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第一课——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第一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这是学习哲学的首要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总是被人混淆不清,导致学习哲学总是处于云山雾罩之中,很多人更是趁机浑水摸鱼,阐述问题不清不楚,甚至把哲学当做科学,或把科学歪曲成哲学。导致一般人很难入门,想学习却不得其法。要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我们首先得承认一点:就是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处于想象与真实这样的一个双重世界之中。在想象中的世界,基本存在单位是「概念」在真实中的世界,基本存在单位是「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关系就是,前者是后者的抽象表达。明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哲学和科学进行区分了。科学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陈述真实世界中一切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关系,因此科学可证伪,很显然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就在那里,而且精确又稳定,描述的对不对做个试验观测一下就知道了。哲学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判断想象中的概念是否与现实中的物质符合,所以哲学无法证伪,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的概念世界,全世界的人却共有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这种符合,也就是一种判断,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因而老是出现「白马非马」的问题。由此,我们就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区分。通过这种区分,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哲学与科学的两个结论:1.科学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学开始的地方。2.如果科学可以完整陈诉世界,那么哲学的尽头就是科学。第一个好理解,第二个我稍微做一下解释:因为「哲学的尽头是宗教」这句话流传盛广,这完全是半吊子小学生哲学长期混淆大众导致的。科学是「陈诉」事实,哲学却是「判断」。当事实呈现的时候,判断就没有必要了。一个棍子从手中放下,在放下的那一刻,倒向哪一边是必然的,之所以要人做一个判断,只是因为你没有科学的搜集数据然后利用公式计算。所以不得不做一个判断,不然这个棍子倒向哪边是根本不需要你做一个判断的。哲学作为一种「判断」,它天生就是面对未知的,因为不知道,所以才要下判断,如果知道了,就不需要判断了。而科学不是,科学是必然,精确,科学是知道,所以科学只「陈诉」不「判断」。科学所在的地方,哲学就消失了。通过以上清晰而又明确的区分,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无论你怎么「白马非马」,判断总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所以虽然它无法证伪,但是这里面一定有规律,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面对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判断总是准确的,而有的人判断总是错误的。或者说有些人总是能在一定的概率上能做出更多的正确判断,而有些人却总是判断错误。所以,哲学实际上就是关于「判断」的学问,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抽象判断之总和,它不仅仅要做到能对局部的问题进行判断,还要要能对整体的问题进行判断。因此,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就是关于某种哲学思想体系,也就是把世界上的物质抽象成概念以后进行重组,指明什么是什么,掌握这种思想体系以后,不仅能帮我们认识普遍的事物,还要能帮我们认识特殊的事物,对于这样的一些思想体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很多哲学由于抽象的太狠,比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比如周易的各种卦象之类的,这样的哲学可以解释普遍的事物,却很难解释特殊的事物,一切只能靠悟。有些人就是喜欢搞抽象的概念,抽的越狠越好,因为这样他就掌握了最终解释权,怎么说都是对的,现实中这样的大忽悠我们见得非常之多,专门抽象出一些概念包装成所谓某种规律法则贩卖给你,让你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当时听的时候由于他列举了某些例子让你强化了这些概念规律法则,因此醍醐灌顶感觉恍然大悟。然而真正到了现实中,面对真实的物质世界的时候,却发现无所适从。所以这样的哲学,绝对不是学习哲学的首要选择。当然不能说这其中没有智慧,只是对于入门者不太友好罢了,而且容易让人脱离实际,沉湎于想像中的世界,因为你很难拿这样太过抽象的概念去与真实世界的物质相符合。更何况物质与物质之间有多少关系规律,概念与概念之间就会抽象出多少关系规律,这些复杂的理论,知识,你如何确证,如何拿去准确的符合?如何做判断?你符合不了,就无法下判断,更有可能是判断错误而导致陷入困境。实际上这样的哲学很多,西方特别多我就不提名字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飘忽不定的概念充斥卷轶,有时候,甚至会一不小心进入宗教的层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古典朴素哲学好太多了。这里也必须要说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明晰了以上的概念,就能明白,所谓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学科,一定也会谬误丛生,除非明确的区分了里面关于物质世界的部分和想象世界的部分,不然就非常容易掉入大坑之中。不过,这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哲学,哪一种判断的规律能够指导你进行每一项判断。因为只有科学的准确「陈诉」才是正确的。所以妄图在哲学中寻找例如明天买什么彩票这种问题的人读到此处可以直接离开了。但无论如何,就像前文所讲的那样,哲学既然是一种判断,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又因为总有存在判断极为准确的人,因此这里面一定有某种真正的规律,在那篇我已经删除的文章中,我明确的说明了,哲学就是一种「算法」,是人类的算法,因为算法就是判断。大自然需要算法吗?不需要。如果有上帝存在,上帝肯定是不会思考的,因为上帝无需判断。这几天讨论火热的ALphaGo Zero ,因为它的自我学习,就是通过算法加规则。规则告诉它围棋如何玩,算法告诉它如何判断落子。只不过它的胜率,已经接近「陈诉」了。所以「判断」对它来说消失了,所有的人类的围棋理论对它来说毫无意义,它跟你下棋是不存在「判断」的,因为它的每一步都是对的。这就是我的哲学第一课,而我将揭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真正的哲学,一个真正有助于人们进行「判断」的「算法」。在我将要介绍的哲学当中,我会严格明确知识之间的界限,什么是人脑想象世界中的概念,而什么又是客观真实世界中的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又,物质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等基本的,普遍的,本来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知道的哲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帮助你从最普遍最底层理解世界的有力武器。最后,虽然我已经明确指出了哲学不可证伪性,同时也指出了并不能因为不可证伪就意味着里面没有真理没有规律。所以某种程度上,要不要学习或者说要不要相信这种我认为的真正的哲学,完全取决于你的判断,而你的判断,却又是基于我的判断。我将公布我的微信号,这微信号是我自己的,由于我是做教育工作的,本身微信里就有4000多名学生,而微信人数又有5000人的限制,能加的人并不多。因此有三个要求:1.确实是对哲学感兴趣。2.相信我对所谓真正哲学的判断。3.加我以后注明「知乎ID,学习哲学」这几个字,方便交流,后续如何形式再看。我的微信号是:anirss准备好了吗?走出童年吧,少年们!#期待与大家一同讨论学习真正的哲学#编辑于 2017-10-22哲学的第二课——世界是什么? 虞舜知乎战斗机 公众号:tkop520257 人赞同了该文章一个人如果在意他人的看法,就会寻求道德如果在意鬼神的看法,就会寻求宗教的庇护如果在意自我的看法,那么他就必须是一个哲学家哲学是一种关于判断的学问,他帮助你确立自我,找到自我,成为自我。这条路是最难的,也是收获最大的,如果你想要有独立的思考,想要获得完整的人生,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哲学,就声称自己要独立思考,这种话我是不信的,因为多半他不会获得成功,除非他的悟性足够高,韧性足够高,内心足够强大,在生活中不断的磨砺,最终他也能用血与肉淌出一条路来,但是那太悲壮了。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潇洒的,不会是悲壮的。今天我们解决一个问题,世界是什么?在哲学中,讨论的概念都非常大,一般我们解释一个概念,就是把一个概念放到到另一个概念之下,由种到属。比如苹果是什么?苹果是属于水果的一种。但是世界这个概念已经是最高概念了,没有更高的概念了,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是什么,就只能将其分解,分解成几个部分,并分别进行考察,最后如果发现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能符合世界这个概念,并且无一遗漏,那么我们这个考察就完整了。通过对世界的分解,我们发现世界包含这三个方面:①物质 ②概念③时空请读者仔细思考三分钟。自己亲自考察反思一下,看是不是这三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全部的世界无论是自然,宇宙,人,动物,植物,星体,一切皆物质。除此之外就是,人脑里的自然,人脑里的宇宙人脑里的动植物,人脑里的人,人脑里的星体,一切皆概念。然而如果没有时空,这一切皆不复存在,而且不可想象。作为一个我们所处的世界来说,物质组成了内容的部分,概念组成了我们想象的部分,而时空则是他们的形式。就像一个人,骨架就是形式,血肉就是内容,精神则是抽象的概念组成的想象,世界也是这样存在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只有物质是需要时空的,而概念则只需要时间,不需要空间。这是相当一个重要的认识,很多谬误就是因为没有理清这个认识。请读者务必记住这个结论。因为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这里面都有我们接下来要考察相对应的规律,如果一个东西不包含空间或者时间,那么针对这个东西的考察就不能使用时间或者空间的规律。比如有关形式逻辑的规律,这完全是在时间中运转的,而不是在空间中运转的。就像一个动物如果没有骨架,我们就不能说这个动物可能会得跟骨头有关的病,想都不能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就是物质概念时空的统一。那么是不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什么了呢?有的。哲学家们前赴后继,想到的是,既然世界就是物质概念时空的统一,那么有没有一个什么东西是组成它们的根本呢?这就涉及到世界的本体。之所以这个问题会存在,原因就是,比如水跟水才能融在一起水跟石头是不相容的,但是它们都在这个世界存在着并且能相互发生作用水滴石穿,那么从更高的层面说物质,概念,时空既然可以统一组成一个世界,那么这三者之间必然就会有某种最基本的相同的东西存在不然不可能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构成我们这个世界。这种基本的相同的东西,本源的东西。有人说是道,有人说是气有人说是原子,有人说是自在之物,有人说是意志,这就是哲学有关本体论的部分,也就是所谓形而上学的部分,「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我们不要一上来就讨论本体的事情,道的事情,以免搞混自己的头脑,我们先讨论器的部分,讨论清晰的部分。1.认识一个东西,就必须与其发生作用,不然就认识不到这个东西。世界是物质,概念,时空的统一,那么我们是如何认识到这件事的呢?这个问题有且只有一个回答:就是它们互相之间发生了作用。我们认识一个东西,就是因为与这个东西发生了作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认识方法。如果一个东西不发生任何作用,那么我们是无法认识它的,不发生作用,就等同于不存在。存在感怎么刷?搞事。不搞事就没有存在感。粒子加速器就是干这个事,让一个更小的粒子,去不断的撞击另外一个粒子,通过超精密的仪器来分析碰撞掉下来的粉末,盲人摸象,最后通过这些粉末还原粒子的结构,达到认识这个粒子的目的。所以物理学当中对粒子的探索,完全取决于能制造多小的粒子,粒子的大小决定探测的尺度。一个人之所以能看到一个东西就是因为这个东西给我们的眼睛反射了光,大脑再分析这个光的反射,从而确定有关这个东西的一切信息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生物学为什么发展比较缓慢了因为生物体里的结构是活的,你要观察这个过程,就要与这个活体发生作用,然而你一旦与这个活体发生作用,这个活体就可能死了,或者不正常了,你就认识不到这个活体了。同样的,你也就能够理解所谓的「观察者效应」这一问题,要确定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哲学上面要对这个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认识一个东西,就必须与其发生作用,至于这个作用怎么发生,用何种方式发生,发生以后,哪些是真实的情况,哪些情况是包含了与你发生的作用后所产生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作用最低限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这些复杂的问题是要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去研究的。但是我们作为普通人至少能明晰一个概念,这绝对不是什么神学,宗教,什么意念之内的玩意,而是因为发生了切切实实作用。2一个东西发生了作用,人类要认识这作用,就必须有相对应的认识功能。如果没有认识功能,即便发生了作用,也无法认识。我用微信给你发信息,你没有装微信,那么你就接收不到这个信息。我用中文你跟讲话,你用英语跟我讲话,那么就无法交流,必须找一个大家共有的东西,比如运用肢体语言来交流。这个世界也是一样,物质发生了一个作用,你要认识到这个作用,识别这个作用,你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功能。科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细致的研究,但是哲学不这么考察,哲学只考察整体,做出抽象判断。在时空,物质,概念,这三个层次上,人类的对应功能如下:时空发生作用,对应人类认识的功能是感性。物质发生作用,对应人类认识的功能是悟性。概念发生作用,对应人类认识的功能是理性。人对时空的感受是通过感性直观理解的,时间是通过内感官来识别的,空间则是通过外感官来识别的。时空这种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就是直接感受的。而外感官的直观又会转成内感官的直观,所以时间更本质时间一般通过空间来表达,比如你手上戴着的表,就是通过空间来表达时间。物质发生作用,人类是通过悟性来理解的,我们拿视觉来举个例子,仔细考察这一过程,你看到一个物体,这个物体通过反射光线穿过你的晶状体,投射到你的视网膜上,这个时候物体是颠倒的,如下图:
从感性上来说,这物体就应该是颠倒的,正是悟性的功能,识别到了落到视网膜上的a点实际上是A点,通过悟性的处理,你才最终能看到物体本来的形状,否则就会是倒立的。这个实验还可以通过倒立来做,比如你倒着看一个杯子,但是杯子并没有倒立,还是正的,这也是因为悟性的处理。同样的,如果你盖住一个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你会发现每个眼睛观察的物体都是不同的,因为来源于不同的角度,但是由于悟性,将这两个角度的图像组合成了一个。如果没有悟性,那么你看所有物体都是双重的。在视觉方面有关悟性的作用,往后会专门开篇讲解人的这几种功能,悟性是哲学中高度抽象出一个概念,在这之下科学有很多研究,关于视觉的各种规律,法则,效应极度复杂,而那并非哲学需要考虑的范畴,在第一课中我已经讲过哲学就是关于判断的学问,希腊文的翻译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什么叫一个有智慧的人呢?就是能做判断。不然就只能说她是一个博学的人,有知识的人,不能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在悟性这一问题上,我们其实也能非常生活化的理解它,比如说一个人有没有悟性,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天生的一种处理能力,大脑的各项处理能力,强不强,这种处理能力是直接的一种领悟,是不需要思维的,比如看到一只笔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折了,有超高悟性的人就能马上理解这一定是某种假象,读者们有兴趣可以去查查中国古人对海市蜃楼的理解,原因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这是幻象。概念发生的作用,依靠的是理性。理性的唯一作用就是抽象出概念,并将概念互相重组,这种重组就是一种判断,将概念与概念之间进行种属的判断,也就是思维过程。所以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感性思维,感性思考这种乱七八糟的概念,因为感性无法思考,悟性也无法思考,只要思考就是理性的。理性将物质抽象成概念,并将概念固定形成语言,形成文字,因此人类有了交流。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能力很差,那么他的表达能力,概念的识别能力就很差,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逻辑能力也很差。但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天赋的并非理性,因为理性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相当于标配。真正决定人与人不一样的,是感性能力和悟性能力。比如我自己,悟性就很差,但是理性和感性比较好,所以我表达能力不错,对时空的感受力强,因此情感丰富,关于时空和情感的关系往后也会专门讲解。关于感性,悟性,理性的部分,我们往后要专门来分别讨论,因此这里就不做赘述,总而言之我们要认识到,对于世界的三个层次,时空,物质,概念,分别对应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感性,悟性,理性。然而这种认识我们是知道了,那么认识方式呢?你装了一个微信,我也装了一个微信,因此信息传过来了,收到了,这个我们都知道了。那这个信息怎么传的呢?这就要说到这个世界运转的三种基本法则,它们分别是因果律,认识律,存在律。物质与悟性之间使用的是因果律。概念与理性之间使用的是认识律。时空与感性之间使用的是存在律。正是因为它们之间使用的是同一种规律,所以才能通过这种规律来互相发挥作用,互相通信。下周我们先讨论物质世界的第一大定律因果律,相信我,你们寻常所理解的因果律,都是错的。哲学的第三课——第一大定律因果律(一) 虞舜知乎战斗机 公众号:tkop520246 人赞同了该文章恩格斯那个著名论断:世界是物质第一性的问题,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问题。在教科书里统治了人们的思想很长时间。但是倘若我们用这个论断去稍微讨论一下世界,就会出现无可避免的矛盾。因为世界不仅仅只有物质和精神,还有时空。从物质出发,那就是典型的唯物者,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主流看法,精神是从物质的发展变化之中生长出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强化了这一观点,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我们脑中,然而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证明可以说明这一点,日本的科幻小说作者铃木光司通过《午夜凶铃》这部作品表达了这一思想,文中讲到几个科学家在「环」世界中实验,通过模拟早期地球的环境,来考察是否会生成第一个既带有遗传物质又有催化功能的RNA序列,结果等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出现,于是科学家只好制造了一个RNA序列扔进了「环」世界之中,随后这个世界开始进行了与现实世界同样的演化,然而最后却出现了贞子这样的bug。但是无论怎么说,从物质出发来解释世界的哲学,是最成体系的,但是我在第一课已经说明,科学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学开始的地方,不仅到现在依然没有证明,而且这种看起来最有力的唯物论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也就是物质本身,这种客体是因为主体的存在,也就是作为人类这种具备认识能力的生物所识别到的,这就像一个无限的循环。如果完全抛弃主体,谈客体,这就像耍流氓,望远镜无法望自己,眼球是无法看到自身的,客体因主体而存在,主客不分离,客人来了,主人却不在,那么这就是不速之客,就已经不是客人了。然而如果从概念,也就是从精神出发,比如大名鼎鼎的斯宾诺莎以及早期的爱利亚学派,从一个定义的概念出发,逐渐引申出所谓「实体」,把世界看做是精神引申的产物,在逻辑的海洋中畅泳,并且妄想在其中发现世界的秘密。还有从时空出发的,认为数学就能完整的解释世界,一切事情都可以被数学规律所穷尽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至今还有,从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国的《易经》,前几日在知乎上看到的麻省理工的教授马克思泰格马克等等,持这样观点的人我已经不想再多去举例或者收集,人类有时候就是不断的在重复,就像个婴孩一样,每个人要经历的都要经历一遍。不可辩驳的事实什么呢?那就是世界是由概念,物质,时空组成的,所以你从任何一个方面出发,来解释世界,肯定都是行不通的。概念,物质,时空,任何一个都无法替代另一个。恩格斯的论断,不管他是出自于什么目的,显然是混淆了一个时代的人的头脑,特别是那些对哲学有着兴趣却迟迟无法入门的人来说,则导致了更加深刻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须要从某一个方面进行一个单一的思考,就像小孩子一样,凡事非黑即白。看似高大上的唯心唯物之争,无非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逻辑游戏。物质的变化发展产生了精神,又因为精神才能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发展,蛋孵化出了鸡,又因为鸡生下了蛋,所以精神物质谁第一?所以蛋和鸡谁第一?像这样的问题不仅仅不能有助于我们的思考,而且还会被带入歧途,使我们的智力瞬间下降,跌入深渊之中。因此第二课我介绍了,感性,悟性,理性这三种认识功能。显然这三种认识功能是属于人类的精神的,在第二课的结尾,我介绍了这三种人类精神上的认识功能的与时空,物质,概念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由存在律,因果律,认识律所联系的。通过这种阐述,我们就找到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三八线,一种精神与物质都共有的规律夹缝。简而言之,既然悟性的唯一作用就是识别因果变化,也就是说悟性的全部作用就在于把这种因果变化识别出来提交给人类的大脑,而物质之间的作用也是通过因果变化实现的。那么肯定就会有人要思考到底谁规定谁?是先有悟性?还是先有物质间的这种因果变化?是先有这种物质间的因果变化才生成了悟性这个功能,还是因为因为人类有了这种悟性功能,才导致我们识别出物质之间的这种因果变化?说不定物质之间有别的联系方式,而不仅仅是通过因果律这种联系方式呢?像这样的思考,则又回到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特别要强调的是,这种问题我们是不讨论的。事实上我们既不从精神出发,也不从物质出发,我们从联系它们的规律出发。这些规律,就是因果律,认识律,存在律,我们是把这些实实在在地规律当做我们的哲学基础来研究和考察的,而不是从它们前后左右所连接的东西。这就像一对情侣相处,无论是身处其中的人,还是局外人,要搞清楚这对情侣,就必须着眼于这对情侣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着眼于这关系所连接的两个人,如果是后者,那么局内人估计很快就会分手,局外人则看的扑所迷离,搞不清楚事情的本质。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第一个规律的讨论:因果律仔细考察因果律,我们发现它是这样的:当一个真实世界存在的物质,转变为一种新的状态的时候,另一个状态必定在它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新的状态根据这个在先的状态而有规则的相继出现,每当前面的这个状态出现了,随之而来就会有一个新的状态。我们把这种前后相继的运动称之为因果运动,前一个叫做原因,后一个叫做结果。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1.因果规律总是伴随变化而来的,只涉及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不能叫做因果律。2.因果链条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原因出现必然产生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又会成为下一个结果的原因,如此无穷无尽。3.无论原因,还是结果,都是某种状态,而非我们常常认为的某种物质本身。4.因果联系是必然发生的,没有可能,或者这种说法。先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今天小明考了不及格,妈妈惩罚了小明。妈妈惩罚小明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脱口而出,小明考了不及格。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去采访一下妈妈,一般妈妈肯定会说:小明呀真让人操心,平常就不好好学习,上课不好好听讲,你看,这回又考了不及格,我也不想惩罚他呀,实在是没办法。所以你看到,不及格不是原因,原因是小明平常的状态。换言之如果小明平常表现很好,结果考了一次不及格,那么妈妈肯定是不会打小明的。再举个例子,萨拉热窝事件,费迪南大公被刺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费迪南大公被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这肯定是不对的。在教科书上我们说这是一个导火索,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根本不能算是原因。真正的原因不是费迪南大公被刺杀了,而是日益壮大的德国和老牌霸权英国的矛盾状态。这两个例子都很直观,我再举两个不那么直观的例子。直尺摩擦头发靠近纸屑,吸引了纸屑。问,为什么纸屑被吸引了。你可能会答,这是因为直尺摩擦产生了电。这个肯定没错吧?你要说这个有错我自杀给你看。但是不好意思错了。原因应该是,直尺摩擦了头发并且靠近了纸这一系列状态。再有木头燃烧了。问为什么?专业的你告诉我,是因为充分的反应物,达到了燃点。这个解答也是不对的。真正对因果律的解读应当是,木头靠近氧气接触了氧气并且受了足够的热。说完这4个例子,你可能有一种非常不爽的感觉,觉得我擦,你这是诡辩把,先别着急,容我细细说来。在妈妈揍小明的例子中,不及格是一个既定事实,不是变化。让妈妈决定揍小明的是小明平常一系列不好好学习的举动和偷懒的变化状态。在费迪南大公的例子当中,费迪南大公被杀是一个既定事实,不是变化,世界第一次大战的真正原因是日益壮大的德国和老牌霸权英国的矛盾状态。这两个状态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些变化自然也包括了小明不及格以及费迪南大公被杀这两个事实。直尺的例子当中,因摩擦而生成的电是一个客观条件,电属于自然力是永恒不变的,自然力无处不在,根据因果律的含义,你把电作为原因,电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不能当做原因。而直尺摩擦了并且靠近纸这一系列状态才是原因。木头燃烧的例子当中,充分的反应物和燃点也是客观条件,这并不能导致木头燃烧,要考察木头燃烧的原因,就得考察木头燃烧那一刻之前的状态变化,这个变化是,木头靠近了氧接触了氧并且受到了热。对因果律的使用,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变化,物质,自然力这些都是不变化的。通过对变化的识别,来洞察原因和结果的变化,而绝不能用概念来去套因果律,充分反应物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概念,用这个当做原因,是荒谬的。在使用因果律的时候,我们必须说明每个状态变化到底是通过什么变化得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刻抓住事物变化的关键。有人相爱了,至今还搞不清楚为什么会相爱,为什么呢?都在脑补概念,没有仔细捕捉从不爱到爱上之间的因果变化,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这些才是爱情产生的根本,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毛主席有名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道理就在这里。我们再举一个更生活化的例子:还是木头燃烧了着火了,假设现在你在一个沙滩上,木头燃烧着火了,你和女孩在烤火,女孩问你,为什么呀,因为有人点火了,那谁点的呀,我点的,为什么要点呀,因为怕你冷。为什么怕我冷呀,因为喜欢你。为什么喜欢我?因为你特别美,我哪里特别美了?你等等我给你拍张照等等因果关系无穷无尽。最后搞不好就在一起了。但是如果你说,是因为充足反应物和燃点导致木头燃烧了,而女孩脑子里没这些概念,坏的情况是,噢,女孩看一眼燃烧的木头,说确实燃烧了,然后结束了。好的情况是,问啥意思?你于是解释概念,充足反应物就是木头和氧,空气里有氧,然后达到燃点,因此才得以燃烧。女孩子答,噢,确实燃烧了,是这么回事。于是又结束了。如果女孩接收了你关于充足反应物和燃点的概念,并且感兴趣的话,那女孩可能会问,为什么遇到氧就会燃烧呢,于是你接着说概念,把化学式说一通。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人站立不动,互相用说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搞不好,两个人就要一起去实验室观察一下化学反应。发现确实如此,于是又结束了。你会发现,你俩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进展,整个过程都是停留在想象和概念之中,换言之,你和这个女孩都不需要在火堆旁相遇,直接回家各自发微信就可以了。当然一起去实验室做实验,这也可能是某种机会,导致某些因果变化,然而在那个之前,你已经把因果关系结束两次了。所以你看,对于因果律的准确理解,是连谈恋爱都可以作为指导的,在现实中推动事物的发展,是必须要掌握每一个可以导致变化的一系列状态,掌握真实的原因才可以的,如果错误的理解因果律,就会在很多场合导致谬误,错过正确的选择事小,如果是对真理的研究中产生这样的谬误,则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错误。事实上,我们发现,要保持对因果律的清晰认识是不容易的。我们很容易就把物质本身和自然力当做原因去考察问题,而一旦当你这么做的时候,谬误就可能开始了。历史上很多知名哲学家都在因果律的认识上产生了谬误。这里面无非就是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把物质和自然力当做原因。更多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客观不变的条件当做原因,比如与上司不和,归结为上司这个人,打火机点燃香烟,把原因归结为打火机,富二代创业成功,把原因归结为钱等等。这些都是遮蔽我们分析能力的。因果律的核心定义,如果有且只能记住一个,那我们就必须要记住变化二字。在因果律的问题上,如果我们再深入考察,会发现,因果关系跟时间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时间,事物的变化就不可能。所以一个物质之所以能发生变化,比如对一个石头施加一个力,这个石头碎了,这是因果律,时间,空间三者合力的效果。因此一个物质之所以存在,如果我们抽象掉它的内容的话,物质的本质也就呼之欲出,即:任何一个物质,都是在时间,空间,因果律三方作用下实体化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把物质称之为:因果实体。它在时空之下,总是处于一个原因加上自然力走向一个结果的过程之中。世间万事万物,都无不处在变化之中,没有不变化的事物,一个物质,也是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无论你是谁,你在哪里,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你就处于变化之中。从这个角度讲,忒休斯之船的思想实验的唯一作用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思维的荒谬性,因为无论是物质,还是活生生的人,都处在世界的因果变化之中,新的状态是由旧的状态之中产生的,其中不变的部分我们从来不放在因果律当中来考察,自然也就不存在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不一样的我这种论断了。同理,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一个军队的军魂是如何产生的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变化的是新老交替,不变的是思想和纪律。世界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着永恒不变的存在,才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下一节,我们将重点论述,因果律之间的必然性以及它的三种形式。编辑于 2017-11-06阳光下很闪:我所有的批判都是自我批判。 我所有的怀疑都是自我… 虞舜最强哲学系统入门指南首发公众号:Tkop520 之前在知乎上回答关于如何学习哲学的问题,结果很多人跑来骂我,从这些骂我的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没有怎么学过哲学的,或者只是稍微看了一点的半吊子,哲学恰恰所需要的反思思维在他们身上丝毫没有一点展现,今天这篇文章我我再稍微把我的想法详细论述一遍,尤其是关于系统学习哲学的问题,你基本上看完这篇…阅读全文理中客的荒谬
做人可以没有立场,但做事必须有。 不懂得这一点,就是理中客的荒谬之处,他们自诩理性,中立,客观,却不知道现实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需要坚定的立场去推动,一件事情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大家都很清楚,真正的问题…阅读全文深度哲学:死亡的本质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首诗现在想来真好,因为少年的愁才是真的愁,那是可以仔细去品味的愁,成年的人愁,只是承受。少年的勇也才是真的勇,少年可以不顾一切,成年的人的勇是精打计算。少年的浪漫是真…阅读全文深度哲学:我们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这是很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即我们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一个虚拟世界,古时候的人则几乎在全世界都有根深蒂固的想法,我们这个世界其实不仅仅如此,死后还有一个世界,而且一分为二,如果是好人…阅读全文深度哲学:拼多多究竟洞察了什么人性?
人性在哲学家的眼中就像一张纸,一捅就破。 本来这个公众号是不准备对任何社会话题进行评论的,但是最近关于拼多多的文章特别多,其中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黄峥是一个特别有远见的人,他能深刻的洞察人性。 无数自媒体…阅读全文深度哲学:王阳明心学精髓
说明:本文共11940字。有些长,如果不小心点开了发现没有时间阅读,请先收藏,然后找到一个安静的时间仔细阅读,如有所获,请帮忙转发一下,区区1万字,只能大概概括的说清楚一点点问题,我自己读了好几遍,结…阅读全文深度哲学:自我意识的本质
要谈清楚自我意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我,什么是自我。 当然熟悉我的读者知道,我绝对不会清谈某个不存在的概念,所以即便是我和自我,我一定会给予指实,也就是说它们一定代表我们现实中可见的存在。 我们先来看一个…阅读全文课间休息系列——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什么?
这篇文章标题唬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有高中学习水平就可以看懂,因此当你全部看完想转发推荐这篇文章的时候,记得加上前面这一句,借以消除标题所带给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当然我也可以修改一下标题,让它变得更亲近,…阅读全文#课间休息系列#——用哲学简单分析家庭制度的发展过程
此答案之下的谬论太多,让人简直目不暇接,竟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现在就取这两篇文章来具体说明一下,也是给我的读者以正视听,让你们看看这些人是怎么用看起来头头是道的语言说出语无伦次的笑话…阅读全文哲学的第十课——伟大的奇迹
正如题目所说,我们今天要讲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哲学的最高原理。当然熟悉专栏文章的读者,或者已经猜到是什么。但是我还是想整体的介绍一遍,作为意志的完结篇,也是开始篇。 实际…阅读全文哲学的第九课——概念之确定(2)
我们在第一篇文章哲学的第一课——什么是哲学。里面说了,哲学就是判断之学,判断也就是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判断。有些人很有知识,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不过是一个知识的收集器,说明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不叫…阅读全文哲学的第八课——概念之确定(1)(附读者的反馈与回复)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前几章做一个概念的确定,为了阐述方便,我在说明很多问题的时候,用了大量的口语和比喻,这肯定会产生偏差,也不够严谨,但是真理从来都不是一次就能明晰的。关键是要上路,哪怕上错了也在路上。学…阅读全文哲学的第七课——第四大定律动机律
人的一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思索良久,发现了一个终于让我满意的答案。 那就是体验到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普世的成功,那么我认为,当你已经完全清楚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阅读全文哲学的第六课——第三大定律存在律
我们前几课,介绍两个重要的定律,一个是因果律,一个是认识律。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存在律,在讲存在律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回顾。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在想象世界当中,主要起作用的规律就是认识律,认识律连接了现实世…阅读全文哲学的第五课——第二大定律认识律
今天这篇文章非常重要,读懂了它,就懂得了荒谬的本质。 一切定律,都有其适用范围。如果有人说,某个定律统一了世界,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基本上这个人就在耍流氓。即便是形式逻辑,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经验…阅读全文哲学的第四课——第一大定律因果律(二终)
我们回顾上篇文章所说的关于因果律的性质,总结了四条给大家: 1.因果规律总是伴随变化而来的,只涉及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不能叫做因果律。 2.因果链条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原因出现必然产生一个结果,而…阅读全文课间休息系列——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之本质
康德的哲学,很多人批判,很多人又奉为圭臬。 然而说到里面提到的四个二律背反,却达成了空前的一致性,人们对这四个二律背反,津津乐道,深表赞同,这种矛盾而又深邃的理论,让人读后仿佛能产生一种恍惚般的神性,真…阅读全文哲学的第三课——第一大定律因果律(一)
恩格斯那个著名论断:世界是物质第一性的问题,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问题。在教科书里统治了人们的思想很长时间。但是倘若我们用这个论断去稍微讨论一下世界,就会出现无可避免的矛盾。 因为世界不仅仅只有物质和精神,…阅读全文哲学的第二课——世界是什么?
一个人 如果在意他人的看法,就会寻求道德 如果在意鬼神的看法,就会寻求宗教的庇护 如果在意自我的看法,那么他就必须是一个哲学家 哲学是一种关于判断的学问,他帮助你确立自我,找到自我,成为自我。这条路是最难的,…阅读全文哲学的第一课——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 这是学习哲学的首要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总是被人混淆不清,导致学习哲学总是处于云山雾罩之中,很多人更是趁机浑水摸鱼,阐述问题不清不楚,甚至把哲学当做科学,或把科学歪曲成哲学。 导致一…阅读全文你们别把薛之谦逼死了!高磊鑫才是关键!
很多人关注我专栏其实想了解哲学的,没想到第一篇却是娱乐八卦。 但你不要失望。我之所以关注薛之谦这个事情,就是为了推广哲学。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读完黑体字,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过进入事件分析。 我将要通过…阅读全文重读 | 阿里“中供系”前世今生:马云麾下最神秘的子弟兵(三)
《重读》的上一篇连载中(关注本号,查看历史记录),我们讲述了前美团COO干嘉伟、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前赶集COO陈国环等地推大神的职业生涯的菜鸟期,以及把这些个性鲜明的草根凝聚在一起的兄弟情的缘起。 如…阅读全文重读 | 阿里“中供系”前世今生(二):销售大神们的蜕变
文 / 和阳 微信公众号 / 重读(zhongduchongdu)(已授权转载知乎首发,欢迎关注公众号:zhongduchongdu) 在《重读》的上一篇连载(关注本号,查看历史记录)中,我们讲述了阿里巴…阅读全文阿里“中供系”前世今生:马云麾下最神秘的子弟兵(一)
文|《重读》记者和阳 (已授权转载知乎首发,欢迎关注公众号:zhongduchongdu) 李琪、李旭晖、俞朝翎、干嘉伟、陆兆禧、王刚、吴敏芝、雷雁群、贺学友、邓康明、陈国环、吕广渝、黄榕光……你或许…阅读全文中国教育缺什么?
中国的教育最需要什么? - 回答作者: 知乎用户 http://zhihu.com/question/20175736/answer/3837742 一年前在知乎上写了这个答案。 后来陆陆续续不知道是哪位…阅读全文如何喝下《琅琊榜》这碗高浓度鸡汤
一开始听说《琅琊榜》,我还以为是我孤陋寡闻了,想说难道上古神话怪奇小说中除了《封神榜》居然还有《琅琊榜》一说,我居然还不知道。 后来才知道这是历史题材的架空小说,首发起点中文网,是12年就更完的作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