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何遭龚鹏程批判?陈寅恪名气是虚高的,与学问没什么关系

陈寅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曾和梅贻琦等人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曾在北大、清华和西南联大等多所著名高校执教。他的信仰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持'四不讲',因而他非常乐于开创历史上所没有出现过的学术思想。

但是这一特质,却引发了一部分人的诟病,其中便包括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龚鹏程。他认为陈寅恪的名气远高于其学术水平,属于一种虚高的状态,并称其学术研究里连考据都颠倒错乱,就更别提学术成就本身的价值了。在近代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陈寅恪为何遭来后起之辈的批判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 声名不代表学问

毫无疑问,陈寅恪确乎是学术界上的一代风流人物,他凭借着博学多知和优良的人品德性等,吸引了不同年纪和不同阶层的人的仰慕。甚至连朱自清、钢和泰等人都亲自前往去听他所讲授的课程,可以说是知名度非常高了

但是龚鹏程却如是评价:陈寅恪的名气是虚高的,与学问没什么关系,大多数是来源于盲目的学术崇拜和诸多偶然性因素。他究竟何出此言?理由有以下几点:作为一个声望和学术修养很高的学者,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

可是陈寅恪自称自己会几十种语言,却并未把这种在语言方面的极高天赋应用在学术创作上,没有相应语言的作品翻译或学术创作。就算偶尔利用梵文去研究中古的史料,也只是附会尔耳,突破性的成果是没有的。如果一个学者空有满腹学识,却无法进行有效输出,那则是不可信且无益的。

其次陈寅恪坚守'四不讲'的学术原则,这在他的个人创作中也体现着同样的特点。在龚鹏程看来,陈寅恪专门寻些冷僻的地方做相关研究,因为冷僻,所以无更多人能做出合适的评价和准确的判断,因而只是建立在他的既往名气中对他进行盲目崇拜。

例子有以下这些,陈寅恪研究的主要是中外文化交通史、隋唐史和南北朝等。中年时的他在这个领域创作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等有关史学的专业著作。过于冷僻,且又于冷僻中探寻冷僻,根本无人知晓你究竟是对还是错。

2、 太多经不起推敲的结论考据

作为一个资深的优秀学者,最基本的一条学术素养便是,以事实和数据,辅以逻辑来论述。学者是不能随意地乱说胡话的,因为学术创作是一件极其严格的事情。如果在一位学者的研究里出现了天马行空的'幻想',那么他将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声诛笔伐。

龚鹏程便是如是批判陈寅恪,批评他的学术研究里有太多不讲究事实和逻辑的考据,认为那些根本站不住脚。龚鹏程列下的理由有以下这些:陈寅恪无厘头地把唐人小说和古文运动扯上了关系。

他作为一个考证派,在对唐传奇进行考证时,空口无凭地说它的的鼎盛时期是进士温卷所引起的;在对《长恨歌》进行考证时,提出应该把白居易的诗和陈鸿的传结合、并使其变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整体等等。龚鹏程认为这些都是经不起推敲和仔细研究的。

此外,龚鹏程还非常尖锐地指出,陈寅恪在名作《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考证的黄巾之源,也犯下了根本性的错误。首先,陈寅恪非常无厘头地把这篇文章中南北朝里所有信奉道教的人,都误判为天师道徒。

其次还把道教的活动都一刀切归到滨海地区去了。而经考证过的历史现实是,南北朝时的天师道里还包含了许多道教派别,道教也在除了滨海地区外的地方蓬勃发展着。

结论考据是学术文章的主心骨,是支撑起所有论述的坚实骨架。如果骨架本身是靠不住的,那么学术文章作为躯干就散成满地沙了。如果连结论考据都错误连连,那么这篇学术文章本身所含的价值则是无稽之谈。总而言之,学者进行学术创作时,最忌讳的便是结论考据出现错误或者不够严谨。

3、 虽有谬误,但瑕不掩瑜

可以这么说,龚鹏程批评陈寅恪的角度是比较新颖的,敢于站出来指出批评,也十分具有勇气。但是龚鹏程也并不是一味地对陈寅恪进行批评指摘,其实他对陈寅恪更多的是赞赏。他认为,陈寅恪虽然在考据方面有所谬误,但瑕不掩瑜,其学术文章的价值还是应给予肯定的。

在那篇各种考据都是错误的文章《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里,陈寅恪采用一种文化地理学的方法,应用'滨海地域'的地理因素来对南北朝许多道教信仰和活动现象进行了探索及解释,其开拓性和创新性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后人都是具有极高启示意义的。

这种不拘于引经据典、处处正确,且极具新意和创造性意义的学术思维方式,给当时的学术界送去了极大的一股活力。因而其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实龚鹏程最欣赏陈寅恪的地方还在于:选题奇锐以及考证巧妙。古往今来对思想渊源、宗教变迁等内容的研究一直是学术领域的热潮,可以说是在学者之间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

可是陈寅恪却不落俗套,在学术创作中他依旧坚守'四不讲'的原则和理念,专门研究一些冷僻的历史与文化,并在其中构以创新性思考。所以他独具创新的选题和思维角度,以及巧妙的考证等,吸引了一众学者(包括龚鹏程等人)的由衷欣赏和忠实追随。

虽说龚鹏程用了辛辣尖锐的语言来'无情'地批判和揭露陈寅恪,然而也是建立在对陈寅恪的充分肯定与认可之上。只有对既有思想的不断反省,才能更好地对当下的学术研究进行准确的认知。此外,尽管陈寅恪确乎是瑕不掩瑜,也毫不影响他凭借着极高的魅力和学术水平,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圈了一众粉丝。

文/文史旺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