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从一线教师到教育管理岗位,两个十余年的工作经历,我对教育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进行了思考。在基层教书时,片面追求教法和技巧,着眼于学生、教材和教法,过于看中当下而忽视了全体;做教育管理时,读了一些厚书,了解到很多法规和政策,追溯到教育的原点和未来,认识到教育是个“农业”活儿,需要细心和雕琢。对于时下偏于功利的教育,很想矫枉过正,让教育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

回归教育本真,做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这次再返回教育一线时的发心。

我想,教育不仅需要匠气,不仅需要有良心,更需要有眼界和格局。只有着眼于未来,才会回归教育本真,才会让生命得以成长和发展。而办有未来的教育,其前提是要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当然,这里的“质量”不单单指学生分数,而是指“绿色的”、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鲜活的质量。

再往前推,如何办出高质量的教育?我的回答是:有特色的教育。办学校,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平台,营造出浓厚的育人氛围,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打造好的校园文化,这考验着校长智慧,也代表着办学水平。我认为,好的学校,应该像优秀的学生一样,有着优良的素质,也有着鲜明的个性。所以,我想,有特色的教育,才可能办出有质量的教育。我认为,按照这三个层次,从特色到质量,再到未来,就可以引领和促进学校发展。

当我满怀信心努力促进学校发展时,我发现,创建学校特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色的前提是规范,一所学校,只有制度建全,教师行为规范,学生管理规范,学校各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流程,才有可能办出鲜明的、有个性的学校,才能建构学校的特色。

从有未来的学校,有质量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再到规范的学校。实际上是教育理念逐渐落地的过程。任何一个宏大的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落地,从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由此,我感悟到教育工作者,最关键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教育家才会真正教育发展,才会提出切实中肯的教育主张。

做教育者,不仅需要饱读诗书,胸怀全局,也要脚踏实地,有点匠气。这是我近期工作中的一点感悟。

今天下午,我启用了一个新的笔记本,想专门对课堂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作点笔记,写点儿心得。

为什么想回过头来,专心于课堂教学,着眼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是教育理想如何落地的问题。任何一件宏大的事情,都必须着眼于小处,着眼于细节,着眼于基础,只有把“小”做好了,才可能做出“大”来。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目前沿用的最多的、也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第一身份就应该是个内行的、优秀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师是落实教育理念,把当下的学生带到未来的最好媒介。作为学科教师,其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如何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如何更好地联结课程、教材、学生?这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大硬件,更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每个有教育情怀的人,都应该把精力回归到课堂上来,回归到学科教学上来。

我是语文教师,这是我的专业身份。这是我从事教育的第一资本,这是我做教育管理的最低起点,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让教育回归本真,首先教育者得回归本真,我应该从自己的专业入手,把专业的事情搞明白,把课堂的要件搞清楚。只有把专业作为切入口,把课堂当作主阵地,才会触类旁通。

以前,我们总把教书匠作为教师比较呆板、只唯书本的讽刺语。一味死教书是不好的,但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也就是把书教好。教师还是需要有一点匠气的!

我们说教师首先是个专业工作者,其专业性就体现在其匠气上。这个“匠气”包括认真研读教材,认真观察分析学生,认真研究教法,细心打磨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技艺等等,教书匠是教师的最低起点,是教师的吃饭手艺,也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只要做好了教书匠,才有可能做一名好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昨天,读到了梅村小学的白金营校长写的一篇文章,他谈了自己听了三节课的感受,写得很长,内容很详实,读后,让人很感动。他每周二都坚持进行听评课,听评课是他当校长的最大乐趣,也是最主要的功课。他有一个“生活课堂”的构架,每谈到课堂,都有很多话题。我认为,他是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听课,评课,交流,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这一点,让我深深敬佩!

我也应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先做一个匠人,有点底点,才能把高远的教育思想嫁接过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