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蜗牛|三面之缘·等待拥抱

他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
“姥姥哎”像潼潼叫“马老师哎”。
“想听歌呀。”像彤彤说的话,总是带一个“呀”字。
说话的语调像小咪。
所以,对他,有种熟悉的感觉。
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有些腼腆,或者说不敢轻举妄动的感觉。让他坐在椅子上,他就坐在椅子上,让他跟着做动作,他就跟着做动作,让他跟着说,他就跟着我。“他好乖呀。”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我和他说话,他几乎都是在重复我的话。
他有点要哭了,转过头来对着妈妈说:“拔萝卜,拔萝卜。”在确认了他说的是“拔萝卜”之后,我开始拿手机搜这首歌。但是妈妈说:“他不是想听,他只是不想坐在这里了。”
我还是让他听了这首歌。
他当时的一个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他突然不哭了,看了我一眼,看了手机一眼。那种表情好像在说:“怎么结果不一样。”
他平时在家里的时候,也会出现畏难情绪,他的表达就是:“拔萝卜,拔萝卜。”后来家人就发现,他并不是想要听这首歌,而是在表达:“我不想做了。”家人就会默认他这种表达,并给予他想要的结果。
但我反其道而行,他表达了“拔萝卜”,那是要听这首歌,我就给他播放这首歌。通过这样的行为和结果的联系告诉他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再告诉他如何表达“我不想做了”。
“每个孩子在其发展的阶段中都会有核心的能力需要发展,找到核心的能力,进行干预和培养,孩子会相对有明显的变化。”
妈妈问我他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被问懵了,一次见面我不可能熟知他的整体情况。我如实地告诉了他妈妈。
果不其然,需要第二次见面才能知道。
第二次见面,他活泼了很多,就是太活泼了,让我捕捉到了他的问题——遵从指令的能力弱。
我让他坐好,他不坐好。
我让他手放好,他偏要拉着我的手,我躲,他就一直追着我的手。
我让他不要晃腿,他不听,晃得更厉害了。
我们俩没办法进行交流,我一直在强调他坐好。
他喜欢摆弄自己的手指,在他摆弄手指的时候,注意力全在手指上,我说的话他完全听不到。
我和妈妈沟通了他目前的问题——遵从指令的能力弱。
“遵从指令的能力我们可以分析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他有没有听到,就是他注意力的问题;第二层次,他有没有听懂,就是他语言理解的能力;第三层次,他听懂了之后能不能做出来,这与他的动作计划和执行能力有关。但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他不遵从指令。”
当他摆弄手指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没有在指令上,他不能遵守指令。
当我让他手放好的时候,他对这句话不理解,因为没有之前的经验,他无法对指令和行为进行匹配。
而对遵从指令的练习,不仅是对具体指令的练习,是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建立指令-行为-结果的联系,一方面培养他听指令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指令-行为-结果的经验。
第三次见面,他的行为好很多,这又让我发现了新的问题。
当他和我熟悉了之后,我说什么,他就重复什么。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他的语言发展在仿说阶段,平时的训练和家人与他交流的时候,他都是重复别人的话,以致于他在和其他人说话的时候,不会去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只是在完成他概念中的任务——重复这句话。2.不理解话语的意思,比如一个指令,“手放在腿上。”他会说出来,而不是做出来。
对此,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让他知道语言的意义,逐渐消退仿说的行为。他喜欢听歌,也会唱歌,我和他做游戏,我唱前面那段,他唱后面那段。有意思的是在我唱歌在调上的时候他能够接后面的话,在我唱歌跑调了之后他会盯着我,不会接。虽然只有一次,但他看我的眼神,那种不解,让我也会嘲笑自己。二是发出指令后,比他快一步,不等他重复,我就帮助他做好,然后表扬他,从而让他理解指令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下次再听到这个指令的时候就有可能做出行为,而不是说出来。
我和他拥抱,他开始抗拒我,会把身体靠近我,但是亲密感觉无从谈起。
但我想,下次就好了。
用期待“下一次”的惊喜认真走出每一步,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发生什么,他会有什么变化,而我又会有什么发现。
但我想,他一定会有变化,而我也一定要有发现。
他的变化,会让家人和他自己更有信心。
而我的发现,会让我自己更乐于探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