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47:行善之人有福报积德之家有余庆是精神能量守恒定律使然。/抽动障碍
短暂性抽动障碍
诊断标准
特点为急性单纯性抽动,常限于某一部位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群,发生运动或发声抽动。
表现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等。起病于学龄早前,在4~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男孩多见。
症状标准:有单个或多个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等简单抽动。
抽动天天发生,一天多次,至少已持续两周,但不超过12个月。某些患儿只有发作,有些可在数月内交替发作。
病程标准:18岁前起病,以4~8岁儿童最常见。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Tourette综合征、小脑舞蹈病、药物或神经系统等疾病所致。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15500万余例,死亡323.6万余例。境外输入5723例。
积德行善是人性正能量的集中体现。积德行善时,刻意让他人知道,在社会广泛传播,并希望得到相应回报,谓之显德。
积德行善时,不让他人知道,也不在社会上传播,更不求任何回报,谓之隐德。
显德由于得到了他人和社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回馈,虽然也是社会倡导的精神文明内容,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积德行善。因为随修随报后,实际已经达到了付出和回报的相对平衡。
隐德就是不让他人和社会知道自己的付出,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德行善。
积隐德虽然没有人知道,却在不断的累积和增长,越积越厚,未来的福报必定更多更大。
积德行善之家,福泽和福报都是有余的。不仅当代受益,更会福佑子孙后代。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善事,就费尽心机的广而告之,唯恐他人和社会不知,得到的回报,远远超出了付出而浪得虚名。
这样不仅当下难得福报,未来得到福报的机会更小,甚至有可能遭遇报应。
与人为善,不求人知,更不求回馈,才是人生最高层次的积德行善。
如果怀有一颗功利之心去做善事,是为了他人的赞誉和利益回报。则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善人,内心也难以体会到助人为乐的美妙感觉。
人如果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就难以理解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
对别人妄加评判,却不知道自省吾身,则很难获得幸福、快乐和成功的完美人生。
显德与隐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显德是隐德的基础,隐德是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如果一个人连显德都不愿意积的话,还期望他们去积隐德,只能是天方夜谭。
积德行善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一种利国利民利己的行为。
行善之人必有福报,积德之家定有余庆,是精神能量守恒定律使然,也就是所谓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首席心理专家,北大医学部在职研究生,高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资深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医学病理心理学专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