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滑坡设计理念探讨(假日专题)
在边坡与滑坡病害治理的工程实践中,经常听到有些技术人员时时说:“这个坡体的下滑力是我算出来的,力量就是这么大”、“地勘和试验室给的参数就是这么大,因此,下滑力就是这么大”、“滑坡的滑面用圆弧搜出来就这样”.......这些话语中,就反映出很多技术人员所没有掌握的边坡、滑坡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边坡、滑坡治理是典型的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是典型的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手段”的为宗旨的病害处治。诸如王恭先、李广信......等很多大师说过、工程技术的先行者实践后而总结的一个结论就是:岩土工程是“粗犷”的,不要纠结于1KN、0.1mm的细节末枝。如果把病害体的病因和生病害的程度都搞错了、滑面都定错了.......仍固执的给坡体的计算带上华丽的外表,如微积分和导数、一大串的参数公式、神奇而迷人的曲线模拟.......还有意义吗?抛开合理的定性而去单纯的建立失真的模型、参数和一大串的假设,那具体计算某一个坡体稳定性就可能是脱离实际的。
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和不重复性,边坡、滑坡工程应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计算模型、边界、参数......继而进行计算才可能得出能基本代表所分析坡体的真实稳定性。
没有合理的定性分析,单纯的以所谓的计算进行边坡、滑坡工程治理,就可能如没有查清病因而去给它闭眼做手术,或没有查清病因却在斤斤计较下药量到底是几克为宜,这就有些舍本逐末了。
但没有合理的定量计算,只考虑定性分析,就无法量化工程的设计措施,就无法准确给病人给予准确的药量。甚至是工程实践中所谓的经验主义者,全盘否认试验参数或计算,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这在边坡、滑坡工程治理中是也非常适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而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否定定性和定量中任何一个而只考虑其中一个,都是极左或极右的想法,只有兼得,才能合理确定边坡和滑坡治理。
边坡、滑坡工程治理是典型的老中医,只有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的更好汲取经验,并将其归纳总结而上升为理论,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更好的分析病因和病害程度。有了丰富的工程经验,才能更加合理的分析病因,确定病害治理的大方向和主攻方向,更好的初步确定“用药量”的多少。只有换句话,理论决定了你的下限,工程实践决定了你的上限。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有了合理的病因分析、生病的程度判断,才可能有合理的用药方向和用药量的确定。
因此,在边坡、滑坡治理中,必须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手段,两者结论应统一,相互辅助,不能固执的认为自己计算了多少就是多少。记得很多年前,自己刚毕业没有多久,在滑坡的滑面确定、参数反算和下滑力计算时,一个早上往返于王恭先老先生的办公室十余次,不停的将计算结论告诉于他时,他会让我不停的调整参数,直至他“嗯”了一声为止。这在当初我是觉得非常不可理解,滑坡的计算结论怎么会是老专家的一声“嗯”确定的呢?
在以后二十多年的工作中,笔者慢慢理解了这一切:
如在广东某滑坡应急抢险中,准确的配套出了浅、中、深三层滑面,而这在后期深孔监测时验证误差只有0.5m;在柬埔寨某公路滑坡应急抢险中,准确的推测出了滑面位置,而在后期勘察时验证当初的滑面推测几乎没有误差;在四川某高速公路滑坡应急抢险中,准确的推测出了抢险旋挖桩处的控制性滑面在30m,其上还存在多层浅层滑面,且抢险旋挖桩长度和抗滑力明显不足,这些在后期的深孔监测和勘察时均都到了有效验证.......
再如某滑坡治理技术人员计算后拟采用抗滑桩支挡时,建议采用排水+锚杆进行处治;某高边坡技术人员计算后拟采用全坡面锚索加固时,建议工程措施采用锚杆就可以了.......
这些后期验证了的成功案例,并不是表面一声轻松的“嗯”那么轻松确定了的。这一声“简单”的“嗯”,是包含了技术人员多少日日夜夜的总结、理论学习,包含了多少一丝不苟的现场调查和掌握详实的地质资料、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应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华丽的舞台表演,无不包含了台下多少磨砺,甚至是血泪。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认真工作的态度,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去“嗯”。
因此,每一个技术人员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将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长期积累总结,才可以看准病因和生病害的程度,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并初步用药量的多少(定性)。继而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合理计算(定量)而确定药量,才可能达到药到病除,才可能花“两毛钱”就可以看好病害,而不一定非要花“上千元”去做各种检查、下很重的药量(铜墙铁壁式的工程)才治好病。
愿每个技术人员都能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合理的进行边坡与滑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