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洞长城

文图均为原创  刘敏

此文发表在2020年11月4日《秦皇岛日报》

罗汉洞长城

知道罗汉洞长城源于承秦高速的罗汉洞隧道,每次经过都要向长城行一回注目礼。据说当时高速公路穿长城而过,为保护古长城不受任何毁损,是采用“弱爆破”技术打通这条总长500多米的隧道的。

跟着导航沿省道261向北,过了界岭在一个小岔路口左转,先到了罗汉洞村。按以往经验,爬长城要走很远的山路,所以我们就想找一个宽敞地停车然后步行。热心村民告诉我们,车可以开上去,不然至少要走半小时呢。果然,沿水泥路盘桓行约两公里,经过石碑沟村就到了长城的一个关门处,这是名副其实的长城根下,只需攀十几级台阶就登上了城墙。不过,别看罗汉洞村与石碑沟村只相隔几里路,却分属青龙、抚宁两个县区,难怪在长城关门两侧分立了“明长城 抚宁段”和“明长城  青龙段”两块界牌。也就是说,古时候站在这个门洞里,只肖迈一步,就跨越关里关外了。

罗汉洞长城位于抚宁区台营镇石碑沟村,之所以叫罗汉洞长城,相传是因为城墙上的两个拱券门洞内曾供有十八罗汉塑像。罗汉洞长城依山势东西走向,东起界岭西的银台,西至城山沟东的黑山头,长约5公里,建于明嘉靖25年(1546),属于蓟镇长城的一部分,也是秦皇岛域内长城的精华段落。最先登上的这段城墙一看便知近期修缮过,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原毁损的墙体上进行补接。查了一下,系2017年实施的抢险加固,墙砖颜色和尺寸与原来一致,有的直接使用散落的旧砖。

整修后的长城青砖包面,整齐平展,与凹凸不平的古城墙新旧同台、各展风韵。登高四望,南北两侧林木葱郁,青青黄黄的苹果挂满枝头、沉甸甸的谷穗弯腰低首、红艳艳的山楂密密麻麻点缀在青枝绿叶间,果农在园中劳作,不见其人影,只闻笑语声。东西两面山峦起伏,长城沿山脊忽弯忽直、忽高忽低,像一条巨龙蜿蜒游弋,尽现长城雄伟浩大、庄重威严的特有风采。

从关门处向东,山势较缓,敌楼台密集;向西能看得见的敌楼不过一两座,而且坡度较陡,要爬上海拔800多米的黑山头顶峰耗时费力,于是我们选择向东。经过数百米整饬一新的城墙,转过两个长城大弯,再往东就没有修缮了,走起来也艰难了许多,要穿行在齐腰深的灌木丛和蒿草中。踩着古人的脚印,于未知中抵达一个又一个目标,找寻数百年前遗留的痕迹,这正是爬野长城的乐趣所在。

一个大上坡后,来到一座被称为刻字楼的敌楼,敌楼首层保存完好,因侵华日军在内墙壁上刻了一行字而得名。继续向东,在一段较为平缓的墙体中,又有一个外墙已斑驳脱落的小城门,城门两侧的墙体底座是五层灰白色条石基础,上面是整齐的青砖垒砌。青砖历经数百年风雕雨浊,已是千疮百孔,但墙体依然坚固,像一面文字述说着那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接下来经过的几座楼台,坍塌得都非常严重,有的只留一面墙,但四眼拱券箭窗完好,顽强屹立、风威犹存;有的只剩一个角,但残墙断壁傲然高耸,那种残缺、沧桑之美更具震撼力;有的化为一片废墟,早已和城墙浑为一体。一路走来,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小草盛开,红、黄、蓝、粉、紫,又何止五颜六色,把曾经刀光剑影、狼烟四起的长城装点得温润光鲜、柔情脉脉。

据统计,只有5公里长的罗汉洞长城有敌楼台50余座,平均不到百米就有一座,究其原因,是这段山岭低缓,敌方进攻总是选这里做突破口。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段长城的墙体高十余米、宽三四米,修建得非常宽厚,敌楼也大而坚固,曾历经大小战争无数。明清时代自不必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汉洞关(也称旱水关)就是主战场之一,我抗日将士在此与日军多次浴血奋战,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所以此关又称血浴关,这里的楼台多有毁坏,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鬼子的炮击所致。

终于站到了承秦高速公路上方的长城上,只见昔日阻隔外敌的古长城和如今连通关内关外的高速路十字交叉、两相辉映,形成了历史与现代完美交汇的独特画面。更值得期待的是,预计2022年全线通车的京秦高速也在附近经过,刚刚在半山腰看见的一座座拔地而起混凝土高墩就是正在施工中的京秦高速。

相信随着交通日益便利与快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罗汉洞长城、走近罗汉洞长城、爱上罗汉洞长城。站在高高的长城上,我即兴吟诵所谓诗一首:“石碑沟村有石碑,罗汉洞中藏罗汉。往事悠悠成追忆,长城巍巍越千年。蓝天白云今犹在,华夏非复旧河山。日新月异大中国,繁荣富强美名传!”希望对罗汉洞长城起到一定的推介宣传作用。

车子几乎可以开上长城,这在以往爬长城时从未遇见过,所以有想一睹长城雄姿又行动不便者或是体力欠佳的老人、孩子,去罗汉洞长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