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说《慈悲颂》: 壁画是固体的音乐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7月29日晚,由谭盾创作并担任指挥的《敦煌·慈悲颂》,将为2020上海夏季音乐节画上圆满句号。
这场演出由龚琳娜担任女原生歌手,哈斯巴根担任男原生歌手,沈洋唱响男中音,黄英演唱女高音,还有兰州音乐厅合唱团以及上海交响乐团共同演绎。
《敦煌·慈悲颂》于2018年在德累斯顿音乐节全球首演,这次演出是首次由国内交响乐团担纲演奏。谭盾说:“创作《慈悲颂》这几年,我住在上海,往返敦煌十多次。去年,《慈悲颂》在敦煌首演,我说是回家了;而这次携手上交在上海演出,可以说是《慈悲颂》又一次回家了。”
7月27日,谭盾在上海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从浩瀚的敦煌故事中选出6个,将壁画变成音乐
2013年,谭盾在敦煌见到了“敦煌的女儿”——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对方问他,能不能把敦煌壁画变成音乐?谭盾想了想说,好。他开始研究敦煌壁画,才发现这是多么巨大的一项工程:“敦煌壁画中描写过音乐的有4000多幅,其中3000多幅画有乐僧、500多幅有乐队,这么浩瀚的历史,我该怎么写?”谭盾第二次到敦煌,樊锦诗又问,音乐创作有下文了吗?谭盾说,想法已经有了,但工程太浩大,还有很多不解和困惑。听他这么说,樊锦诗立刻让助手把她办公室的一大箱资料送给谭盾。“其中很多书已经绝版,书上还有樊老师的笔记。当时我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我问她,真的舍得吗?她说,我这是投资,就是想让你把壁画变成音乐,你的负担很重啊。”忆起当年那次会面,谭盾仍非常激动。
在浩瀚的敦煌壁画故事中,谭盾最终选取了人们最常听见的6个故事——《菩提树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槃》。“我在湖南浏阳河边长大,爷爷奶奶就跟我讲过《九色鹿》的故事。《敦煌·慈悲颂》的六个故事,正是民间耳熟能详的,一个接一个,节奏非常紧凑,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同时又很穿越,可能一个和弦响起,就是两百年过去了。把这些故事串起来的线索,是对山水、自然、祖辈的爱。”谭盾说:“我在音乐中穿插了很多传统的音调、民歌,加入了人们能产生共鸣的旋律,有点像交响乐和合唱的写法,但结构是非常创新的。”很多人问谭盾,《慈悲颂》是交响乐吗?他说不是。是音乐剧吗?也不是。是歌剧吗?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呢?我说有点像壁画剧。”层层追问下,谭盾最后总结说:“《慈悲颂》就是慈悲、颂。”
2018年,《敦煌·慈悲颂》在德累斯顿音乐节世界首演。谭盾特意准备了两套指挥服,“怕西方听众不懂欣赏,怕被扔鸡蛋和西红柿”。但演出结束时,全场响起的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那一刻,谭盾感觉到了东方人的尊严、高贵和自豪。他说:“听完《敦煌·慈悲颂》,西方听众感受到了东方悠久的历史、深远的沉淀,在《慈悲颂》面前,东西方之间的距离是:零。”
谭盾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千年以后听到《敦煌·慈悲颂》,感觉谭盾还活着
从中央音乐学院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创作《离骚》《九歌》到《敦煌·慈悲颂》,谭盾始终在寻找东西方哲学的平衡。2019年7月1日起,他开始了美国巴德音乐学院院长的任期,也成为第一位担任美国顶级音乐学院院长的华人音乐家。“我感觉《敦煌·慈悲颂》就像一块试金石。和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合作,为什么大家都有这么深的共鸣?因为精神和音乐是相通的。”谭盾说,“不同的语言只是不同的发声信号,而真正要传递的情感、文化,信仰,一定是相通的。”
如果一定要从乐理上来分析,谭盾认为,西方音乐主要依靠和弦、和声,从点与线的物理组合震动,以决定曲子的紧张度、舒缓度;而东方音乐更像一个有机系统,和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音乐来自空中、水中。“为什么中国最早的音乐和鸟有关?空山鸟语。鸟儿是上天和大地的翻译。鸟儿怎么飞,要看风怎么吹。”谭盾说,要将大自然变成一艘声音之船,需要很多技术,而技术背后,是对有机系统的思考。他还是用敦煌作比方:“敦煌壁画,不鼓自鸣,你看画上的琵琶,那声音仿佛可以穿越云层,流淌在空气中,这是气体的音乐;无数流淌的线条,让你感觉这是液体的音乐;而壁画所在的石窟里,又是力度的表现,这是固体的音乐。”
敦煌壁画不仅给谭盾带来了精神上的感悟,也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灵感。“艺术家离不开养育我们的文化根脉,当然更离不开自己的技术,艺术家需要创造,而敦煌壁画让我有了崭新的想法。《敦煌·慈悲颂》不仅让壁画变成声音,还会让你感受到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声音。”从这个角度说,《敦煌·慈悲颂》是谭盾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洞窟看壁画时,我感觉千年前的人好像还活着,还在跟我对话。李白、杜甫的诗歌,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山河和精神世界。我把壁画变成音乐,这部作品让我的生命和祖先发生了永恒的关系,也让我的音乐和未来对话。希望一千年以后,后人听到《敦煌·慈悲颂》时感觉谭盾还活着。”
在“后疫情”时代,音乐是一剂良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谭盾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他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同时也感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当然也更希望能通过音乐留下点什么,“想活得长一点”。
今年2月,谭盾的最新作品《武汉十二锣》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世界首演,曲子是他在纽约飞往布鲁塞尔的飞机上创作的。当时正是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谭盾有很多朋友在武汉,他心中想着他们,一气呵成。今年4月,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保加利亚、法国、韩国、挪威、德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在武汉、上海、纽约三地,通过5G技术在线联袂奏响《武汉十二锣》。演出伊始,乐手在湖北省博物馆敲响了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敲响了十二下。谭盾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以十二为一循环,十二响代表着祈福美好、共振生命。
《敦煌·慈悲颂》作为2020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闭幕演出,同时通过多个平台在线直播给全球观众,在谭盾看来是有历史意义的。“敦煌的艺术和音乐,能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到崇高和伟大。在‘后疫情时代’,虽然人和人仍然有着物理上的隔离,但音乐将我们联在一起,音乐一剂是很好的心灵良药。”谭盾还特别提到了乐和药的繁体字:“乐者药也,樂字加上草字头,就变成了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