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建筑女魔头”:设计北京大兴机场,却未能亲自看一眼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人类活动场所,还是一门艺术,从古至今,建筑的形式与风格一变再变:木质结构、砖石结构,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过,建筑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天才般的想象力,就算是没有感情的钢筋混凝土,也会重新焕发生机。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虽说她是一个女孩,但父母却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始终坚信,只有教育才会使人变得与众不同。18岁那年,哈迪德在贝鲁特的一所大学攻读数学系,不过,她却发现自己对数学并不感兴趣,只有建筑才是她心中所爱。于是,为了帮女儿完成梦想,哈迪德一家搬到了英国伦敦,因为在此之前,哈迪德已经考入了建筑联盟学院。
当年,哈迪德的老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他的指导下,哈迪德的建筑天赋很快就被挖掘了出来。不久之后,哈迪德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她脾气火爆而热烈,在她的诸多建筑作品中,这种特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1977年,哈迪德加入了大都会事务所,在那里,她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对于这个行业,也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控。
2年后,哈迪德辞职了,她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一边参加各类国际建筑比赛,一边在工作中锻炼能力。哈迪德的设计十分独特,她向来抵触尖锐的直角,只有圆滑的长弧曲线,才是她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1982年,哈迪德夺得了国际建筑竞赛的一等奖,她的建筑理念终于征服了古板的评委。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哈迪德的参赛作品在初审时就被毙掉了,若不是一个叫矶崎新的日本评委将其从废纸堆中捞了出来,恐怕哈迪德早已泯然众人了。
成名后,哈迪德被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争相聘请,她的设计已经被应用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家具、门窗、灯具、椅子等,她对“构造”二字的理解,绝非常人所能及。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天才的,尤其是艺术家,他们的成功往往离不开敏锐地嗅觉与眼光。可是在一次采访中,当哈迪德被问到自己是不是一个幸运儿时,哈迪德却极力否认,她说自己一直在努力,从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毫无疑问,哈迪德是一个公认的“解构主义大师”,但是她天才般的想法往往无法付诸实践。著名建筑设计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过哈迪德: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一个肆意揉捏的泥巴,只是为了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然而,尽管哈迪德的图纸没少被称为“纸上谈兵”,但实际上,她的代表作却不胜枚举,没有一个人能质疑她的建筑才能。
2011年,我国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招标在即,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抢后,最后由哈迪德团队接下了这个任务。当然,哈迪德也没让大家失望,其独特的造型与设计,堪称一份最完美的答卷。遗憾的是,哈迪德却没能等到机场建成的那一天,2016年3月31日,哈迪德因心肌梗塞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死亡,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