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挡墙病害处治方案探讨(二)
挡墙病害依据具体的工点特征,主要有抗滑、抗倾覆、抗剪和地基承载力几个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在现场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进行合理的定性分析后,方可有效确定对应的挡墙病害处治方案,不同的病害需针对性的确定不同的处治方案。一、某路肩挡墙最大高度约8m,位于冲沟部位,采用C20砼浇注而成。由于后部山体汇水面积大,冲沟部位常年有水汇流~渗流,甚至雨季时现有路基边沟无法对后部山体的大量凶猛山体汇水进行疏排而上路。沟内堆积体常年处于软塑~流塑状。路肩挡墙修建完工后,由于地下水的潜蚀、淘蚀和软化等作用,以及原挡墙地基承载力欠佳等缘故,导致挡墙基出现多次脱空,虽多次采用关模砼进行回填,但仍出现墙基脱空病害和墙前斜坡溜滑病害。
图1-1 C20砼挡墙基底下沉脱空
图1-2 挡墙外侧坡体呈可塑、软塑状
图1-3 路基内里冲沟常年有水
由于挡墙病害主要是由地下水渗流和墙前斜坡滑移变形所致。故:1、在路基内侧设置深约6m左右深度的截水盲沟,从而有效截排后部山体地下水渗流入路基而在长期作用下引发路基滑坡等病害。2、对现冲沟进行渠化和排水线路进行缓角度调整,并通过地表水汇流计算设置路基排水边沟,有效将地表汇水进行及时引排,防止地表水在雨季时上路。3、在挡墙前部设置长20m,长度超过路基内侧填方区范围的仰斜排水孔对地下水进行疏排。4、由于C20砼挡墙结构完整,故在墙基下部基底设置“预制静压桩”进行支顶,从而有效解决挡墙基底承载力不足的问题,继而方采用砼对脱空段进行浇注。4、为确保挡墙前部斜坡的稳定,宜在现挡墙前部约4m的地方设置高约3m的副墙进行支挡,防止斜坡富水蠕变影响路基部位的高大路肩墙的地基稳定性。二、某填方路堤采用8m高路肩式挡墙支挡,路基外侧紧邻乡村道路。路基填方基本到位后,填方体出现贯通性环状裂缝,后缘位于填方体内侧的自然山坡下部,挡墙出现外移、鼓胀、下沉等裂缝,挡墙前部的乡村道路挤压裂缝贯通,而乡村道路前部约60m外的民居出现开裂现象。路在内侧的宽约10m的场坪填土松散,并呈富水状,地下水发育。
图2-1 挡墙下沉、外移严重
图2-2 挡墙外侧道路环向裂缝发育
图2-3 路基内侧滑坡症状明显
图2-4 挡墙前部斜坡、民居开裂严重
图2-5 路基内侧斜坡前部松散弃方体富水
从现场看,该段填方路堤位于富水的自然斜坡段,由于填方加载和地下水排泄不畅的原因,导致坡体发生了宽约90m,主轴长约100m的工程滑坡,滑坡方量约5万方左右。因此,1、建议对路基内侧的松散填方进行挖除并重新依据一定的压实度填筑,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在工程应急阶段减小滑坡下滑力,也可在将来把该场地作为临时停车区,这是非常有利于低等级公路的服务的。并在靠近路基边沟部位设置深约7m的截水盲沟,有效截排后部山体汇水,防止进入填方体影响路基稳定性。2、考虑到滑坡的潜在下滑力较大,需采用较大锚固对路基进行加固。且只要人工加载的路基下滑力被工程有效平衡,就可控制滑坡的下滑力,从而确保前部自然斜坡的稳定和民居的安全。但依据挡墙施工时基坑的开挖情况来看,坡体所在的锚固力较好的强风化基岩埋深较大,加之坡体地下水丰富。尤其是全线没有设置锚索工程,如若设置锚索加固应属于新增工艺,造成管理、施作等的不便,故不宜采用锚索工程进行加固。而宜在现挡墙前部设置区内公路工程建设中使用的圆形抗滑桩对路基加载形成的下滑力进行支挡,并在抗滑桩与挡墙之间采用钢筋砼浇注形成支挡,桩间外露挡墙采用注浆式短锚杆面板进行加固。3、由于挡墙基底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承载力不足,故在抗滑桩工程施工结束后,需对挡墙基底进行注浆进行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