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还是腹黑心狠阴谋家?
对于“金玉良缘”,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是薛家母女的阴谋,故意制造出来这种舆论,以促成与宝玉的姻缘。
事实如何,因为后40回的手稿遗失,谁也无法知晓了。但是,根据曹公的行文风格,“千里伏线”、“无一处闲笔”,字里行间,还是可以追寻到一些痕迹的。
1
“金玉良缘”的传言起于何时?
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宝玉独自一人去探病,有了一个和宝钗单独相处的机会。
宝钗坐在炕上,宝玉进来,眼光平视处,正看到了宝玉戴着的那块玉,于是要求宝玉取下来看看。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
这一瞧,就瞧出话题来了:玉上刻的八个字,和宝钗项圈上的八个字正好是一对。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宝玉那八个字的来源,第一回就交代得很清楚,是一僧一道从大荒山带来的。宝钗的那八个字,又来自哪里呢?
书中通过莺儿,讲述了这一来历:“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癞头和尚,好熟悉啊……
让我们回到第一回,甄士隐抱着英莲在街头顽耍,“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自此,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就经常出现。
第一回结尾,甄士隐落魄之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说到吃药:“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被赵姨娘暗害,失了心智,差点就没命了,“正闹得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
第六十六回,柳湘莲眼见尤三姐自杀,自悔不及,走在路上,看见“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腿道士捕虱。”
这一僧一道因何而来?
第一回,通过甄士隐的梦,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来历,正是因为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草“也去下世为人,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案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一僧一道想修功德,“趁此下世度脱几个”,于是,他们出现在了上面的几个场景里。
所谓“金玉良缘”,其实早就被这一僧一道注定了。
再回头看金玉初会时,茑儿说宝钗那 八个字:“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茑儿的话没说完,被宝钗打断了。
茑儿没说完的话是什么呢?
第三十五回,宝钗因宝玉被打怀疑是薛蟠告的密,情急之下,口无遮拦的薛蟠说破了这八个字的秘密:“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这正是茑儿想说却被宝钗打断的话。
2
宝钗为何要打断莺儿的话?
因为她志不在宝玉!
薛家来京,是送宝钗待选入宫的,进宫当女官,是宝钗的志向。
是的,宝钗是以元春为榜样的。
红楼中,有两个身为女儿,却有男儿志的人,一个是宝钗,另一个是探春。
她们的男儿志,都与环境有关。
探春自不必说,因为是庶出,又受亲妈赵姨娘和弟弟贾环连累,一心想要凭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
宝钗的男儿志,是因为父亲早逝,哥哥薛蟠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撑不起这个家,便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当家人。
仅仅当家是不够的,因为他早晚要出嫁,一旦出嫁,她便无力再保护家人,唯一的途径是入宫,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权力庇护母亲和哥哥。
正因为有此志向,宝玉是入不了宝钗眼的,她看不惯不思进取的人。
宝钗的判词中,曹公说宝钗有“停机德”,停机德,来自《乐羊子妻》的典故:
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后中断学业回家,妻子为劝说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剪断了辛苦织成的布匹。乐羊子猛然醒悟,继续修完了学业。
这正是宝钗的志向,辅助一个同样有志向的人成就事业,宝玉的事业在哪儿呢?他偏偏是个不爱读书毫无事业心的人!
她可不想把余生赌在这个人身上。
3
但天意难违,此生要走的路,前生早已注定。既然早已注定,冥冥中就会有牵引。“金玉良缘”的牵引,体现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以前读红楼,总是忽略了回目名,现在发现,很多章节,如果不结合回目名是难以理解的,比如这一回。
“宝钗因约黛玉往藕香榭去,黛玉回说立刻要洗澡,便各自散了。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不想一入院来,雅雀无闻。”进来之后,才发现宝玉睡了,袭人在旁边绣鸳鸯。这就是个巧合了,偏偏袭人绣的是鸳鸯。
袭人出去之后,“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
作者用词很考究:“顺路”、“不想”、“不留心”、“刚刚的”、“不由的”,用这么多词表示并非刻意,一切都是巧合。
接下来,宝钗就听到那句梦呓之语了:“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书中说:“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这里有一句脂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不妥之故?猜猜。”批者也卖起了关子。
作者用了那么多巧合,似乎就是为了让宝钗单独听到这句呓语,因为刚刚说完,袭人就进来了。
对于“金玉良缘”,我坚持认为宝钗是排斥的,也是她最不愿意听到的。所以脂批才会以卖关子的方式说“呓语不妥”。
宝玉在梦中也喊骂不接受金玉良缘,宝钗也排斥,但回目名却是“梦兆绛芸轩”。梦兆,即以梦的方式给出的预兆,表示这是不可抗拒的,和宝玉梦游太虚一样,他看到的判词,都是最终会成为现实的,只是当事人都还没有领悟。
4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前面已经做了铺垫,也就是前一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在这一回里,宝玉和莺儿有一段对话。
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
在这一回的后面,有一大段脂批,姑且节选几句:“此回是以情说法,警醒世人......且泛爱者不专,新旧叠增,岂能尽了?其多情之心,不能不流于无情之地;究其立意,倏忽千里而自不觉。诚可悲夫!”
泛爱者不专,自然是说宝玉,多情之心流于无情之地,也就是宝玉的多情心已经慢慢转向无情的宝钗的,只是宝玉自己并没有察觉。
在“梦兆绛芸轩”这一回的前面,同样有一段脂批:“梦兆绛芸轩,是金针暗渡法。” 金针暗渡法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之一,通过生动情节的描绘,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读者引向文章主旨所在的手法。虽然80回后的文字遗失,但“金玉良缘”的结局,是可以确定的。由此可知,作者在有意提醒我们:从这一回开始,宝玉与宝钗的文字,是往“金玉良缘”方向写的,而“木石之缘”将慢慢变成前缘,过去式。
金针暗渡,即是从“木石之缘”悄悄过渡到了“金玉良缘”。
当然,这不是说宝玉会变心,会辜负黛玉。关于“木石之缘”为何会成为“木石前缘”,另文分析。至少到了“梦兆绛芸轩”,我们已经知道了,“金玉良缘”实是天意,并非阴谋。
在第三十回,脂批也有强调:“前缘有定,非人力强求。”
这也符合作者“自悔”、“自责”的写作主旨:因为自己的多情泛爱而不专,害了两个女孩,一个深爱而不得其所,一个不爱而走进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