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话题 | 墓碑帽文化知多少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4MDkvMjI4NjM5NTg4XzFfMjAyMTA4MTgwOTU0NDgzOTc=.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4MDkvMjI4NjM5NTg4XzJfMjAyMTA4MTgwOTU0NDg3MTA=.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4MDkvMjI4NjM5NTg4XzNfMjAyMTA4MTgwOTU0NDg5NDQ=.jpg)
三月三话题 | 墓碑帽文化知多少
作者:艺柠爸爸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4MDkvMjI4NjM5NTg4XzRfMjAyMTA4MTgwOTU0NDkzNTA=.jpg)
(一)
三月三是壮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也称上巳节,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的节日之一,为了庆祝这特别的日子,自治区又下了文件,全区放假五天。因为这是广西特有的假日,所以不少朋友到区外国外旅游,也有朋友选择在区内,如去桂林、武鸣区、柳州等地旅游,顺便观看山歌盛会,感受八桂大地的壮乡风韵。而我,则选择回隆安县都结乡隆屯参加扫墓活动。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4MDkvMjI4NjM5NTg4XzVfMjAyMTA4MTgwOTU0NTAyNDE=.jpg)
虽是汉族,但生在广西长在广西的我,冥冥之中与壮族有一定渊源的,尤其是娶了壮家妹子后,也算是壮族人半个儿子了。以前在电视里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情,若干年后,恰恰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弹指一瞬间,今年是我与内人结婚的第三个年头,说到三月三扫墓,还是头一回。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AvaW1hZ2UxMDkuMzYwZG9jLmNuL0Rvd25sb2FkSW1nLzIwMjEvMDgvMTgwOS8yMjg2Mzk1ODhfNl8yMDIxMDgxODA5NTQ1MDkxMw==.jpg)
(二)
隆屯四面环山,一条清溪流经村屯。山石的厚重与溪水的灵动,彰显这片土地的鲜活个性。三月三当天早饭过后,我家、二叔家和大哥二哥家一起去扫墓。翻越一座大石山后,第一个祭拜点就是大哥二哥父亲的坟墓。我们刚到坟田上,一侄女就开始拍墓碑,说是学校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把碑文抄下来,并且阐述里面的内容。我一开始没在意,后来也仔细研读了墓碑。此碑是大理石加工构筑而成,非常硬朗和气派,一看就像是大户人家所为。因为我是诗词对联爱好者,所以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墓碑上的对联“乾山圣地旺丁财;巽[xùn]向秀水福贤孙。”如果从对联格律看,这不算是合格的对联,且上下联左右颠倒放置了,但从意义看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道出了繁衍后代、枝繁叶茂的心声。碑文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碑文第一行是“甲山庚向”大标题,这与刚陈述的对联“乾山”、“巽向”貌似有点矛盾。经二哥核实,此墓方位是坐甲向庚,上下联开头二字有误,以前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其次是中间竖排文字“……显考……之墓”,其右片区是描述先人的生卒年月日、生平事迹、家庭情况等,其左是先人的子孙后代名字。提及“显考”,我相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其然,其实要知其然并不难。他的意思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那么对应的“显妣”即是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墓碑已有一定认识,接下来,将进入今天要说的主题——墓碑帽。
墓碑带帽的“带帽”,正确写法是“玳瑁”,属爬行纲海龟科,中国古代神话四大神兽之“玄武”,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代表吉祥如意。旧时很多土葬的坟墓,都会给坟头“带帽”,隆屯这地方还沿袭立墓碑之习俗。跟前的墓碑帽,状如玉如意,中间较高地方刻了阴文“日”字,初时不解,经老爸讲述后,方知“日”代表男性,“月”代表女性,如果是男女合葬的就是“明”字。料想这便是地方特色吧,因为我老家藤县的祖坟,大部分都没有立墓碑,部分立墓碑的都比较简单,所以对于墓碑知之甚少,对于墓碑帽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幸好,我又学到了新知识,到了下一个坟墓出现“日月”的图案,便可迅速读懂这其中代表的涵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我随手拍了一张合葬坟墓碑照片,并转发到南宁诗词联友群,顺便考考群友:有人知道墓碑的顶部是什么字吗,又代表什么意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率先回答的是来自百色的无双公子:我们家也是壮家,每年去扫墓,我特别喜欢看上面的碑文。做成这样的墓碑,在我们这里只有创村老祖的墓才会立这样的碑。墓碑顶部有的有字,有的没有,有字的是写“祖”字。来一首《墓碑》吧——人生一世若浮云,死后荒山一土坟。惟有墓碑传后世,是非功过看碑文。
玉林的书香曰:玉林那边现代的墓都没有墓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桂林的南山兰说道:桂林这边习惯在墓碑帽写个“千秋永祭”。
河池的秋凉云:一个月字一个日字,代表墓中精魂与日月同辉。
这时候愚牛先生终于发话了:
碑的上顶叫做碑帽,能加碑帽并做成乌纱样的,是有功名的人。那个符号左日右月,合起来是“明”字,说明此人“生是明朝人,死亦作明朝鬼”,不作清朝奴。根据旧例:凡改朝换代,都下令所有祖坟碑文上须铲去旧朝纪录,如:元代,便把“宋”故的“宋”字铲去,明代便把“元故”的元字铲去。清兵入关初期,也下令把“明故”的明字铲去。但很多老百姓不服,便把明字画成日月两图,有的更巧妙,男的在碑头刻个太阳(日),女的便刻个月亮(月),夫妻合起仍是“明”字。到了清中期,皇帝也知道了,为了笼络汉民,便允许以日月图案代表“明”,不再禁止了。所以,你们如找到刻有“明”字的碑,如汉、唐、宋、元、金(故)的,一定要保护好,并立即报告文物管理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愚牛先生不愧有“百科全书”之称,解释的很全面、清晰。可问题又来了,一是要确认隆屯始祖是否来自明朝,二是如何断定墓碑帽“明”字代表的深层含义就是潘氏祖先想表达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
每年三月三,隆屯那朝支脉的潘氏家族都会进行聚餐,今年也不例外。扫墓回来后,家族的兄弟姐妹们就自动聚集到用餐点帮忙张罗,洗菜的、掌勺的、砧板的、搬桌椅的等等,各司其职,就这么愉快的分工合作着。到了下午五点左右,五色饭、竹筒饭、鱼生、白斩鸡等准备就绪,是时候开怀畅饮了。我刚好与爷爷、叔伯等老一辈坐在一起。席间,我问了几位爷爷和叔伯,大家都知道“日月”是代表性别,而对“明”字蕴含的“生是明朝人,死亦作明朝鬼”说法,仍毫不知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凑巧的是,今天一位大伯带了几本新编的《潘姓族谱(那朝支)》,翻开第一页开头洋洋洒洒写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族原籍河南,元末琴堂公自洛迁燕籍顺天府怀柔县牛栏山孙和庄。明初迁粤东南海县。太始祖潘大郁由进士出身,于洪武七年(1374年)任梧州知府,有子五人随任移籍广西。始祖福渊是大郁之次子也,时武江贼乱,福渊御贼有功,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永实七图伏淝七冬村。大郁之长子及三、四、五子,一分居隆安籍,一居上材村,一居衣岭潘村,一居田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族自太始祖大郁公至今历代相传共有十六七世之远,后裔繁衍屡带籍缨……
十三代思恩府孝庠生潘炳南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当与咨询此事时,老爸说上述内容仍有手抄本,便到邻家借阅。没一盏茶功夫,老爸就拿着一本发黄的手抄书回来,尽管老旧,但里面的字还是清晰可认的。手抄本与新编族谱相对照,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错(漏)字、断句等,这在文章末尾会特别说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经查阅《广西通志卷五十五》:潘大郁于明洪武七年任梧州知府。原来在600多年前,藤县与隆安已结下不解之缘。再细查始祖福渊所在的武缘县,为隋开皇元年(581年)始置,属缘州。县治是今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大业三年(607年)撤武缘县并入岭山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武缘县,治是今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伶俐圩(古称乌朗圩) ,属邕州。宋景祐二年(1035年)武缘县治所移到原乐昌县葛圩苏村(今广西武鸣区双桥乡苏宫村板苏屯),元隶南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缘县治所由葛圩苏村移至今武鸣县县城。初隶南宁府,隆庆六年(1572年)隶新宁州,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改隶思恩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思恩府,县人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崇尚武功,意“以武而鸣于天下”,将武缘县更名为武鸣县。2016年6月武鸣撤县设区,并入南宁市区直接管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经爷爷口述,隆屯那朝、那排等支脉潘氏祖先是从武鸣县猴子岭经天等县显村等地迁徙而来。经村委书记潘生庄查证,祖先来自武鸣区锣圩镇伏淝村(今淝阳村)。墓碑帽的“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明”字指夫妻合葬,其他典故没刻意去考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由此可见,潘氏祖先与明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诚然,对村屯墓碑帽篆刻的“明”字,是否蕴含有“生是明朝人,死亦作明朝鬼”之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
墓碑帽话题,到此就暂告一段落,但探寻墓碑帽文化之旅,才刚刚拉开序幕,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这个队伍来,一起挖掘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对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式、绘画技艺、书法字体、雕刻技巧、祖先来源、家族繁衍、人员迁徙等情况,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隆屯是个好地方,非常欣赏这里的民风,淳朴、原生态,由此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现将拙作奉上,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关于隆屯的动人诗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题隆屯村民自发植树
杏雨腻还频,诚而万物新。
返乡先抓铲,沿路好呼邻。
纵有烟云锁,仍从声迹巡。
他年榕挺伞,凉荫后来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隆屯即景
登高凭逸兴,始觉晓来凉。
笔立峰姿态,石为山脊梁。
绿丛花正白,平野穗微黄。
小住宜酣梦,梦中萦故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春日村居
雄鸡一唱又一春,四围山色缀隆屯。
峰峦次第连天翠,楼阁参差与岁新。
最喜广场团聚饭,还钦晚会乐捐人。
无声总属阳和使,那里花香细细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 中秋日恭贺酒后作
姐夫入道受行囊,酒过三巡别后狂。
四面环山碧溪出,千株叠浪稻花香。
球场一瞥多重影,榕树相逢说养桑。
仰首中天悬白玉,与人便话是家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丁酉岁末感怀(其二)
柠儿忽闹又三更,似和檐前滴雨声。
数日连绵寒瑟瑟,几番断续泪盈盈。
题诗未必难为父,哄睡原来须动情。
手硬恐遭妻白眼,贴怀抱紧笑相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6、蝶恋花·相识一周年纪念日暨逢七夕寄之
雨夜初逢犹记否?九曲桥中,无语相看久。试比身高为借口,佯装移步齐肩右。 忽现行人惊缩手,翻忆当时,点滴堪回首。今幸结晶来邂逅,哭啼声闹双星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7、祝米艺柠生日快乐
一甲尚余七,不擅言辞,默默耕耘绳母德;
半百又添三,饱经风雨,悠悠岁月乐天伦。
(米:壮语,奶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8、寄潘某某生日
求婚无钻戒,领证缺新房,如今已是一家亲,幸卿卿不弃;
兼职以增收,通宵而育女,为爱甘尝万般苦,值五五芳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9、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碧野妆成依那园,呼诸子晨曦里踏青青,莫辜负乡间稻浪、山间石韵,顿觉千峰犹养眼;
童车承载摇篮梦,看柠儿熟睡中时笑笑,未理睬坝上秋风、路上车声,俨然万事不关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潘姓族谱(那朝支)》(新编)节选
——南宁愚牛先生注释
“本族原籍河南,元末琴堂公自洛迁燕籍顺天府怀柔县牛栏山孙和庄。明初迁粤东南海县。太始祖潘大郁由进士出身,于洪武七年(1374年)任梧州知府,有子五人随任移籍广西。始祖福渊是大郁之次子也,时武江贼乱,福渊御贼有功,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永实七图伏淝七冬村。大郁之长子及三、四、五子,一分居隆安籍,一居上材村,一居衣岭潘村,一居田州……”
经对照手抄本族谱,发现错漏和存疑之处:“......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永实七图伏淝七冬村。......”
中的“居检”之后漏“居任”二字;“永实”似是“永宁(甯)。
断句后应为:“......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居任永宁七图伏淝七冬村。......”
意思是:永乐十三年,经批准世代传承替袭,成为武缘县高井寨改土归流居住地的巡检司副长官,责任是永远保障居住地七图伏淝七冬村的安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注解:
(1)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2)高井寨巡检司:明朝设立的乡级治安衙门。(见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九/明朝学者李东阳纂)。高井寨当时属西乡:今那龙、金陵、坛洛和杨美一带。
(3)七图:为了稳定赋税收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编赋,统一县-舆地划分类型和名称,把靠近县城的地区称为厢,把乡都(村)定名为里。一里为110户,按现在的说法,此公是管理约110户的治保主任。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后发展演化,图别称为里。宣化县按方位或地名把县城和农村划分为四厢、九乡、四十三里。宣化县即今南宁市。
(4)西乡:今郊区那龙、金陵、坛洛和杨美一带,领一、二、三、七图。西乡七图即今郊区那龙镇北面。
以上注解仅供参考。
在此非常感谢愚牛先生的辛勤付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者按:墓碑帽文化实际上也是一段厚重的家族传记,值得认真考究,但因作者对潘氏家谱和历史了解程度有限,以上说法难免存在片面性,期待斧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