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好佛却不得善终 原因在这里

今天想说的是一个火出圈的人,梁武帝,很多人没有看历史,也知道这个人,因为一个信佛、不吃肉、与人为善的皇帝,竟然活生生地被饿死。

《六祖坛经》中说:

达摩大师化梁武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摩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摩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梁武帝与达摩

六祖坛经表达的是什么呢,梁武帝布施、行善、修庙,只不过为自己修福而已。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同事和谐相处,无非就是创造一个利人利己的环境。那什么是功德呢?内心谦虚,是真心发自内心想帮助别人,这就是功。所做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合乎常理,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就是德。

农村有人给一村仅存的水井里面撒尿,有老人就破口大骂,这孙子缺德!很明显,做的事情不符合常理,而且损人不利己。有人扶贫,修了路,村里人改善了经济环境,富裕起来,让烂在山里的果子有了销路。这是合适的事,这就叫德。

有人卖东西缺斤少两,大家就会骂,缺德。德,就是做合适的事。

梁武帝真有德行,就要干点利国利民的正事,做个好皇帝,政清人和,老百姓有饭吃,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德。

继续说梁武帝的事儿。

梁武帝不爱听真话

梁武帝信佛,把自己当成人质,大通元年,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一亿万奉赎。这些钱怎么来的呢,还不是从百姓身边来的,这样来来回回搞了几次。领导喜好诗文,下属一片文人造词造句,领导喜好信佛,自然就有一批精通研究佛法的人啰,果然有依靠佛法的人上位。

《梁书贺琛传》记载了贺琛的一次奏对,贺琛在奏对中,明确指出当时的梁朝“天下户口减落”“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是地方官府“惟以应赴征敛为事”造成的,还进一步指出当时“为吏牧民者,竞为剥削”梁武帝听完特别生气,举列了一堆自己很勤劳,很节俭,都变瘦了,就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原因。贺琛吓得再也不敢说话了。当然,连贺琛这样的人都不敢说话,更何况其他人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诸葛亮道出了真谛,依然阻止不了历史的车轮来回覆辙。

梁武帝的弟弟萧宏,一个贪污聚敛的小能手,家里仓库上百间,被人密报藏有武器。梁武帝就去萧宏家里探听虚实。喝了一半,梁武帝突然说要去看看库房。萧宏很害怕,搜刮了那么多钱财而怕受处罚。然后梁武帝转了一圈,发现弟弟家仅金钱就有三万多亿,其他杂货,但见库满,不知多少。因没发现私藏武器,梁武帝高兴地对萧宏说:“阿六,没想到你还真会理财呢!

司马光就说话了,“覆三军,为臣涉大逆,死罪可免,情有可原,数旬之间,还为三公,王法何在?”梁武帝这个六弟,本身就打仗打败了,梁武帝也没有惩罚他,在短短几个月,又恢复了王爷的身份,然后把,还巨贪,梁武帝看到没有造反,反而很高兴。梁武帝本着与兄弟为善的原则,和蔼可亲,却破坏了公正的大环境。

《正义的十二堂课》当中说,如果某个组织一味姑息纵容有悖其价值观、让其他成员无法接受的行。那么,没有哪位成员会傻到继续为该组织做贡献。

谁破坏了大环境,谁就要对破坏大环境负责。

所以,有了后来的候景在北齐发生叛乱后,投奔了梁朝。个人认为梁武帝接纳侯景没问题,侯景打仗非常厉害,侯景从北到南,经历了所有的战阵,马战,步战,水战。侯景之乱,花样贼多,让人万万想不到,候景的才能是绝对有的,只是梁武帝自己根本hold不住候景。候景打败了仗,梁武帝没有任何的惩罚措施。还给侯景同样职位。还安慰侯景,厚重赏赐,想感化侯景。候景也不是省油的灯,得知梁朝和北齐交好,果断发动了候景之乱。

就来了历史名场面

萧衍问道:“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十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

百姓人相食,梁武帝一口蜂蜜水都没有喝到,活活渴死。而他连自己至亲的人都没有保护好。留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千古名言,呜呼西去。

那什么是德行呢

什么叫做道德,道德到底是什么?大小、分寸、是非就是道德——曾仕强教授用这六个字高度概括了道德。

“道”的本义是指行走的道路,“德”的本义则是行走道路所获得的良好效果。行于正道而有所得,即为道德。

所谓的大小,分寸,是非,不外乎是做合乎时宜的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你我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