑和恐惧时,它就开始失去压制你的力量”。
3. 把消极的自我对话变成一种优势
也许有人认为,防御性悲观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设限”。
事实上,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和防御性悲观一样,自我设限也包括告诉自己事情最坏的方面,不过它会涉及到某种“自我破坏”和“缺乏准备”。
而防御性悲观涉及的,则是“过度准备”,它把消极的自言自语变成了一种准备上的优势。
虽然它和自我设限看起来是相似的过程,但实际上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
防御性悲观,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杯子有一半是水,悲观主义者总是倾向于看到有一半是空的。
对防御性悲观者而言,“悲观主义”只是一种工具,他们接纳了“半空杯子”的现实,并通过“悲观”激励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
他们的确是“丧”的,但他们同时让“丧”拥有了价值。
三、防御性悲观者VS战略性乐观者
那么,最后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防御性悲观的策略,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Julie norrem 在研究防御性悲观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人习惯利用“悲观”,而另外一部分人习惯利用“乐观”。
这种对“乐观”的利用,和我们所熟知的“看开一点”差不了多少。
它指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对自己的表现产生乐观期待,甚至乐观幻想,以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策略被称作“战略性乐观”(strategic optimism),同样,习惯使用这种策略的人被称作“战略性乐观者(Strategic Optimist)”。
为了研究这两种类型的人,Julie norrem 做了一项实验,结果表明:
简单总结以上的发现,防御性悲观和战略性乐观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一些人受益于防御性悲观,而另一些人受益于战略性乐观。
没有哪一种策略对每个人都好,重要的是明确自己是“防御性悲观者”还是“战略性乐观者”。
在日常的语境中,我们常常认为,“积极”(乐观)是有益的,“丧”(悲观)是有害的。
而 Julie norrem 的研究向我们传达出了一条重要的讯息,即:悲观和乐观只是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未知时,所采取的不同的认知策略,它们没有好坏之分。
长期以来,人们在“必须表现得积极乐观”这一点上,承受了过分的压力,这其实是比“丧”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那么恭喜,请你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但如果,你是一个“积极向丧”的人,也没关系,认清现实的残酷,或许正是你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总之,关键在于,维持自己的内心秩序,而不必向任何人证明。
参考资料:
1. Norem, J. K., & Chang, E. C. (2002).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9), 993–1001
2. PositivePsychology:The Upside of Defensive Pessimism: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Anxiety
3. Quiz:Are you a defensive Pessimist?
4. Betterhelp:What Is Defensive Pessimism, And Is It Healthy?
5. Thecut:Are You a Defensive Pessimist or a Strategic Optimis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高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