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不断认识,在文化修养方面不断提升,归纳出了文学的四大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教化作用、娱乐作用。

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秉持“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许多文学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故事作为艺术原型,来展开叙事框架的建构和情节的铺陈,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现场感”,正是这种“现场感”,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和共鸣,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指读完一部作品,能给读者心理上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情操能得到陶冶,让人们追逐“真善美”的信念更加坚定。当然,文学的审美作用都是通过作者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行云流水的文笔,新颖的写作手法,精确的遣词造句,宏大的叙事结构,积极健康的思想趣味所体现出来的,尤其是小说作品,对这些要求更多。

文学的教化作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出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改造读者的精神思想,教导人们怎样做一个人格高尚、品质优秀的人。

文学的娱乐作用,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达到休闲、消遣的目的,这跟人们看电影、唱歌、跳舞等活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这四大作用不仅是文学作品在价值方面的具体呈现,也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

如果参照以上四大作用,把评判视角放在当代文坛,可以发现,至少有五部小说名不副实,它们的名声被捧得极高,许多读者对它们带有狂热的个人崇拜,一些读者甚至把它们列入当代“四大名著”或“五大名著”之列,容不得其他评论者评说它们的缺陷和不足。

这样做无疑等于好坏美丑不分,伤害了文学批评应秉持的客观公正态度,对文学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没有任何好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小说,都属于被捧得过高、名不副实的典型。

《平凡的世界》是陕西当代作家路遥(1949年——1992年)的呕心之作,以上世纪70年代末作为时代背景,以城乡结合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叙述背景,把叙述焦点安排在农村青年男子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身上,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幸福生活,离开农村踏入城市,经历多种磨难后,最终掌握了自身命运,过上了让其他同龄人羡慕的生活。

在本质上,《平凡的世界》讲述了农村青年自我奋斗的励志故事,非常贴合当时的时代主旋律,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读到此小说,在心理上完全没有距离感,亲近感很强烈,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感觉就像是在叙述自己的生活,这是这部小说能够被追捧的根本原因。

不可否认,《平凡的世界》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和娱乐作用,但在文学最重要的审美作用上,却相当欠缺。小说语言粗糙、苍白,缺乏韵味和美感,完全是小学生作文的口吻来叙事,故事里边的说教意味太浓厚,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剖析还没有突破表象,停留在个人的感性认知层面。

另外,这篇小说中的“理想主义情结”过于浓厚,完全是按照个人臆想来安排故事情节,把主要人物塑造得过于完美,反倒不是那么真实。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根本原因是因为读者的抬举和追捧,跟它自身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多大关系。

浙江当代作家余华1991年创作的12万字中篇《活着》,读起来确实很震撼,也很沉重。人们对它的震撼,主要来自于余华站在“非人间的立场”,以客观冷静的笔触,冷眼旁观的姿态,不遗余力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和人性之恶,读者可以感受到弥漫在字里行间让人窒息的内在心理阴暗面。

文学的意义在于“抑恶扬善”,对人性之恶要毫不留情地鞭挞,对真善美要热情讴歌,这是千百年来的共识。然而,余华在这部小说里,只是叙述了形形色色的人性之恶,并没有对“恶”产生的根源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并没有引导人们走出困惑。

文学的使命不仅要讲述什么,呈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学的方式来解决什么,告诉人们怎样做,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小说在满足完读者的精神刺激后,并没有留下过多的意义,因此,这部小说近些年逐渐被冷落下来。

当然,在文采和技巧方面,《活着》有不少亮点,值得肯定。

当代河南作家二月河创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历史小说,整整在文坛影响了30多年,当他在2018年12月去世后,评论家和读者也开始对他的三部曲进行盖棺定论。

按照二月河自己的说法,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小说和历史的结合”,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历史小说历来遵循这种理念,故事框架必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一些故事细节则可以根据艺术需要进行一定的渲染和虚构,但不能过多地歪曲史实,因为历史小说还承担着普及历史的一小部分作用。

历史小说比起干巴巴的历史,因为有情节,有细节,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随着影视剧的翻拍,很多读者会把历史小说和真实历史混为一谈,正因为这样,才让二月河成为颇具争议的人物。

文学评论家认为:二月河误导了读者。

然而,这还不是争议的核心,人们对二月河争议最大的,就是他避重就轻,在三部小说里美化了帝王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把他们描述为具有完美人格和偶像气质的明君圣主,而缺乏对他们在皇权专制上的残忍阴险面目的揭露,没有客观公正地还原出历史的真面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