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话题 | 墓碑帽文化知多少
三月三话题 | 墓碑帽文化知多少
作者:艺柠爸爸
(一)
三月三是壮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也称上巳节,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的节日之一,为了庆祝这特别的日子,自治区又下了文件,全区放假五天。因为这是广西特有的假日,所以不少朋友到区外国外旅游,也有朋友选择在区内,如去桂林、武鸣区、柳州等地旅游,顺便观看山歌盛会,感受八桂大地的壮乡风韵。而我,则选择回隆安县都结乡隆屯参加扫墓活动。
虽是汉族,但生在广西长在广西的我,冥冥之中与壮族有一定渊源的,尤其是娶了壮家妹子后,也算是壮族人半个儿子了。以前在电视里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情,若干年后,恰恰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弹指一瞬间,今年是我与内人结婚的第三个年头,说到三月三扫墓,还是头一回。
(二)
隆屯四面环山,一条清溪流经村屯。山石的厚重与溪水的灵动,彰显这片土地的鲜活个性。三月三当天早饭过后,我家、二叔家和大哥二哥家一起去扫墓。翻越一座大石山后,第一个祭拜点就是大哥二哥父亲的坟墓。我们刚到坟田上,一侄女就开始拍墓碑,说是学校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把碑文抄下来,并且阐述里面的内容。我一开始没在意,后来也仔细研读了墓碑。此碑是大理石加工构筑而成,非常硬朗和气派,一看就像是大户人家所为。因为我是诗词对联爱好者,所以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墓碑上的对联“乾山圣地旺丁财;巽[xùn]向秀水福贤孙。”如果从对联格律看,这不算是合格的对联,且上下联左右颠倒放置了,但从意义看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道出了繁衍后代、枝繁叶茂的心声。碑文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碑文第一行是“甲山庚向”大标题,这与刚陈述的对联“乾山”、“巽向”貌似有点矛盾。经二哥核实,此墓方位是坐甲向庚,上下联开头二字有误,以前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其次是中间竖排文字“……显考……之墓”,其右片区是描述先人的生卒年月日、生平事迹、家庭情况等,其左是先人的子孙后代名字。提及“显考”,我相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其然,其实要知其然并不难。他的意思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那么对应的“显妣”即是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墓碑已有一定认识,接下来,将进入今天要说的主题——墓碑帽。
墓碑带帽的“带帽”,正确写法是“玳瑁”,属爬行纲海龟科,中国古代神话四大神兽之“玄武”,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代表吉祥如意。旧时很多土葬的坟墓,都会给坟头“带帽”,隆屯这地方还沿袭立墓碑之习俗。跟前的墓碑帽,状如玉如意,中间较高地方刻了阴文“日”字,初时不解,经老爸讲述后,方知“日”代表男性,“月”代表女性,如果是男女合葬的就是“明”字。料想这便是地方特色吧,因为我老家藤县的祖坟,大部分都没有立墓碑,部分立墓碑的都比较简单,所以对于墓碑知之甚少,对于墓碑帽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幸好,我又学到了新知识,到了下一个坟墓出现“日月”的图案,便可迅速读懂这其中代表的涵义。
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我随手拍了一张合葬坟墓碑照片,并转发到南宁诗词联友群,顺便考考群友:有人知道墓碑的顶部是什么字吗,又代表什么意思?
率先回答的是来自百色的无双公子:我们家也是壮家,每年去扫墓,我特别喜欢看上面的碑文。做成这样的墓碑,在我们这里只有创村老祖的墓才会立这样的碑。墓碑顶部有的有字,有的没有,有字的是写“祖”字。来一首《墓碑》吧——人生一世若浮云,死后荒山一土坟。惟有墓碑传后世,是非功过看碑文。
玉林的书香曰:玉林那边现代的墓都没有墓碑。
桂林的南山兰说道:桂林这边习惯在墓碑帽写个“千秋永祭”。
河池的秋凉云:一个月字一个日字,代表墓中精魂与日月同辉。
这时候愚牛先生终于发话了:
碑的上顶叫做碑帽,能加碑帽并做成乌纱样的,是有功名的人。那个符号左日右月,合起来是“明”字,说明此人“生是明朝人,死亦作明朝鬼”,不作清朝奴。根据旧例:凡改朝换代,都下令所有祖坟碑文上须铲去旧朝纪录,如:元代,便把“宋”故的“宋”字铲去,明代便把“元故”的元字铲去。清兵入关初期,也下令把“明故”的明字铲去。但很多老百姓不服,便把明字画成日月两图,有的更巧妙,男的在碑头刻个太阳(日),女的便刻个月亮(月),夫妻合起仍是“明”字。到了清中期,皇帝也知道了,为了笼络汉民,便允许以日月图案代表“明”,不再禁止了。所以,你们如找到刻有“明”字的碑,如汉、唐、宋、元、金(故)的,一定要保护好,并立即报告文物管理局!
愚牛先生不愧有“百科全书”之称,解释的很全面、清晰。可问题又来了,一是要确认隆屯始祖是否来自明朝,二是如何断定墓碑帽“明”字代表的深层含义就是潘氏祖先想表达的。
(三)
每年三月三,隆屯那朝支脉的潘氏家族都会进行聚餐,今年也不例外。扫墓回来后,家族的兄弟姐妹们就自动聚集到用餐点帮忙张罗,洗菜的、掌勺的、砧板的、搬桌椅的等等,各司其职,就这么愉快的分工合作着。到了下午五点左右,五色饭、竹筒饭、鱼生、白斩鸡等准备就绪,是时候开怀畅饮了。我刚好与爷爷、叔伯等老一辈坐在一起。席间,我问了几位爷爷和叔伯,大家都知道“日月”是代表性别,而对“明”字蕴含的“生是明朝人,死亦作明朝鬼”说法,仍毫不知情。
凑巧的是,今天一位大伯带了几本新编的《潘姓族谱(那朝支)》,翻开第一页开头洋洋洒洒写道:
本族原籍河南,元末琴堂公自洛迁燕籍顺天府怀柔县牛栏山孙和庄。明初迁粤东南海县。太始祖潘大郁由进士出身,于洪武七年(1374年)任梧州知府,有子五人随任移籍广西。始祖福渊是大郁之次子也,时武江贼乱,福渊御贼有功,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永实七图伏淝七冬村。大郁之长子及三、四、五子,一分居隆安籍,一居上材村,一居衣岭潘村,一居田州……
本族自太始祖大郁公至今历代相传共有十六七世之远,后裔繁衍屡带籍缨……
十三代思恩府孝庠生潘炳南序。
当与咨询此事时,老爸说上述内容仍有手抄本,便到邻家借阅。没一盏茶功夫,老爸就拿着一本发黄的手抄书回来,尽管老旧,但里面的字还是清晰可认的。手抄本与新编族谱相对照,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错(漏)字、断句等,这在文章末尾会特别说明。
经查阅《广西通志卷五十五》:潘大郁于明洪武七年任梧州知府。原来在600多年前,藤县与隆安已结下不解之缘。再细查始祖福渊所在的武缘县,为隋开皇元年(581年)始置,属缘州。县治是今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大业三年(607年)撤武缘县并入岭山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武缘县,治是今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伶俐圩(古称乌朗圩) ,属邕州。宋景祐二年(1035年)武缘县治所移到原乐昌县葛圩苏村(今广西武鸣区双桥乡苏宫村板苏屯),元隶南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缘县治所由葛圩苏村移至今武鸣县县城。初隶南宁府,隆庆六年(1572年)隶新宁州,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改隶思恩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思恩府,县人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崇尚武功,意“以武而鸣于天下”,将武缘县更名为武鸣县。2016年6月武鸣撤县设区,并入南宁市区直接管辖。
经爷爷口述,隆屯那朝、那排等支脉潘氏祖先是从武鸣县猴子岭经天等县显村等地迁徙而来。经村委书记潘生庄查证,祖先来自武鸣区锣圩镇伏淝村(今淝阳村)。墓碑帽的“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明”字指夫妻合葬,其他典故没刻意去考究。
由此可见,潘氏祖先与明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诚然,对村屯墓碑帽篆刻的“明”字,是否蕴含有“生是明朝人,死亦作明朝鬼”之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四)
墓碑帽话题,到此就暂告一段落,但探寻墓碑帽文化之旅,才刚刚拉开序幕,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这个队伍来,一起挖掘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对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式、绘画技艺、书法字体、雕刻技巧、祖先来源、家族繁衍、人员迁徙等情况,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
隆屯是个好地方,非常欣赏这里的民风,淳朴、原生态,由此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现将拙作奉上,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关于隆屯的动人诗章。
1、题隆屯村民自发植树
杏雨腻还频,诚而万物新。
返乡先抓铲,沿路好呼邻。
纵有烟云锁,仍从声迹巡。
他年榕挺伞,凉荫后来人。
2、隆屯即景
登高凭逸兴,始觉晓来凉。
笔立峰姿态,石为山脊梁。
绿丛花正白,平野穗微黄。
小住宜酣梦,梦中萦故乡。
3、春日村居
雄鸡一唱又一春,四围山色缀隆屯。
峰峦次第连天翠,楼阁参差与岁新。
最喜广场团聚饭,还钦晚会乐捐人。
无声总属阳和使,那里花香细细匀。
4、 中秋日恭贺酒后作
姐夫入道受行囊,酒过三巡别后狂。
四面环山碧溪出,千株叠浪稻花香。
球场一瞥多重影,榕树相逢说养桑。
仰首中天悬白玉,与人便话是家乡。
5、丁酉岁末感怀(其二)
柠儿忽闹又三更,似和檐前滴雨声。
数日连绵寒瑟瑟,几番断续泪盈盈。
题诗未必难为父,哄睡原来须动情。
手硬恐遭妻白眼,贴怀抱紧笑相迎。
6、蝶恋花·相识一周年纪念日暨逢七夕寄之
雨夜初逢犹记否?九曲桥中,无语相看久。试比身高为借口,佯装移步齐肩右。 忽现行人惊缩手,翻忆当时,点滴堪回首。今幸结晶来邂逅,哭啼声闹双星牖。
7、祝米艺柠生日快乐
一甲尚余七,不擅言辞,默默耕耘绳母德;
半百又添三,饱经风雨,悠悠岁月乐天伦。
(米:壮语,奶奶。)
8、寄潘某某生日
求婚无钻戒,领证缺新房,如今已是一家亲,幸卿卿不弃;
兼职以增收,通宵而育女,为爱甘尝万般苦,值五五芳辰。
9、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碧野妆成依那园,呼诸子晨曦里踏青青,莫辜负乡间稻浪、山间石韵,顿觉千峰犹养眼;
童车承载摇篮梦,看柠儿熟睡中时笑笑,未理睬坝上秋风、路上车声,俨然万事不关心。
=============================
《潘姓族谱(那朝支)》(新编)节选
——南宁愚牛先生注释
“本族原籍河南,元末琴堂公自洛迁燕籍顺天府怀柔县牛栏山孙和庄。明初迁粤东南海县。太始祖潘大郁由进士出身,于洪武七年(1374年)任梧州知府,有子五人随任移籍广西。始祖福渊是大郁之次子也,时武江贼乱,福渊御贼有功,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永实七图伏淝七冬村。大郁之长子及三、四、五子,一分居隆安籍,一居上材村,一居衣岭潘村,一居田州……”
经对照手抄本族谱,发现错漏和存疑之处:“......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永实七图伏淝七冬村。......”
中的“居检”之后漏“居任”二字;“永实”似是“永宁(甯)。
断句后应为:“......永乐十三年题准世袭武缘县高井寨土副巡居检,居任永宁七图伏淝七冬村。......”
意思是:永乐十三年,经批准世代传承替袭,成为武缘县高井寨改土归流居住地的巡检司副长官,责任是永远保障居住地七图伏淝七冬村的安宁。
注解:
(1)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2)高井寨巡检司:明朝设立的乡级治安衙门。(见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九/明朝学者李东阳纂)。高井寨当时属西乡:今那龙、金陵、坛洛和杨美一带。
(3)七图:为了稳定赋税收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编赋,统一县-舆地划分类型和名称,把靠近县城的地区称为厢,把乡都(村)定名为里。一里为110户,按现在的说法,此公是管理约110户的治保主任。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后发展演化,图别称为里。宣化县按方位或地名把县城和农村划分为四厢、九乡、四十三里。宣化县即今南宁市。
(4)西乡:今郊区那龙、金陵、坛洛和杨美一带,领一、二、三、七图。西乡七图即今郊区那龙镇北面。
以上注解仅供参考。
在此非常感谢愚牛先生的辛勤付出。
编者按:墓碑帽文化实际上也是一段厚重的家族传记,值得认真考究,但因作者对潘氏家谱和历史了解程度有限,以上说法难免存在片面性,期待斧正。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