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孟姜女
文 刘敏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千古绝唱孟姜女
因为昌黎有碣石山,所以一直以为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的碣石在昌黎。后来看了央视推出的旅游景点介绍,才知道从史学角度上看,碣石应该在辽宁绥中,就是当地人称的“孟姜女坟”。
对于爱好旅游的我,家门口的景点岂容错过,于是在一个夏阳艳艳的日子去拜谒碣石。绥中碣石位于山海关以东15华里处,在万家镇止锚湾西的海边上,我曾经在据此4公里的孟姜女庙远观过,晴好的天气能够看得到。碣石共三尊,耸立于距岸边约200米的海面中,最高的一尊24米,最矮的一尊也有12米。确定那里为碣石,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一些文物,离碣石最近的海岸,一处微微隆起的土堆下,发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秦宫遗址,发掘后被命名为碣石宫。据专家考证,无论秦始皇东巡至此有一种“天尽头”的感觉,还是魏武帝《观沧海》的“水何澹澹”,都印证了这里就是当年帝王们东临的碣石。这也消除了人们对《观沧海》中描述的疑问,因为登上昌黎碣石山虽然在晴好的天气确实能看到大海,但要说能看到海水波涛激荡的情景就未免有些牵强了。
为配合碣石宫的开发,在海岸边修建了个小广场,一尊高高的孟姜女雕像背对大海、面向长城而立,强劲的海风吹拂着,很有些历史沧桑感。站在沙滩上远望碣石,其实就是一丛错落有致的铁褐岩岬,浮漾在万顷碧波中;又像是远归的舵楼,淡淡的水雾笼罩着,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空濛。民间传说这里是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地,每逢落大潮,从岸边到礁石隐约可见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道,直达礁石脚下。
三尊礁石最高的那尊似一个站立的人像,挽着包袱翘首远望,当地人称“望夫石”;矮的两尊底部相连,外形圆墩,称姜女坟。这三尊礁石虽已明确为碣石,但习惯成自然,人们还是一口一个“孟姜女坟”的叫着,可见民间与庙堂记忆各不相同,民间重恩仇,庙堂重事功,恩仇出自情,事功源于理,举凡世事,非情即理,都在情理之中。
那么大的石头,千百年来昂首屹立于海水之中,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说是人为似乎不可能,因为以当时的能力根本办不到,也未必能够屹立数千年而不倒;如果说是自然天成,那可真算得上是造物主的神来之笔了。至于为什么要叫“孟姜女坟”,曾有人询过当地的村夫野老,野老若有所思地回答:孟姜女是哭倒长城的,让碣石变成她的坟,天天对着秦始皇行宫哭泣,也算表达了老百姓的心情。野老的话,虽是浅见,终非陋见,不管怎么说,碣石已成为历史的符号,只是这符号,在线装的帝王本纪里和在老百姓的心里头,传达的意义截然不同而已。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凄美故事,最广为认可的版本是:秦朝时有一孟姓人家,在院墙边种了一棵葫芦秧,瓜秧顺墙爬到邻居姜家结了葫芦。葫芦成熟了两家要分,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后嫁给了书生范喜良,但成亲不到三天,范公子就被抓差去修长城了,孟姜女久等不见丈夫归来,千里迢迢历经艰辛去寻夫。不成想丈夫早已累饿而死,并被填埋在了长城墙里。
孟姜女惊闻噩耗,悲从中来,手拍长城,失声痛哭。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落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只哭得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天崩地裂地倒塌了一大段。正巧秦始皇巡察路过,看孟姜女如花似玉,遂起霸占之心,怎奈孟姜女刚烈不屈,毅然跳入大海,以身殉情。如此看来,孟姜女坟一说也是合情合理的,何况不远处还有后人为纪念孟姜女而建的孟姜女庙,也可作为一个有力佐证。
后人唱道:
葫芦结籽生孟姜,喜结良缘遇范郎。
可恨昏君秦始皇,拆散一对好鸳鸯。
范郎修筑长城死,孟姜哭倒长城墙。
贞烈女子性情刚,为保全节跳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