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彦 :小街乡愁

几十年来我家一直住在这条街上,包括那次临时租住房在内虽曾有过七次搬迁,却没有一次离开过她,这条街已经成为我家的母亲街,期间距离小街最远的地点也未超过百米,离她最近时紧挨她的身旁一住就是30年。常言道“故土难离”一点不假,住习惯了总觉得这个地方比哪都强,住着既舒服又方便,当然时间住得越久对她的感情也就越深。这条街带给我许许多多童年时的美好回忆,她伴随我成长年年岁岁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走在这条街上每当回忆起前辈们曾经讲述过的一些往事,以及自己的那些亲身经历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心潮澎湃之感,80年沧桑岁月,这条街留下了我家几代人的乡愁。

家乡小镇方方正正,东西南北各五里,不但四周有城门,在正街中心一里路段东西两侧十字路口处还各有一座古老的牌坊,是当年为清朝地方官员依克唐阿、增祺树立的德政坊。百余年来两个牌坊见证着小镇的变迁,给家乡百姓留下了深刻记忆,也成为许多游人来此光顾的街心景点,长时间以来家乡人一直习惯称之为牌楼。镇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道路平坦、笔直有序,真要感谢老祖先的聪明智慧,当初选择了这块宝地,并规划了一座整齐的小城。

两牌楼中间路段历来就是县城里最繁华的闹市区,约在20年前这段路被县政府确定为步行街,2014年正式更名为天宝金街,并在街道下面开发了规模很大的地下商城,金街上下每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到了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聚集在这里,他们有的领着孩子悠闲慢步,也有人选择“急行军”式的锻炼在街上不停地来回往返着,让人更亮眼的是秧歌队、广场舞爱好者也在这里伴着鼓乐欢快地扭着跳着,整条街上随处可见的小摊和沿街店铺,伴着霓虹闪烁十分壮观。

从东牌楼沿街向西走百余米向北有一条的小街,长时间以来我家就住在这条街的北段。小街南北总长约二里路,位于县城的中轴线上,准确地说略有点偏东,以中间路段的一个路口划分,这条街可分为南北两段,早些年南段沿街居民住户很少。小街虽然不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复杂特殊的经历,几十年来这条街上先后聚集着县委、县政协、镇政府等20多家党政机关和事企业单位,说这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不为过,一直让人刮目相看。不仅如此解放前就连商家富人也看中了这条街,县城里一家有名资本家的深宅大院就建在这条街的南端路口,院里有几栋阔绰的砖瓦房被高高的青砖墙围得严严实实,非常气派,解放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大院成了县委机关驻地。无论是有钱人家的宅院还是首脑机关办公,那些年里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个大院总是被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90年代中期才拆掉了那几栋房子和四周的砖墙,此处被开发成居民住宅小区。在这条街北段的路东原来是一家粉米厂,当时是县城里仅有的几家大企业之一,几百米长的围墙把厂区与路西的居民分隔开来,那时住在小镇上的人们每天都能听到从粉米厂传出的汽笛声。

每当人们从这条街上经过,都会看到中段路西的一个大门两旁庄严地悬挂着四块醒目的牌匾,这里便是巴彦镇党政机关办公的地方。也许大多数人只知道这个院子今天的神圣和荣耀,却不知几十年前这里历经的苦难沧桑?在解放前的一段时间这里曾是乞丐的住所,百姓习惯称之为花子坊,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妥善安置了那些沿街乞讨的穷苦人,此后有学校和卫生服务站迁至该处。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家曾有三代人先后走进位于这条街上的那所著名小学读书,学校的前身不是现在的名字,也不在现在的位置,最初时只设高小学年,地点位于今天镇政府的那个院子,60年代后期更名并搬到了现今校址。这所小学是全家三代人最初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祖孙三代共同的母校。学校有很多优秀教师,许多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但在那场历经十年的动乱中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家的几个弟弟妹妹都成了受害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学校已从最初不足10个班,只有4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拥有40多个班,3000多名学生的重点小学。

学校现在的位置以前曾经是县人民广场,这里不仅是县城人民重大聚会的场所,也是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那些年每到冬季这里会出现一个很大的滑冰场,天天吸引着众多冰上爱好者前来锻炼,也有两年全县粮食大丰收邻近的粮库晒粮场地不够用,这里成了临时晒粮场。大跃进年代广场路边曾经建起一座规模很大的展览馆,虽然只有百余米长的砖瓦房,展览馆里展示的却是家乡的辉煌和荣耀,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后期撤销了展览馆,这里成了县总工会、职工干校等单位的办公地。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我家刚搬进城的时候,最先住在粉米厂西面距离北城壕不远的地方,当时父亲还在高小读书,祖父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此后他在这条街上走过了20载春秋,每天为全家人的生活辛勤地奔波着。这条街寄托着祖父对全家未来的希望,20年间不知他在这条街上往返走过了多少次,那时路况不好家里连把雨伞都没有,遇到雨天外出时祖父只能身披一条麻袋用来遮雨。上世纪50年代初祖父在原住房前面不远的地方新买了两间房,同时在房前买了两亩多地。园田就在这条街北段的路西,沿街南北有150多米长,祖父除了精心地侍弄好园田以外,每年春季总是把园田东边的壕沟挖得规规整整,再把清出来的泥土一锹一锹地垫在公路的低洼处。他就像这段路上的义务养护员一样特别经心,平时经常来到小街上查看一下,只要发现有一点坑洼就及时填平垫好,特别是每次雨后压出的车辙,他总是适时掌握着修整时间使之达到最好的效果。那几年这段路是这条街上维护最好的路段,除了上级组织统一修路外,与祖父经常的维护是分不开的。街道开会时领导几次表扬祖父的奉献精神,那些赶着大车的车夫们,行走在这段路上也经常乐呵呵地赞叹着。此外每到夏季从祖父精心种植的大片园田中散发出来的诱人芳香,总会给过路行人带去美的享受。

父亲在这条街旁一住就是50年,最初他是背着书包从小学升入到优级校,此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民高等学校,那些年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雨雪风霜,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每天在这条小街上往返着,心里却始终装着一个远大目标。终于盼来了东北解放的那一天,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父亲在校期间学得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以无私地奉献精神回报党和人民。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的十多年里,无论在县总工会、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担任领导,还是主持全县文卫工作期间每天工作都很忙,那时他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每天晚上经常要忙到十多点钟才能回家,漆黑的夜晚没有路灯只能靠手电筒照明。

就在我家后院当年有一个三合院,周正的五间正房东西各有五间厢房,正房两侧窗前两米多远是一道十分讲究的青砖花墙,外祖父家住在这里。建国初期城镇职工很少,上级的很多精神只能通过街道居民委向下贯彻,因为大院屋里屋外都很宽敞,附近居民经常在这里开会学习,院里也时常有幻灯、露天电影或是二人转演出等,到了冬天外面天冷就利用东面的三间房做场地,因为屋子小有的人看不到演员,就坐在那里闭着眼睛听。母亲一直是街道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还经常到这里参加扫盲识字。大院屋里屋外成了居民活动中心,那时的条件虽然简陋,给小街上的居民带来的却是温馨和快乐。这里也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大院里经常欢声笑语,贴近着每户居民的心,成为附近百姓向往的地方。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住在小街旁的居民非常团结,谁家有了困难不管是东西院还是前后院,邻居们都会热情相帮。每到春节前家家都有包冻饺子的习惯,这时附近居民会天天轮班排号,每到一家小屋里便谈笑风生热热闹闹,时尔还会有人讲一段精彩的古典故事,不知不觉中饺子很快就包完了。夏季的傍晚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人在巷口闲谈说笑,充满着温馨。他们不仅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又是一个能战斗的集体,居民们时常被组织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如植树造林、修路、搞环境卫生等等,无论街道布置什么任务他们都不甘落后。

60年代后期在那场政治运动中,政府无偿征用了我家房前的十多亩地园田,在这里建了许多座连缀居民住房,小街其它巷道中间凡是能建房的地方,房产部门见缝插针都作了“加密”处理,路旁的一大排老榆树也被砍伐了,自那时起行走在小街上的人们,再也找不到当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美好感觉了,小街上的居民突然比以前多出了许多倍。在此后的40年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突出,这段路旁渐渐地出现了四五个垃圾堆,夏天街上的臭气熏得人喘不过气来,到了冬季垃圾脏水伴着积雪形成了一个个冰包,让人苦不堪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小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年低矮的房屋变成了栋栋高楼,道路两旁除了一家连一家的店铺外,又有几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这里落户。小街改变了往日的萧条,漆黑的柏油路上每天从早到晚车水马龙,各种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华景象,每当夜幕降临小街上灯火辉煌,优越的环境让生活在这条街上的百姓享受着舒适的现代生活。

几十年来小街变化的同时,我的家庭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条街上两代前辈相继离去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条小街上家人又迎娶了一个个新人,组建成一个个新的美满家庭,此后又有一个个新生儿在这条小街上诞生,新陈代谢、周而复始、代代相传。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家人会彻底离开这条小街,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巴彦镇迎宾路都是一家几代人永远念念不忘的地方。

王树彦,黑龙江省巴彦县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大专毕业,笔名舒言。多年来一直在巴彦县党政机关工作,退休后以笔耕耘撰写散文多篇,在市、县有关刊物发表并有获奖。继承传统精华,坚持创新理念,历时四年编纂于2015年出版的《王氏家谱》暨《王氏家族恳亲会纪念册》已被国家、部分省市有关研究机构、档案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图书馆收藏。曾担任《巴彦文史资料》编辑,现为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家谱研究会理事、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巴彦县作家协会会员,除此也对声乐、书法、摄影等艺术颇感兴趣。

(0)

相关推荐

  • 散文||吊一锅乡愁

    吊一锅乡愁 大雪节气来了,南方气温也下降了几天.在这仲冬开始的时节,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想起了家乡载有生活烟火气的吊锅. 大别山里的吊锅,就是在桌子上放着炉火或电炉,再在炉子上放一个小铁锅后加汤,再放入 ...

  • 剑熔 | 原上一棵树

    黄堡文化研究 第451期 原上一棵树 剑 熔 我说的所谓原上,是渭北边缘地带的铜川黄堡南凹.在那里生长着一棵近七百年的古槐,如今依然枝叶茂盛,每年七月这里都要举行一次槐花诗会.会场就在古槐树下,一地的 ...

  • 【三秦文学】王启新:【乡愁永留 ——读雷涛先生散文集《原乡记忆》】(随笔)

    点击上"蓝字"关注我们! 我爱三秦 乡愁永留 --读雷涛先生散文集<原乡记忆> 作者:王启新 新年伊始,气象更新.在武功后稷养老院举行著名画家王国征新作<母子情深 ...

  • 【◇瑞冬卷•散文篇◇】《贺镛散文二题》||□ 贺镛

    知名·专业·权威 2020.12  第94期,总第418期 散文显示屏 瑞冬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法律顾问:吕庆根 本刊总 ...

  • 【西南作家散文】彭建群/雪域归来话深情

    西南作家散文 雪域归来话深情 彭建群(四川彭山) --读邹清福散文集<雪域归来> 邹清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散 ...

  • 郭进拴:由王长伟《回望故乡》想到的

     2014年春节前夕,我的好朋友--中华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副会长王长伟先生送来了他刚刚出版的<长伟文集·回望故乡>,这是一部洋洋42万言的厚重之作,也是长伟先 ...

  • 文学原创•《我的祖母》(中篇散文连载一)作者 吴位琼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祖母和所有坚韧勤劳朴实厚道善良的中国女人! 我的祖母 作者 吴位琼 一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母.但是每个人却不一定对自己的祖母都有印象.有的甚至连自己祖母是什么样都未曾见过. ...

  •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征文44】翟世康:【乡愁】(散文)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乐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有奖征稿启事 (请点开查看详细内容) 乡愁 18岁当兵离开家,坐在去部队的火车上,眼睛一眯,哈!那真是人间天堂--高 ...

  • 刘若敏:登攀望云峰

    登攀望云峰 刘若敏 我曾经在很多文章里提到:<望云峰>是一个里程碑. 那还是我上中学的时候,同学李辉的父亲李广忠老师告诉我:咱们通河县出了一位大作家张恩儒,写出了长篇小说<望云峰&g ...

  • 【散文诗刊】文/衣非 诵/ 安然‖《宰牲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散文诗刊第七十三期 陪伴您每一天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带您一起发现生活的美. 这里是散文诗的有声平台,我在这里每天和您分享文学专业.爱好者们的原创作品,感谢 ...

  • 李景宽:话说我的学生们

    [总第125101期] 话说我的学生们   作者:李景宽 如果说,凡是听过我课的都是我学生的话,那我的学生至少有几千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家乡文化馆办创作学习班时,给几十名学员讲文学创作课,还应邀到昌 ...

  • 【文学纵横】许文舟:乡愁里的剑川(4—6章)

    许文舟简介:男.1964年10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沧市作协理事,出版散文集<在城里遥望故乡>.<高原之上>.散文诗集<云南大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