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代明军遭遇的日军是战国时代巅峰水平吗?从火器配备上来看

文/地沟

西元1592年,日本关白 丰臣秀吉动员30余万人,以15万8700万人为前锋,分成9个军 团,从海路入侵朝鲜。

日军轻鬆地解决了朝鲜的官军,一路势如破竹,在6月15日日军陷平壤 ,7月甚至越过鸭绿江,与女真爆發了兀良哈之战;直到日军遇上了此战的最强大对手-明朝来 的援军。

整体来说,日军长于刀术与火枪,在守城上有优势;

明军却在野战上佔有上风,日军难撄其锋;

为 何?

其一是明军有大量的野战火炮,火炮给予日军重大杀伤;

其二是日军的骑兵太弱了,难以抵 挡明军的北军铁骑。

明军的野战火炮在网上已经有大量文章,在此我就不说了,我就在这说说日军的骑兵与'长枪阵”。

日本本土的马是在来马,马高只有120cm~130cm,比明军骑的蒙古马平均矮了 10cm左右,在速度与冲击力上自然不如明军;

再者,有日本学者指出,当时日本的骑兵队 ,其实是龙骑兵,遇敌时是下马作战的;比如《甲阳军鉴》提到,武田骑兵队是骑马领主与步行侍从的步骑组合编组;

《宣宗实录》里也提到'日军长于剑术,不能骑马,故必下马后刺击';步兵对上骑兵,自然难以取胜。

既然”骑兵”无法抵抗,那日军用长枪方阵抵抗总可以吧?

在游戏-信长野望裡,科技只要开发出日本版的长枪方阵'枪衾',便能有效地抵挡骑兵。

但我要说,这只是日本人在游戏上的YY,在现 实上,枪衾战术对抗的是人,不是马,而且就算要对抗骑兵,这个日本版的长枪方阵也太薄了。

在日本战国中后期,「备」这种战术单位出现于战场上,「备」是一个完整的最小作战单位, 一个「备」约200~800人之间,里面有各种足轻(弓、铁砲、枪)队、徙士(步行武士)、马迴(骑马武士)、小荷队(运输单位)等等。

一般来说一万石出一个「备」,以前桥藩酒井雅乐头家为例 ,前桥藩的「备」有354人,作战的武士与足轻有176人,持长鑓(3~6公尺的长枪)的足轻只有20人。相比于西方长枪方阵动辄6排以上(前三排平举),日本战阵的长枪足轻这样稀少,自然只能形成薄薄的一列,无法用密集的长枪来阻挡骑兵;

在朝鲜的明军骑兵以营为单位,每营有1000到 3000人不等,几千骑一起冲锋,这冲击力在日本本土是看不到的;

你的长枪兵人数比对方骑兵少,加上明军善骑射,日军在野战上哪能不败?

所以在金乌坪之战,《王朝实录》提到“唐(明)兵 一时跑马厮杀,交战良久,倭人中箭被棍死者几至五六百,斩级三十余颗”。

明朝骑兵

有网友反驳说,当时去朝鲜的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只是日本的二流武将,如果武田信玄、上杉 信玄、织田信长等人还在世,明军在朝鲜绝对讨不了便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以我之见 ,当时日军的装备与士兵素质已经是日本战国时代中最好的了。

足轻在日本战国早期只是临时的步兵,半兵半农;当战事发生时,大名会根据军役状向底下的 国人或地侍征召军队;

比如北条家的冈本政秀,他在军役状中的责任是武士4人、足轻10人,武 器至少要有6把三间枪(约六公尺长);当战事发生时,他要凑齐人手与装备,向上级报到。

这些 足轻们缺乏训练与装备,打起仗来很容易溃散,在战场上只是充数以壮声势,可以说当时打仗严重的仰赖武士。

但在战国后期的丰田政权则不一样了;财政的富裕让他在兵源上能脱离国人众或地侍阶级的倚赖,直接招募流动人口成为常规化的职业士兵;

农兵分离虽然杜绝了某种流动性,但农民专心耕田,足轻专心作战与训练,足轻从“半农半兵”变成了武士阶级的一员(虽然是最底层);农兵分离让扩充军备充满弹性。

日军在朝鲜战场就是靠准确且绵密的铁炮火力,给予明军/朝鲜军极大的杀伤;日军在朝鲜的铁炮(火枪)战术分为两种:

守城时用的是吊瓶击,也就是一列分为4~5人,第一排只负责射击,射击完把铁炮往后传,由后面的人负责装弹,并把装好火药的铁炮传递到前排。

第二种的就是野战中用的“三段射”,第一排的人开枪后退到队伍的最后面,然后第二排的人上前开枪。

这样的火力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与战术才能达到,只有专业化的职业足轻才能胜任,不是早期那种临时征召的农兵所能做到;

以忠州弹琴台之战为例,日军用铁炮齐射击退了朝鲜骑兵,朝鲜骑兵称日军“开火猛烈,铁丸如雨”。

加藤清正是当时日本的铁炮达人,他正确地了解铁炮在朝鲜战场的战术重要性,并用尽一切手段提高自己部队的铁炮配给率;

除了在肥后生产铁炮与招募铁炮射手外,还向堺下了大量的铁炮订单,并广招善使铁炮的佣兵加入军队。

他在1594年对调度物资的指示中提到:“除了铁炮,一切都不重要”。他的总兵力有9790人, 铁炮足轻就占了2105人(铁炮配给率22%)。

原本以他的军役状来说,他是25万石,铁炮足轻只需要有1250人就足够,但他的实际配置比正常标准还多出855人,足以看出他对铁炮的重视。

相比之下,其他日军的铁炮数量往往只有100~250支之间;

以立花宗茂为例,他出兵3000人, 铁炮足轻200人,铁炮配给率只有7%;加藤清正的铁炮数是他的10倍。

而明军的鸟铳(火枪)在朝鲜的重要度不高;

原因之一是因为入朝的明军多为北军;北军不会操作鸟枪,只善于骑射与三眼铳。

其二是虽然南军善使鸟铳,但一开始随李如松援朝的人数不多 ,只有3600人(佔援朝总兵力11%),加上鸟铳工艺不如铁炮,「鸟铳三放而热」,自然难使用 鸟铳对日军铁炮进行压制。

其实自鸟铳传入后明军的鸟铳配给率一直很低,除了戚继光蓟镇步营的鸟铳配给率曾經高达 40%以外,其他部队的鸟铳配给率比日军还低;

比如孙承宗的车营,鸟铳配给率只有3.8%;再比如万历年间的辽东镇,鸟铳是0支。

战争中除了为将之道外,士兵素质与装备,先进的战术也是很重要的;

以1562年的武田军为例 ,长枪足轻的比率为67%,铁炮足轻只有2%;

1575年,上衫军的铁炮只占了6%;在1581年的北条军役状中,铁炮足轻只有3~5%。

以加藤清正麾下这样全职业化,并且高度火器化的军队,以相对先进的战术在朝鲜战场都打得这样艰难了,

那么战国早期中期这些农兵合一的旧式军队在朝鲜只会被明军打得更惨;

所以那些“武田军团,上杉军团复生,就能带领日军走向胜利”的观点可以休矣。

参考资料

神器譜

足轻物语

究竟日本战国的骑兵作战是甚麽型态

战国日本与铁炮

16~17世纪东亚海域火器交流史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