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中秋节
仲秋之季,迎来了中秋节。
记忆中的中秋节,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仅比平时多了鸡肉炖蘑菇和月饼,至于赏月,也仅限于抬头看看,虽然小心翼翼地捧着月饼,望着月亮出神,但想看出点她和往日的不同,不得不说,那似乎有点枉费心机,只有那块红丝绿丝的月饼才是真实的。
中秋节对农人来说,是个秋收忙碌的日子。村里所有人都不会因为中秋节,就不外出秋收,但每家每户必定会杀一只当年自家粮食喂养的小公鸡。作为孩子,除了喜欢吃之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热闹,看杀鸡便是当时的热闹方式之一。
父母一般都会提前想好准备杀哪只,甚至个把月前就念叨,“等八月十五,我们杀那只最大的小红公鸡吃”。前一天晚上鸡上宿以后或者第二天早晨放鸡出窝时,就先捉住那只。一般母亲负责抓鸡,用绳捆好两只鸡脚,父亲负责后续工作,直至香喷喷的鸡肉上桌,而我们孩子,必定要等父亲杀鸡那道工序,看个热闹。
杀鸡开始了,父亲会拿来一把刀和一个盘子,盘子放在台阶上,然后左手抓住鸡脖,右手用刀轻轻一割,鸡血便顺着刀口流到下面的盘子里,等鸡血差不多放好的时候,把鸡随手一扔,鸡就扑棱扑棱在院子里打转。与其说我们喜欢看杀鸡,不如说喜欢看鸡扑棱。
鸡杀好后,父亲找来大瓷盆,把杀好的鸡放入盆中,提溜一壶事先烧开的水,倒入盆内,然后给鸡翻个,充分浸泡几分钟,再开始拔鸡毛。很快一只带毛的鸡就变成光溜溜的无毛鸡。接着剖开内脏,冲洗干净,剁成鸡块,葱花油盐佐料,很快香喷喷的鸡肉就上桌了。
小时候年年仲秋如此,早上吃鸡肉,记忆中那碗鸡,不管是鸡肉还是鸡汤,都是人间美味,长大以后就再也没吃到这么好吃的鸡肉了。吃完之后下地,掰玉米或者刨花生,中午就随便带点饭在地头吃,直至傍晚回家,吃完晚饭,剩下的时间,又是值得期待的,每人会分到一块月饼。
记得最早吃的月饼,绝大多数都是小小的圆圆的,更像面饼,只是酥一些而已,皮厚,月饼中间还有一个大红点,像美人的胭脂,轻轻咬一下,是咬不到馅的。咬到的馅大多是冰糖再加些红丝绿丝,至于红丝绿丝到底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吃出来,后来才知道那是橘子皮。那时候农村的月饼很单一,亲戚邻里之间会相互送来送去,我们分到的月饼不知是经过几家倒送之后,确定不用再倒手了的。
孩子一般会赶紧捧着那块属于自己的月饼,跑到天井里,对着月亮吃月饼,这时更吸引人的不是月亮,而是月饼,毕竟月亮高高挂在天上,况且第二天晚上,她会更圆更大更亮。
现如今,对着月亮会很多感慨,知道很多传说,关于月亮也有更美好诗意地想象,从古人的诗词里知道“千里共婵娟”“月下飞天镜”“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等等,但却很难再吃到那带有小时候独特味道的炒鸡和月饼了,包括看到那时候没什么感觉的月亮。
想来,那才是一种最真最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