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载体

大家好,欢迎来到清风述历史。品读中国历史,领悟非凡人生。书接上文,时间到了南朝时期,陆修静开始改革道教,陆修静搜罗所有门派的经书典籍,辨别真伪,去粗取精,将所得之道教经诀,编程《三洞》,包括《洞真经》《洞玄经》《洞神经》。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经目录,创立了编撰道教经典的原则,一直沿用于后世。

陆修静画像此外,还吸收佛教的修持仪式和儒家礼法,制作斋戒仪式的规范。又改革道教组织制度。例如,建立有名的户籍,统计教徒人数并妥善的管理他们,健全禁酒升迁制度,不同水平的服装制度等。陶弘景对道教的改革和充实。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主要是谱写了《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袛、人鬼和诸多仙人,以人类的等级制度,结构出道教的仙谱系,发展了以丹药为中心的道教修炼理论,长期在茅山传授上清派经书,使得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

陶弘景画像通过以上几个人的改革和充实,道教逐渐充实,礼仪规范更加完善,脱离的初期比较原始的状态,也从民间宗教转变为上层服务的宗教。隋唐时期受到统治者重视的道教,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时,就曾经利用道士创造舆论,但总的来说,隋朝执行的是佛道并用政策,但唐朝非常不同。由于统治者的心理需要提高合理的血统地位,他们和道教徒一起制作李唐统治者是老子子孙的故事,各种神话抬高了老子的地位,尊敬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规定《老子》为科举考试内容,同时大大提高了道教和道教徒的地位。

老子编写《道藏》这本典藏,设立专业机构管理道教并给予各种优待,唐朝尊重道教,并全力推崇,在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在唐玄宗时期,道教可算作唐朝的国教,道教也将祈愿王室康泰和国家富强作为道观活动的重点,并形成了制度。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割据形式加重,各地独立性增强、道教为避免中原动乱而四散奔走,进入边陲地方政权,开始跟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相结合。

宋代开始出现新的道教。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后期武人专权的弊端,从此开始重视文化,在道教方面,也在中央设置了专门管理道教的机构和官员,重新编辑分散在各地的道教教团。把昊天玉帝上皇当做为国家最高的守护神,在全国各地建立道观,纳入国家祭祀制度,根据政府官僚的等级,给予道士官职,道教天师经常得到皇帝召见并给予极高的礼遇。宋朝历代皇帝都非常关心道教的发展,尤其是宋真宗和宋徽宗。宋朝出现了很多新门派,比如太一道,神霄派等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真道,全真道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算是道教,创始人王重阳开始主张儒释道三教一体化,后来为了适应金朝、元朝统治者的需求,在教义和宗教仪式上和道教靠拢。在接受元朝重视时,全真教扩大到了整个北方地区,后来在佛理辩论中失败,扩大的势头受到抑制,但全真教是一直存在的,后来传到江南地区,直到民国时期都还一直存在。

道观道教在明清时期开始衰败,明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受到限制。首先是因为天师这一称号侵犯了天子的权威,以至被强迫废止,改为真人。在当时明代为了解决自身财政问题,销售道士资格,使得道士群体整体素质水平下降,政府和道教的联系也不像唐宋时期那么紧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整体上而言道教的发展并不好。清朝统治者满族人本身对汉文化有非常强的警惕心理,对道教更是冷淡异常,自清代始各种道教团体开始逐渐衰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