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动态变化小结——从麻桂配伍走起

讲完小青龙汤,给大家总结一下桂枝、麻黄配伍应用的规律,这个尤为重要。

第一点,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桂枝或者麻黄单用,患者有无汗出都是可以的,单味桂枝或麻黄的应用与汗出与否没有绝对关系,二者合用才会考虑汗出与否的问题。

第二点,当桂枝配伍芍药时(不配伍麻黄),此时针对的是单纯表虚状态下的表不解。比如桂枝汤。

第三点,也就是当桂枝配伍麻黄时,说明患者出现了一定的表郁、表实,这也就不是单纯的桂枝汤证了。如果桂枝量小于麻黄,说明表郁较重,例如大青龙汤、葛根汤、麻黄汤,麻黄、桂枝比例分别为3∶1、3∶2、3∶2,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表郁越严重,麻黄与桂枝的比例越大。如果桂枝的量大于或等于麻黄,说明患者表郁并不严重,例如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比例分别为1∶1、5∶2(依《康平本》,《宋本》为41∶16)、5∶3、1∶1。如果把麻黄去了,那就是桂枝汤了,这时患者没有表郁,单纯的表虚证。这些比例我们有必要知道。

现在再把麻桂拆开,单独分析一下麻黄、桂枝的特质。桂枝具有将脾胃运化的气血输布全身的能力,后人称之为“解肌”,所以桂枝是一种能量驱动药物;麻黄本身并不具备这种能量驱动作用,它只负责开窗户。窗户是什么?肺、皮毛、水道、膀胱。之前也讲过了,麻黄之所以能利表水,无非就是通过打开这层窗户,这就叫“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所以往大了说,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无表证而用麻黄,则《本经》所谓“去邪热气、破癥坚积聚”者也。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伤寒论》的方证动态变化规律。还是前面的例子,只不过把它弄成了一条动态变化链。就从表郁的动态变化走起:

首先看桂枝汤,单纯表虚的话用桂枝汤就可以,“项背强”的话再加上葛根。如果出现了表郁就加上麻黄,表郁的不厉害,可以是桂枝二麻黄一汤(桂∶麻=5∶2),再郁一点儿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麻=5∶3)。表郁加重同时又伴有表邪入里化热的趋势,再加上石膏,这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1∶1),旁边标上“大青龙汤的'小弟弟’”,都有麻黄、桂枝和石膏,组方思路有相似的地方。这里我们还要把桂二婢一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对比一下,麻黄、桂枝的比例都是1∶1,而且都有石膏,解表同时清里热,只不过小青龙加石膏汤还有寒饮伏于内的情况。还记得不,我们学校刘惠民院长治疗外感的特色就是解表同时清里热,就是取法于桂枝二越婢一汤

接着往后瞧,由于表郁占据了主导地位,麻黄的用量开始赶超桂枝,随之出现了两张方子——葛根汤和麻黄汤(桂∶麻=2∶3),因为没有芍药的缘故,麻黄汤要比葛根汤的发汗力度大些。再往后,不仅表郁加重,而且还出现了表邪入里化热的倾向,仲景用的是大青龙汤(桂∶麻=1∶3),同时还加上了生石膏。由此我们再对比区分一下大青龙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药物用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但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在于它们的表郁程度不同。

再接着,在大青龙汤的基础上,表郁消失,同时表邪完全入里化热。初期病邪大多首先会集中于上焦,也就是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患者出现了肺热壅滞,我们就要考虑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架构了。如果伴有全身里热炽盛的话,就要考虑白虎汤类方了,伴有津亏的加人参。当然这仅仅出现的是气分热,如果热邪从气分进一步内陷到血分,白虎汤类方就不够了,《伤寒论》里也为你提供了多种方案。结合六经辨证,栀子类方、柴胡剂、芩连类方等任你选用,阳明里热炽盛伴有里实严重的,还要考虑承气汤类方。以上就是我所能想到的,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广告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