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文化地标30 文昌阁:还原历史的珍贵记忆
徐聪琳 郑渭斌
★推荐理由:
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最初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是古代激励读书人的文化场所。上世纪50年代,文昌阁被拆除,直至2013年,衢州文昌阁复建工程正式开工。复建的文昌阁,沿袭了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其主要功能是对衢州历代科举名人和近代文化乡贤的陈列展示。
复建后的文昌阁重现峥嵘模样。
文昌古阁染沧桑
“真没想到,我还能有机会走进文昌阁。”5月13日,站在复建几近完工的文昌阁内,今年75岁的蓝根良怀着虔诚敬畏的心境,一直注视着那座坐北朝南的天神文昌帝君像。历史横亘在遥远的身后,自幼生长在衢州的蓝根良依然记得书中提起的文昌阁是何等兴盛。“这是衢州文脉兴昌的标志啊,多少状元进士从衢州出去,成了历代宰辅重臣、达官显宦。”
衢州素有人文渊薮之美誉,就如今的浙江而言,最早的二位状元唐代徐徵、北宋程宿均出自衢州;单就北宋而言,浙江省十一州中论进士之乡,就数衢州位列前茅。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衢州出文科进士达1013人。
科考兴盛,也使得崇文之所熙隆。衢州注有“文昌”印记的标志性建筑,遗存众多,耸立于古城西北隅、衢江边的文昌阁就是其一。然而,自清末科举退出历史舞台后,文昌阁也随之没落。
吹雪漫过流霜,有过繁荣景象的文昌阁日渐衰败时,曾被用作私塾。解放后曾一度作为民政部门的“乞丐游民改造所”。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被冷落几十年,以致失修欲坠的文昌阁终被拆除,而后渐渐淡出世人记忆,几乎无闻于世。
就是这原本可能湮灭在衢州人记忆中的府城遗韵,却因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成立文昌阁复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实施文昌阁复建工程而重现生机。复建文昌阁,对衢州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品牌的树立、城市功能的完善及城市旅游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意义,亦是民心所愿、民心所向之举。
修旧如旧佑文运
“复建文昌阁,几乎没有影像资料可以参考。”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实施好文昌阁复建工程,他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邀请文化名人献言献策,走访街坊老人,抢救记录关于文昌阁的些许记忆碎片,召开多轮文昌阁复建设计方案论证会,邀请社会各届文化名人、专家参与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最终,秉承“尊重历史,结合时代,还原记忆,展望未来”的总体原则,沿袭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并在局部采纳了衢州本地古建筑的建造元素,一座崭新的文昌阁终于再立于衢江之畔。
文昌阁地块以复建的文昌阁为中心,分别设置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东西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为石牌坊、文昌阁、观我园;南北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石照壁、文昌阁、魁星亭。此外,还将在该区域西北角的斗潭湖畔恢复历史上的衢州铁塔。
复建的文昌阁主体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高度30米。阁上飞檐翘角,灵巧欲飞,石雕漏窗,精湛秀美。古朴高雅的阁宇与衢州新城相互映衬。
自文昌阁南门入内,便可见文昌帝君像。文昌帝君头戴文昌冠,身穿蟒袍,手持如意,体态雄伟,两侧各肃立一童子像。身后壁画绘的是吉日祥云,栩栩如生,仿若穿墙而出。
雕花饰件、曲梁、雀替等木构件,绘以蓝、金色调,装点着文昌阁一层层顶。不少文人典故、名仕事迹也被绘作壁画,悬于层顶与四壁交界处,精妙绝伦。拾级而上,二层的“皇榜墙”已完成最后的粉刷,只待衢州历代科举名人和近代文化乡贤“归位”。
行至文昌阁顶层,凭窗而望,衢江水面浩浩汤汤,对岸是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相望间,恍若衢州古城与现代新城间的无声对话。 “明年,我的小孙子就要参加高考了,到时候一定要带他来文昌阁祈福。”游览过文昌阁后,家住天皇巷的揭婆婆点头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