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漏洞免费吃肯德基,到底该不该判刑?
舒圣祥 · 2021-05-13 10:11 来源:齐鲁壹点
在校大学生徐某利用肯德基APP客户端和微信客户端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骗取兑换券或取餐码,出售给他人牟利,并将犯罪方法传授给同学,造成肯德基品牌所有者百胜公司损失20余万元。近日,上海徐汇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徐某等五人因犯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至一年三个月不等,并处罚人民币四千元至一千元不等。
此案判决,引来网络上的众多围观和热议。很多人认为,利用系统漏洞不当获利,最多也就是退赔了事,直接上刑法有点过了。利用系统漏洞薅羊毛的很多,经常能看到有的网店促销活动出现漏洞,被人狂薅羊毛,很多都是企业自己买单,最多不过追回损失,极少听说,把消费者直接抓起来判刑的。
网友的质疑,在感性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有一些道理的。 肯德基报警抓人,在商业营销上算不算高招,暂且不论;但在法律层面,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和刑法上的侵财犯罪,确有本质不同。此案中,该大学生第一次发现肯德基点餐系统的漏洞,拿到了免费的兑换券或取餐码,应当认定为不当得利;但其后续明知此系统漏洞存在,又多次如法炮制,并将方法告知同学,显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 只不过,在笔者看来,法院将此案认定为诈骗罪,同样有值得商榷之处。
法院认为,被告人是利用系统的数据不同步来实施犯罪,并非系统本身发生的机械故障或者缺陷,其行为存在欺骗性。事实上,所谓系统数据不同步,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缺陷,强调并非机械故障或缺陷,既没有必要,也不具有合理性。因为软件和硬件本身是一体的。无论是机械硬件也好,系统软件也罢,本身都是不可能“被骗”的。 法院认定,该大学生通过发起虚假交易获取退券退款的行为,体现的是肯德基APP客户端和肯德基微信客户端自助点餐系统这一“机器”背后的“人”基于数据不同步而发生错误认识,并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自愿”进行财产处分,进而造成被害单位的财产损失,故各被告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这显然属于对“人”的扩大化解释,这种扩大化解释,可能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决定”退券退款等行为的,不是“机器”背后的“人”,而是“机器”背后早已设定好的系统程序。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被骗,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基于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财物的行为,因而不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此案与多年前引发轰动的许霆案,多有相似之处,认定为盗窃罪更为合适。 和许霆案重审判决在法定刑以下量刑的理由一样,考虑到肯德基点餐系统本身的确存在漏洞,该大学生是偶然发现的肯德基点餐系统漏洞,与有预谋、有准备的盗窃犯罪相比,主观恶性相对较小;而且,采取的也是通过在手机上向肯德基点餐系统发出指令的方式,与采取破坏性手段盗取钱财相比,犯罪情节相对较轻。根据本案具体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在量刑上或可进一步考量,也可考虑判处缓刑。
红餐点评
如今,“薅羊毛”似乎都变成了一种流行,部分消费者以“薅羊毛”成功为傲。所以,此案判决,也算是对所谓“薅毛党”的一种警醒。过度的“薅羊毛”,越过了法律边界,也将有可能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不该占的便宜最好不要占,别以为是漏洞就不会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