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的最高境界:共情

文 / 湘成

孩子和父母仿佛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每个孩子眼中的是与非,好与坏,与父母眼中的道德标准、思维模式存在着差异。
孩子的思想有时也是细腻敏感的,所以不能用简单、粗暴、命令式的方法去控制他的思想,这样只会伤害到他。
要想成为称职的好父母,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
多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看过一期《少年说》,有个女孩在《少年说》的讲台上说,她父亲有一个缺点,就是爱干涉她的生活。
她的人生早被父亲一步步规划好了,他从不听她的心声,她一点选择权都没有。
她吐槽道:“被人安排的感觉,是不好受的。我不喜欢被人安排的感觉,这次学校有个专门给家长参加的夏令营的班,我帮你报了个名,你也被我安排一次吧。”
家长以为把孩子的人生都规划好是为孩子着想,殊不知,孩子往往难以接受这种被规划得一眼看到尽头的人生。
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自主意识,耐心倾听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
在西瓜视频上看到一个故事。
女儿对父母说,自己特别怕鬼,不敢一个人睡。
他们笑道:“这世上哪有鬼啊。”
女儿说:“有,我经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能看到他。”
听到这里,父母决定以后提前下班接女儿放学回家,跟在她身后,想知道她看到的鬼究竟是什么。
第三天下午放学,父母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中年男人,跟踪在女儿身后,父亲和周围的人制服了这个男人,并且报了警,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正面管教》一书强调:“学会倾听是父母给孩子很好的教育。”对于孩子,我们不要随意地否定,而是耐心倾听,并且引导他表达出来。
《别让不成熟害了你》一书中提到,倾听孩子时,你可以猜测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才能更容易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巧妙地与孩子沟通
曾在豆瓣上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这次只考了20分,老师觉得奇怪,就进行了一次家访。
进门后,看到母亲在训斥他:“你这次怎么考的,现在连考试都敢应付,将来还能指望你做什么。”
学生生气地瞪着妈妈,妈妈还想再说什么,老师示意她不要再出声了。
老师也大概知道他为什么会考这么低了。
老师带他走到他的卧室,跟他说:“你是为了气你妈妈,所以才考低分数,对吧?”
然后老师拿出一张空白卷子说:“拿出你平时的实力,让老师看看我的学生有多棒。”
老师的目光里满是鼓励和信任,学生点点头开始答题。
老师回到客厅,怒气冲冲地对妈妈说:“你这么大个人,连自己孩子都管不好,你还能干成什么事?”
当时,妈妈就蒙了,老师看到她的反应后,语气缓和下来说:“你也不愿意听那样的话,那你的孩子又怎么会愿意听呢?所以不要经常对孩子说那样的话,这对孩子的伤害会很大。”
打击、贬低式的教育,只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高情商的沟通方式,要比野蛮式的沟通方式有效果。
听同事说过她女儿的事情。
女儿的书本从书桌上掉下来,夹在书里的情书掉了出来,刚好映入妈妈的眼帘。
但妈妈知道,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得从根治起。
妈妈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妈妈不是有意要看你的情书。不过既然都有男生追了,从明天起要打扮得好看点才行。走,妈妈带你去商场买几件漂亮衣服。”
她们来到第一家服装店,女儿挑到了好看的衣服,妈妈说:“你如果喜欢就买。”
但女儿却说:“才逛了一家店,我还想再逛逛其他店,看有没有更好看的。”
逛到第四家店时,女儿又挑到了更喜欢的衣服,满心欢喜地买下了那件衣服。
之后妈妈对女儿说:“其实挑衣服和找对象一样,你现在读初中,就好比是男孩逛的第一家店,男孩喜欢你是真的,可你愿意就此停留在第一家店吗?要慎重考虑。”
女儿听后明白过来,从此对待感情也更加慎重。
早恋行为,家长应该巧妙地去和孩子沟通,才能有好的结果。
伴随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成熟,孩子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如果家长一味地反对与打压,只会让孩子变得叛逆而疏远。
《通过幸福的教育》一书中提到一句话:“那些所谓的别人家的优秀孩子,父母也对孩子有过批评和否定,但一定是肯定多过否定。”
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长要有耐心,要做到理解和尊重孩子,用好的情绪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真诚地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贴近孩子的心,建立沟通的桥梁。
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主写道,她有一个6岁的儿子,在陪伴的过程中,她玩手机,他堆积木,一直都玩得很好。但在最近,她发现儿子很调皮,爱耍赖,爱发脾气,不讲理,不知该怎么办。
有位网友妈妈的回答很醒目:“孩子的坏脾气,爱耍赖,不讲理,都只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想让妈妈把精力都放到他身上而已。”
对于孩子而言,他有许多问题想要问大人,更需要大人的关注。
曾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
父亲每天和儿子互动的方式是传递小纸条。
因为父亲是高中老师,特别忙,能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于是,儿子在每晚睡觉前,把想问父亲的问题和想说的话都写在便利贴上,贴在门口,等父亲回来看。
父亲下班回来看到后,会在便利贴上写下回复。
小小的便利贴,传递着父子内心的言语、情感,也记录着孩子成长的过程。
高质量陪伴的方式有很多,忙碌并不能成为父母缺席陪伴孩子成长过程的理由。
有效的陪伴,就算每天只抽一个小时给孩子,只要做到全心全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与关注就行。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给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
乔拉米卡利说:“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的爱。”
父母爱孩子,需要懂得关心、理解、接收孩子心灵上的各种感受。
愿天下父母都拥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共情力,成为孩子最交心的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