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反压路堤病害分析及处治

某高填路堤下伏自然斜坡较陡,采用大台阶+反压护道进行填筑,边坡坡率 1:1.5~1:2.5,第三级反压平台宽 16m,路堤最大边坡高度 28.7m,坡面采用拱形骨架防护坡。路堤填筑完成一年左右,在连续暴雨作用路面在距路肩约3m的部位出现了宽约2~3cm 的裂缝,边坡坡面出现了宽约10cm的开裂,反压平台贯通状宽约 15~20cm弧状裂缝密布,坡脚鼓胀变形明显。

图1 路堤全貌

图2 位于路面的滑坡后缘裂缝形态

图3 反压平台张拉裂缝发育

图4 坡脚鼓胀裂缝发育

图5 路堤滑坡地质断面图

从现场调查来看,该段路堤病害属于典型的高填陡坡路堤,由于下伏自然较陡,反压体效果不明显。加之反压体压实度欠佳,造成在暴雨作用下大量地表水渗入路堤,导致位于较陡自然斜坡段的反压体出现滑移变形,并在反压平台上形成密布的弧状张拉裂缝,造成坡脚部位出现鼓胀的剪出口裂缝。
由于反压体的失稳变形位移较大,造成反压体失去了对后部路堤的反压效果,并不断向后牵引导致路堤发生变形。这从反压平台上的弧状裂缝宽约15~20cm,第一、二级边坡上的裂缝宽约10cm,以及后缘路面部位的裂缝宽约 2~3cm说明了坡体逐级牵引发展的形态。
基于此,依据路堤变形特征分析滑坡存在前、后两级滑面,故工程治理时应充分考虑对滑坡的整体与局部稳定性处治。
通过以上分析,故宜在滑坡后部的第一、二级边坡上分别设置具有注浆效果、抗剪能力较大的长为12m和18m的钢锚管框架进行加固,在控制前部反压体的牵引作用基础上,确保路基路面的安全。
其次,在滑坡前缘设置两排长12m的微型桩,其中桩体露出地面高约3m,并与高5m的混凝土挡墙浇注成为整体,利用微型桩提供的地基承载力、抗滑、抗剪和抗倾覆,确保挡墙的稳定性,并避免了在滑坡前缘开挖地基不利于滑坡安全的隐患。并在墙后采用1:5的坡率进行填方反压,从而利用微型桩挡墙和墙后反压体共同平衡滑坡的下滑力。
在此基础上,对宽16m的反压平台进行必要的翻挖压实,并设置5%的外倾坡率后进行绿化,从而有效防止地表汇水进入坡体。

图6 滑坡处治工程地质断面图

该处治方案施工方便快捷,针对性强,与拟采用的抗滑桩支挡方案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且工期较短,对病害坡体的扰动较小,有利于保证公路的正常通车要求,是一个较好的工程处治方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