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略将军唯一的骨血,并由彭德怀抚养长大的黄岁新,后来怎样了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在当年的革命先辈中,能被毛主席豪情泼墨,写入词作夸奖的屈指可数。

而这一位,却接连被赞三次,并获得“飞将军”的美誉。

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黄公略。

黄公略曾经参加广州起义,领导平江起义。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战役中,将军以少胜多,屡建战功,无不令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天妒英才,人间饮恨!

1931年9月,黄公略在战斗中不幸负伤牺牲,留下新婚燕尔的妻子,和唯一的骨肉——女儿黄岁新。

黄岁新从不曾见过父亲,童年饱受战乱和苦难,差点受反动派迫害丧命。

后来才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由彭德怀元帅抚养,长大成才为国做出一番贡献。

黄公略

『一度于困苦受迫 几番的组织关怀』

黄公略将军的妻子叫刘玉英,是清末秀才之后。

读过私塾、知书达理,深受进步思想影响。

参加农协女界联欢会后,积极奔走在老家各地,宣传妇女解放运动。

婚后不久,她抵达赣西南红军营地,与黄公略相聚,为部队士兵支援后勤,操持日常、缝补浆洗,成为闻名远近的军嫂。

后来因为怀孕,加之时局十分危急,于是决定返乡待产。

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死生契阔。

黄公略的英年早逝,让党组织痛心疾首。

无奈当时战事纷飞、消息闭塞,国家尚处于动乱之中。

将军的家人们,毫无前方音讯,唯有独自承受困苦、展望未来,守得云开拨明月。

“那些事迹,在母亲的口述,和自己的回忆中,都不曾褪色。”

据黄岁新说,幼年时的家人们,周围都生活在白色恐怖中。

听说母亲回到家乡,国民党反动派当局时时图谋,想从他们身上寻找突破口,意图威逼黄公略投降,破坏革命行动。

时任“湘鄂赣匪总指挥部”视察员的同族黄汉湘,想将她诱骗到长沙押为人质,以此达到要挟招降黄公略的目的。

但诡计被大家识破,他们拒绝了邀请,藏匿在同父异母的兄弟家。

诱捕不成,国民党恼羞成怒,下令挖了黄家祖宗的坟墓,将骸骨抛入湘江,并到处搜捕刘玉英母女。

她被迫带上出生不久的黄岁新,又悄悄逃回娘家。

后来担心再被发现,加上家道中落、生活艰难,他们又不得不重新收拾行囊,另谋生计,同时寄住在姐姐姐夫家。

幼年的黄岁新经历生活颠簸,受尽侮辱和歧视。

上学后努力勤奋,品学兼优,但却经常被同学们嘲笑,玩伴们远离她、隔离她,骂她是“红小匪”。

母亲生性坚强。

独自支撑家庭,从一个小脚女秀才,摇身变成农村妇女。

耕田、播种、插秧、收割,样样在行,不输男儿郎。

也许正是源于丈夫的爱,和新生活的无限向往,才让她心中的火苗格外明亮。

殊不知这时的将军,早已牺牲多年、阴阳两隔。

1939年4月,周恩来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黄公略已经牺牲。

八年来,母女俩一直艰苦度日,期盼着有朝一日重聚合欢。

然而等来的,却是一则死讯。

母亲刘玉英读完信后,声泪俱下、哀恸不已。

这时的黄岁新,才懵懂地知道了,父亲再也无法相见。

当年9月,受毛主席委托,徐特立来信告知,为了照顾烈士后人,同时安全起见,要派人将母女俩护送到延安去。

然而母亲认为,自己有照顾长辈的责任,就当面谢辞了。

抚老携幼,生活日趋困难。

一边全家人要吃喝拉撒,一边孩子还要读书学习,日子几乎难以为继。

期间,彭德怀司令还送来一笔钱。

后来才知,这笔钱是武汉各界捐赠,送给抗日将领的慰劳费。

军队上下一分没取,一半送给她们,另一半送给了陈毅安烈士的后代。

黄岁新每每回忆到此,都暗自落泪。

正是现实的逆境,让她从小就树立了顽强拼搏的品质,自尊自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

一贫如洗之际,母亲刘玉英甚至去当女工,赚取微薄的收入。

但即便如此,组织的照顾一刻未停,这让他们感叹之余,也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1949年8月初,湖南省和平解放,白崇禧方面退守衡阳,为避免中共干部家属被捕杀,彭德怀命令彭起超营救刘玉英母女。

白崇禧

彭德怀亲自指示说:“她们若活着,总得有个下落,我们若不主动找,就对不起先烈,这不是私人关系,而是我们党的关怀。”

但因为地方关系不熟,寻访故而失之交臂。

8月15日,在10多位地下工作者的组织下,终于找到了母女俩。

刘玉英从菜地中起出土坛,从里面取出了保留多年的周恩来信件和黄公略遗照,随后开始秘密转移。

一个小时后,国民党部队就进驻当地,想要斩草除根。

如果再迟一步,历史结局或将改写。

黄岁新和母亲,就这样被一路护送到解放区。

在党的关怀下,从此过上崭新的生活。

『大元帅待如至亲 小同志不走偏门』

年已18岁的黄岁新,被安置在北京西直门华北中学读书。

眼前的一切,她觉得充满了阳光、新鲜空气,和美好生活的气息,也似乎逐步认识到父亲的伟大。

没过多久,彭德怀从西北回到北京,不顾公务的繁忙,便派人将黄岁新接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住处与其相见。

也许是感叹物是人非,想念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彭德怀沉默半天。

终于问道:“小同志,你好!”

从此,“小同志”就成为彭德怀对黄岁新的昵称。

彭德怀送给黄岁新的礼物,是一套学习用品、列宁手册和他的生活照。

彭德怀又问:“还需要什么?”

年轻的黄岁新毫不客气地提出:“我缺衬衣”。

一生俭朴的彭德怀,让警卫员找来两件他穿过的衣服,说道:“拿去改一改穿吧!”

1950年春天,彭德怀又在北京饭店接见刘玉英母女。

刘玉英激动地大哭起来,彭德怀安慰道:“解放了,以后会好起来的,不要再哭了。”

刘玉英擦干眼泪道:“让岁新给你当女儿吧!”

彭德怀说:“你只有一个女儿哪舍得哟!要做就做半个女儿吧。”

在黄岁新的记忆里,几乎很少看到母亲流泪。

而后彭德怀又说:“你们都是人民的子弟,现在党和人民送你们上学,人民的小米来之不易啊!你们要努力学习,绝不要辜负党和人民对你们的期望和关怀啊!”

临行之前,刘玉英请求将黄公略的遗骨,送回家乡安葬。

后在黄公略原警卫员高书宫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东固黄公略坟址;然而,遗骨已经不知去向,唯一的愿望未能实现。

打那以后,在彭老总的心中,这半个女儿就扎下了根。

黄岁新经常出入永福堂,也和其他住在家中的烈士子女如左太北,成为非常好的亲人和朋友。

1952年夏天,黄岁新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平原农学院。

但她觉得自己又不想离开首都,有点后悔和懊恼。

便向彭德怀提出不愿意去河南,想在北京复习一年,来年再考。

彭德怀毫不客气地批评:“就因为不喜欢就不去报到,不服从国家招生的规定,这是很不应该的。想北京,放假就来玩,我这里就是你的家嘛。”

彭德怀取出40元钱交给她道:“国家现在有困难,不要给组织找麻烦。我和你爸不分彼此,我给你钱,就不要再去中组部要钱了。”

后来,黄岁新想通了,革命的后代要服从组织分配,高高兴兴地去学校报到了。

后来因为院校调整,黄岁新回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家机系。

彭德怀自然亲切,非常喜欢孩子。

自觉代国家,肩负起烈士遗孤的抚养责任,对于黄岁新偏爱有加,使她真正体会到父爱。

1957年,黄岁新去东北牡丹江农垦局学习,彭德怀伯伯鼓励她要好好工作,“要继承父亲黄公略烈士的遗志,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

后被分配到郑州农业机械化学校。

不久与校友张志强结婚,三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张忠,两年后又生下一女儿,名为张献华。

说到这里,黄岁新想起一件小事:“女儿出生时奶水不足,彭德怀就煮牛奶,并亲自给小孙女喂奶。”

谁能相信,这位横刀立马的大元帅,竟有慈母般的爱心,关照下一代的成长。

1960年,黄岁新调到中科院科学出版社工作,她立即跑到吴家花园,见到她日思夜想的亲人。

彭德怀见到黄岁新十分高兴,立马要和她探讨起实验田亩产的专业问题。

此后在工作上,黄岁新兢兢业业、刻苦努力,自学掌握俄语、英语的熟练应用及计算机技术,在科学编辑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于早期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将前辈的精神发扬光大。

『跨越时空的回响 聆听时代的印记』

1986年,黄岁新全家来到江西,从南昌一路南下到瑞金,到黄公略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瞻仰了红军广场前的公略亭,感受父亲当年的爱国精神:抛头颅、洒热血。

过去的枪炮声已然远去,而心中的感动延绵不绝。

这也激励着他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不惜一切力量,奋斗不屈、勇敢前进。

1992年,黄岁新退休了。

后来组织才知道,她在解放期间就曾参加革命工作,应该定为离休干部。

可黄岁新从来不提这事,不为个人谋求利益,真正体现了将门之后的高风亮节。

黄岁新晚年时,每当想起自己的过去感慨万千。

感谢党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而这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

她认为:自己和子女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像革命前辈献身,“舍小家报大国”,是党和人民教育的结果。

回望自己的少年时光,黄岁新深受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感染。

在生活中迎难而上,不惧困苦勇于奋斗,为子孙后代作出表率。

父亲黄公略的舍身取义,化作理想的力量,照亮脚下的每一步。

而正是因为心中的信念之光,让她懂得如何坚守、永不退却。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彭老总待黄岁新等捧如至亲。

他的一言一行,也给他们以后人生道路上,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正是这一点一滴,真实而又深刻,贯穿着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和魅力人格,从而激励他们走在一条阳光大道上。

他作风清廉简朴,生活节约。

送给黄岁新的礼物、零用,都是自掏腰包,无非个人的一些日常用品,有些甚至是旧物利用。

他坚持走正道、不徇私,人民利益大于一切。

即使黄岁新不愿去外地学习,他也是晓以大义,于公于民大局着想,绝不给组织添麻烦。

他用事实说话,以科学论证。

在吴家花园的试验田,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实事求是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就应该较真到底。

他平易亲切,具备朴素情感,兼爱他人。

战场上叱咤风云,工作中雷厉风行,生活中无微不至,更加真实立体、有趣且鲜活。

33岁的黄公略,曾向战士们留下遗言:“同志们,要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争取革命事业的最后胜利。我牺牲以后,就把我埋在东固。我喜欢这里的山和水。”

最终长眠于祖国的土地。

2019年1月,黄岁新离世,同月25日,亲友们在八宝山为其举行了送别仪式。

黄公略和黄岁新父女终可在九泉之下相见,想必作为另一位爸爸的彭德怀必然满含欣慰。

斗转星移,今日大好河与山。

年年岁岁,岁岁迎接新生活。

“飞将军”对“岁新”的期望,注定划过历史的恒久长空,而奏出一曲跨越时空的回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