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 痨

乳痨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乳房部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西医称为乳房结核。本病
临床少见,国外统计其发病率约占全部乳房疾病的工%左右,国内统计约占2。7%一
4。7%.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尤多见于20~40岁妇女,往往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发
病,男性病人甚少。常有既往肺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结核史.临床特点为起病缓慢,初起
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日久穿溃,脓稀夹有败絮样物
质,后期常伴虚劳表现。
    本病在历代文献中还有“乳中结核”、“乳痰”等病名。文献中所指的“乳中结核”与
西医的乳房结核不同,它是所有乳房部肿块性疾病的总称,包含了乳癖、乳疬、乳痨、乳
岩等病.因乳痨溃后脓出稀薄如痰,故又称为“乳痰”。乳痨一名首见于明《外科理例》:
“妇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痨症也。”《外科大
成》对本病的论述较为详细:“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
破流稀脓白汁而内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不仅叙述了局部症状,而且还指出了阴虚的
全身情况.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云:“此证即由乳中结核而成。或消之不应,
或失于调治,耽延数月,渐大如盘如碗,坚硬疼痛,根形散漫,串延胸胁腋下,其色或

紫,或黑,未溃先腐,外皮霉点,烂斑数处,渐渐通破,轻津白汁,重流臭水,即败浆
脓也,日久溃深伤膜,内病渐添,午后潮热,干嗽,颧红,形瘦食少,阴虚等证俱见,变
成疮劳”,进一步说明了本病有虚损的表现。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医学入门》指出:
“亦有气血虚弱,略被外感内伤,以致痰涎凝滞而成者,或乳痰日久,蕴热肉腐,破溃流
脓,脓水清稀,夹杂败絮,El久耗伤气血,迁延难愈。”徐灵胎认为“忧思过度,久发成
痨,左乳结核如桃半年,似痛非痛,身发潮热,诊之脉微数而无力,此正气虽弱,而邪
火尚有余。”《外科备要》认为本病是由“肝脾二经,气郁结滞而成”。
    (病因病机)
    1  素体肺肾阴虚,或先患肺痨、肾痨、瘰疬、腋痰之类疾病,而后继发乳痨.隋
《诸病源候论。乳结核候》中有“瘰疬乳痈”一说,可能就是指严重瘰疬并发乳痨。
    2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久郁化火,肝火与素体阴虚之火合并,火势愈炽,炼液为
痰;或肝气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滞于乳络而成乳痨。
    3  气血虚弱,复感外邪,气血不畅,痰浊凝结于乳房,导致乳痨。
    本病的形成,素体虚弱是本,外邪内伤是标。在肺肾阴虚的前提下,常有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的诱因。
    西医学认为乳房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乳房所引起的,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时容
易发生,乳房外伤、感染或妊娠、哺乳等均为诱发因素。结核杆菌可以从肺、肾、骨等
原发病灶处经血循环侵犯乳腺;也可以从同侧腋窝、颈部、锁骨上及胸腔内淋巴结结核
病灶经淋巴管逆行至乳腺;有时原发病灶的病情已稳定,仍可能继发乳房结核。乳房结
核还可由邻近组织结核灶直接蔓延到乳房而致,如肋骨结核、结核性脓胸等。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20--40岁已婚妇女,常在妊娠或哺乳期发病。病程较长。
进展缓慢。一般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
  1.1  初期  常在一侧乳房偏上方触及一个或数个肿块,直径约3—5cm,质地硬韧,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推之可动,压之不痛或微痛,皮色如常,以后逐渐肿块与皮肤粘
连。.若由胸壁结核直接累及所致者,肿块基底部固定。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若原发病
灶仍为活动性,则可伴有低热、盗汗、倦怠等症状。
    1.2  中期  肿块逐渐增大,皮色微红.约数月后,肿块软化,形成脓肿.常伴患侧
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可有压痛,或与皮肤粘连。伴低热、盗汗、纳呆,舌苔白或黄,脉
数等症状.
    1.3  后期  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周
围皮色暗红,疮面肉色苍白水肿,边缘呈潜行性空腔,日久不愈。少数患者伴有乳头溢
液,呈脓性或浆液性。有时肿块不软化,引起病变部位组织硬化,常导致乳房严重变形
和乳头凹陷。常伴有身体瘦弱、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脉象虚细,或潮热颧红、夜寐盗
汗,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  活动期血沉加快,血液PCR一结核杆菌检查可呈阳性;混合感染
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升高;后期可有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局
部溃疡或窦道脓液培养可能发现结核杆菌,阳性率低。
  1.5影像学检查

1。5.1  X线摄片  检查肺、胸腔内、.胸壁等部位有无结核病灶,摄胸片应作为常规。
    1。5.2  B超  液化阶段常能显示肿块内有液性占位.
    1。6  病理学检查  未溃破时可做肿块切除活检,溃后可在溃疡边缘作钳取活检,常
可发现结核病变的特征。有些患者有乳头溢液或作肿块穿刺涂片,也可找到炎性细胞,作
抗酸染色可能发现结核杆菌。    .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20~40岁已婚妇女,好发于妊娠哺乳期。病程漫长,进展缓慢。
    2.2  常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
    2.3  初起乳房结块,不红不痛;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微红,软化成脓,约
需数月时间;溃后脓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可形成窦道或溃疡,皮色暗红,疮缘潜行,
愈合缓慢,或伴乳房变形或乳头凹陷。
    2。4  初起全身症状不明显;日久可见神疲纳呆、潮热颧红、盗汗、消瘦等表现。
    2.5  血沉增快;脓液或穿刺液涂片或培养可能有结核杆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
诊断。
    3  鉴别诊断
    3。1  乳腺癌  好发年龄为40~60岁,肿块质地坚硬,溃后状如菜花或火山口,渗
流血水,气味恶臭。乳房结核患者年龄较轻,局部溃疡、粘连,伴乳房变形或乳头凹陷,
但少见橘皮样变,容易形成窦道,脓液中夹有败絮样物质。病理学检查可帮助鉴别。但
病理检查确诊为乳房结核后,还要注意到乳房结核与乳腺癌同时存在于一侧乳房的可能
性,国内外均有报道。
    3.2  浆细胞性乳腺炎  常发生于非哺乳妊娠期,局部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其附近,
红肿热痛表现较乳房结核明显,溃后脓液中夹有脂质样分泌物,容易形成通往输乳孔的
瘘管。大多数患者伴先天性乳头凹陷,或乳头常有白色脂质样分泌物。
    [辨证]
    1  气滞痰凝证  多见于初期。乳房结块,形如梅李,不红不热,质地硬韧,不痛或
微痛,推之可动。或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质正常,苔薄腻,脉弦滑。
    2  正虚痰恋证  多见于中、后期。乳房结块渐大,微红轻痛,数月化脓,溃后脓水
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或伴窦道。伴面色咣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
淡,苔薄白或薄腻,脉虚无力.
    3  阴虚痰热证  多见于中、后期。乳房结块,皮色暗红,中软化脓,溃后脓出稀薄
夹有败絮样物质,形成窦道,久不愈合。伴潮热颧红,干咳痰红,形瘦食少.舌质红,苔
少,脉细数。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宜中西医结合,即配合使用有效抗结核西药.并注意治疗原发病灶和
加强身体抵抗力。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l  气滞痰凝证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软坚.选用开郁散合消瘰丸加减。
    1.1.2  正虚痰恋证  治宜扶正托里透脓。选用托里散加减。

1。1.3  阴虚痰热证  治宜养阴清热,清化痰浊.选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1.2成药、验方
    1。2.1  芩部丹每次5片,1日2次吞服。
    1。2。2  小金丹每次0。6g,1日2次吞服;或小金丹每次4片,1日2次吞服。
    2  西药治疗  遵守早期、适量、联合、规则、全程的原则使用抗结核药物,控制结
核活动.宜根据原发病灶病情及以前治疗情况,结合乳房局部表现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及
方案。一般首选雷米封0。3g加利福平0.45g,每日1次口服,共3—6月;以后改用间隙
疗法维持,雷米封每日0.6一O.8g,利福平每日0。6—0.9g,每周用药2—3次,持续12
月。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3  外治法    .
    3.1  初期  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外敷,或回阳玉龙膏外敷,2日换1次。
    3.2  中期  脓成宜切开排脓。
    3。3  后期  溃后疮口有腐肉,用五五丹或七三丹、红油膏盖贴,或药线插入溃口引
流。腐脱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收口。
  3.4  形成窦道,参照“乳漏”治疗。
  4  手术疗法  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病变范围大,根据情况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术。
若继发于胸壁病灶应切除病变的肋骨、肋间肌、胸肌,残腔用带蒂肌办填塞,术后继续
抗结核治疗。    .
  (预防与护理)
  1  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并定期复查。
  2  保持乐观情绪,坚持服药,配合治疗。
  3  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疾病康复。
  4  保证足够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切忌劳累。
  [古籍选粹]
  <<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  有乳中结核,始不作痛,继遂隐隐疼痛,或身
发寒热,渐渐成脓溃破者,此名乳痰。或亦由肝经气滞而成,或由于胃经痰气郁蒸所致。
用药疏肝之中,必加贝母、半夏、瓜蒌等以治痰,则未脓可消,至已溃必兼补气血,方
易收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初结肿时,气实者亦服蒌贝散,及神效瓜蒌散;气虚
者逍遥散及归脾汤合而用之。阴虚之证已见,宜服六味地黄汤,以培其本。然此疮成劳
至易,获效甚难。
  (述评)
  乳痨的病变性质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相同,而且往往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尤
其是肺结核、胸壁结核等。近年来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肺结核等结核病发病率上升,成
为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要注重临床乳痨一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注意乳痨
与乳癌同时并存的可能性,以免漏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