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蒲红玉
成都市金牛区特殊教育中心
SUMMER
摘要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上个世纪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在教学中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水平,增强他们情绪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集中注意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还能发展培智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让学生爱上唱游律动课。
关键词 培智学校 奥尔夫音乐教学 节奏
SUMMER
1.引言
20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著名的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从观察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到儿童学习音乐,应该从培养节奏感开始,先从节奏乐器体验音乐的趣味,再逐渐加入旋律、和声等元素。德国的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律动学说》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和动作结合的观点, 后来逐渐发展而形成为儿童设计的一种音乐教学法,也称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Orff Schulwerk)[1][9-11]。奥尔夫教学法与达尔克罗兹、高大宜及铃木教学法并列为20世纪四大音乐教学主流。
奥尔夫教学法因具创造性与启发性,尤其特别注重采用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素材,以浅近、自然、活泼的方式开启儿童的艺术视野,普遍受到各国音乐教师及爱乐者的肯定。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所追求的是人性中自然、原本的东西,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的感受而不是依靠复杂的理论先分门别类的掌握具体的知识,通过参与来自发的、自然的获得奥尔夫音乐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2-5][9-11]。因此产生已经将近百年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其哲理化的教学思想和高效率、人性化的教育模式,至今仍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广泛采用。欧美早在上个世纪70-80 年代,就将奥尔夫音乐教育运用到特殊教育的实际运用中,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12-15]。其中Jellison在2007的其综述性论文回顾各种音乐治疗对于培智教育在之前30年的进展和贡献 [15]。于此同时,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治疗手段,已经广泛为福利化国家,例如北欧各国,作为培智教育的标准化手段,纳入国家社会福利体系。我国利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于培智教育的相关研究,最早见于1996年[15],从本世纪初开始[16-17] [1-5]各种理论和实践操作研究开始见诸各种教育研究期刊和会议。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提升培智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奥尔夫音乐提升特殊儿童的运动参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选取合适的音乐切入点,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在某些心理及行为方面,如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学习方面、社会适应方面等存在较多典型的同一性特征。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智障学生节奏感来提高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的综合感受,激发对象的各种因为交流障碍而被掩盖的潜在能力[1]。已经有研究发现奥尔夫音乐在自闭症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利用奥尔夫音乐在整理队伍、点名互动和律动热身等教育场景中使用,也可将奥尔夫音乐游戏融入适合自闭症学生的适应性体育运动中。[6]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新开设音乐游戏课,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将语言,动作,舞蹈与节奏紧密结合。通过孩子的亲身参与,可有在游戏中有效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反应力,感悟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创造力,提高培智康复的效果[7]。现在根据本人在xx学校的实际教学经验,来探讨具体的实践操作。
学情分析 所执教的班级是培智4年级。班上共有12名学生,其中男生7名,女生5名,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1岁左右。通过4年的集体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喜欢音乐游戏与律动,大部分是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可以跟着教学内容一起互动做简单的律动游戏和吟唱歌曲,在吟唱古诗、简单乐器伴奏等方面能够基本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因其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与普教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情景化教学让培智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掌握和运用到生活知识。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可以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
一、以日常生活元素为题材,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一)锻炼认知的手指游戏。因为培智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肢体不协调,手指灵活度不高,因此教学内容从简单的手指谣开始教授,通过学唱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比如根据音乐《灵巧的手指》,我们将拇指比高矮、食指碰碰头、中指弯弯腰、无名指来搭桥来创编游戏活动认知的我们手指和增强手指灵活性,根据学唱歌曲《分清左右》进一步培养培智学生分清左右,跟着歌曲内容做出正确的动作:向左边拍拍手,向右边拍拍手,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脚踏踏、右脚踏踏等指令来完成这首歌曲,帮助培智学生理解以自身为中心感知'左右’方向的空间位置。
(二)唱游律动与感知生活相结合。培智学生在生活的在生活认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通过唱游律动课程,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帮助培智学生提升生活认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根据学习歌曲《变身小动物》,“眼睛眨一眨,胳膊动一动,小鸭子叫三声,嘎嘎嘎;眼睛眨一眨,胳膊动一动,小猫咪叫三声,喵喵喵”通过以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载体,引导了学生的发声训练、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聆听《身体音阶歌》,在聆听的过程中听清歌词的内容,对歌曲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动作,让学生不仅能学会演唱歌曲,通过感受自身的肢体位置参与到律动中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通过唱游律动的形式,将七步洗手法融汇在欢快的旋律中。把双手比作两个好朋友,用肥皂搓搓手、洗洗手腕等动作想象为大螃蟹这样更加形象化的描述加入到音乐律动与手指游戏中,使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促进培智学生在家学习洗手的正确方式同时,也培养了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让培智学生更愿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节奏感与表现力,通过聆听音乐学唱歌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
二、 以声势动作训练为基础,提高培智学生音乐的感受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是音乐与身体动作相辅相成、不能分开,如果我们从抽象层面去运用知觉感知音乐对于培智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教师要尽量采取直观形象的动作引导他们感知。
(一)通过基本的声势动作训练,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什么是声势呢声势是指人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打击乐器,通过拍击自己不同的身体部位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节奏组合演奏的方式。日常教学中主要是使用跺脚掌、拍大腿、拍手掌和打响指四种基本动作发出音声和“演奏”。培智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这四类基本声势动作,再结合音乐用以单一声势动作打出音乐节拍来使学生参与律动,让培智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魅力。在反复练习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训练。综合性的训练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除了学生个体对节拍的掌控外,还要注重相互间的配合。比如《你笑起来真好看》,可以先让学生以拍手掌的单一基本声势动作进行“四拍子”律动训练,然后再逐步引导他们过渡到以两种、三种、四种基本声势动作打出四拍子律动,让学生用四种动作配合音乐打出四拍子,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四拍子后,再引入其他节拍以此让他们的动作与音乐节奏、旋律以及音高等基本元素相符合,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力。
(二)利用生活中的元素,通过敲击生活中的“乐器”,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日常生活中,学生可充分利用简单纯节奏性的物品来当作演奏“乐器”,比如筷子、碗、水杯、盘子等等;在家长的帮助下促使培智学生自主尝试演奏“乐器”,先随意演奏,然后慢慢跟着音乐节奏和旋律一起演奏,最后让他们尝试用乐器奏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以此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将练习的节奏画出来,学生根据节奏型进行练习:
(1)X X X X
(2)X X XX X
(3) X XX X X
(4)XX X XX X
通过这样的节奏来提高孩子们的专注力以及大脑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以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为例,首先我们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可以发出声响的瓶子,比如钙片瓶、药瓶、或者矿泉水瓶子加入大米通过摇一摇、拍一拍瓶子,模仿摇铃、沙锤的声音加入到音乐游戏中,加入我们学过的节奏,跟着音乐先做简单的一拍一个律动,熟悉了节奏与音乐律动后再慢慢加入变换节奏参与音乐。通过培养培智学生的节奏感及感知能力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对学生进行手指与大脑指挥协调系统的反应能力训练,让学生在音乐中玩,在节奏中充分发挥自己,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以奥尔夫音乐律动游戏为桥梁,搭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
(一)设计轻松愉悦的亲子游戏。古希腊某位哲人曾说过:感情是由交流堆积而成的。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由于培智学生他们的思维是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问题水平总体较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以歌曲《布谷鸟》作为亲子音乐律动游戏为例,我们先准备4张空白纸,4支笔放在中间,学生与家长相对而坐,空纸张代表着空拍,在第四张空白纸张上放上一支笔,将笔放在纸张上既代表着拍手;
律动游戏的步骤:
0 0 0 X
X X X X
X X XX X
XX X XX X
0代表着纸张为空拍,X为笔代表着拍手 XX 代表连续拍手两次;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依次将笔放入纸张上随着音乐进行律动游戏,家长先带着学生前面做,学生模仿家长的节奏,这样跟随音乐锻炼了乐感和节奏感,也提升了手脑协调性,让学生的专注力与反应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流畅的做出游戏。家长指导参与这些游戏,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和成长。
(二)体验欢乐有趣的古诗唱诵以古诗新唱《清明》为例,通过两周的学习,孩子们对这首古诗已基本了解,程度好的孩子还能熟练背诵。于是,在周末就布置了亲子配乐唱诵古诗并录制视屏发在班级群里分享的任务:家长在音乐节奏中逐句吟诵古诗,而后学生通过家长吟诵的古诗句中学做律动手势舞来合作完成。根据学习律动手势舞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古诗,增加对古诗的理解,使学生对音乐和古诗的情绪渲染也有了更好的理解,一方面因为是和家长合作完成的作品,促使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感受到音乐的热情。
三、 结束语
奥尔夫音乐以其欢快活泼的节奏、生动有趣的形式,方便简单的“乐器”,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对培智学生进行奥尔夫音乐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没得感知,还能通过日常中的物品了解音乐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内容既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耳、眼、与大脑的记忆协调能力。促使培智学生将生活与歌唱、律动等结合起来,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让学生爱上唱游律动。
参考文献:
1.王晓凤. 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智障学生节奏感[J]. 甘肃教育, 2014(23):116-116.
2. 侯书锁. 奥尔夫元素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000(022):204.
3. 张北北. 奥尔夫教学法中节奏训练在儿童音乐兴趣培养中的应用[J]. 艺术教育, 2016(7):234-235.
4.陈川帆. 让音乐跳动在智障儿童的心弦上——浅谈音乐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作用[C]// 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
5.马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比较[J]. 中国科技博览, 2009(09X):143-143.
[6]肖艳林, 文娜. 奥尔夫音乐在自闭症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特殊教育, 2016, 000(021):40-43.
[7]莫冰冰. 奥尔夫音乐在孤独症教育中的实践分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1):52.
[8] 罗紫琼, 翟雪. "奥尔夫音乐在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界 (基础教育) 7 (2019): 34.
[9] Shamrock, Mary (May 1997). "Orff- Schulwerk: An Integrated Method".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3 (6): 41–44.
[10] Banks, Susan (March 1982). "Orff- Schulwerk Teaches Musical Responsivenes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68 (7): 42–43.
[11] Gray, Esther. "Orff- Schulwerk: Where Did it Come From?" The Orff Beat-Centenary Issue XXIV (June 1995). Victorian Orff Schulwerk Association.
[12] McRae, Shirley W. "The Orff connection… reaching the special child."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68, no. 8 (1982): 32-34.
[13] Jellison, Judith A., and David E. Wolfe. "EDUCATORS'RATINGS OF SELECTED OBJECTIVES FOR SEVERELY HANDICAPPED OR GIFTED STUDENTS IN THE REGULAR MUSIC CLASSROOM." Contributions to Music Education 14 (1987): 36-41.
[14] Jellison, Judith A., and Patricia J. Flowers. "Talking about music: Interviews with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childr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9, no. 4 (1991): 322-333.
[14] Jellison, Judith A., and Robert A. Duke. "The mental retardation label: Music teachers' and prospective teachers'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s social and music behavior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1, no. 3 (1994): 166-185.
[15] Jellison, Judith A., and Donald M. Taylor.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three decades of music research."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7): 9-23.
[16]何化均. (1996). 弱智儿童的音乐治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17]刘玉芳.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学生全脑开发." 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2 (2006): 120-122.
[18]孙韵. "运用奥尔夫节奏练习提高孤独症儿童活动参与能力的尝试."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4 (2006): 52-54.
END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