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绝招!一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
就四逆散古方的应用阐发,造诣精深,对医治脾胃病、肾系病、中风、情志病、消渴及小儿泄泻、疳积、夜啼等皆有良效。笔者特在本文中汇其部分临床经验和效方,整理明晰,以资后学。
长于内科,旁通儿、妇诸科,对脾胃病研究尤深,曾提出脾胃气机失调是该系统疾病的共同病机,辨治时十分注重脾胃的寒热、燥湿、虚实和升降,认为治疗脾胃必先调养肝气,疏肝理气即是调理脾胃气机。
如胃脘痛,“虽有气痛、血痛、冷痛、痰痛、食痛、虚痛、燥痛之分,但疏理气机则为通用之法。兼滞者行而调之,兼逆者降而调之,兼积者消而调之,兼痰者化而调之,兼热者清而调之,兼燥者润而调之,兼虚者补而调之。”还认为“胃病用药,其性味宜甘平,慎用苦寒开破之剂,若有热象仅加一、二味苦寒之品即可。
同时,用量宜轻,慎用单味重剂,以免加重脾胃功能的失衡。”并“注重药食结合,饮食起居有节,情怀舒畅,湿阻食积者,忌肥甘厚味及滋补之物;阴虚津少者,禁辛辣温燥之剂;胃痛持续不解解或疑有出血倾向者,宜进半流质或流质食物’食积不化者,暂缓进食或节食。服药时,脾胃虚寒者,药宜温服;胃中实热者,药宜凉服。”皆有讲究。
胆石症为内科常见多发病,盛老将现代医学的辨病和传统医学的辨证相结合,宗张景岳“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二脉皆循胁肋故也”之说,治疗以疏肝利胆为主,参以碎石、排石药物,以金钱草、郁金、鸡金为溶石主药,因鸡金因煎煮不能析出有效成份,故提出必须研吞,确是经验之谈
在临诊中,根据本病前期体健,后期体虚;或偏气滞,或偏湿热,具体施治,颇忌不明病情,滥用攻下克伐之品,胃败正伤,从而顾护脾胃之气。鉴于结石性质多呈胆固醇性,故一俟明确脂代谢紊乱,便在方中加入化脂消石药,以减少此类病人的复发率。
中风属内科四大急症之一,入脏入腑者往往病情凶险,盛老临诊熔仲景、河间、丹溪、东垣、景岳、天士诸家学术于一炉,使其治法归纳为开闭、固脱、填精回阳、蠲饮通络、化痰祛风、温阳祛风等中风九法。对应用地黄饮子治疗中风“疒音厥风靡”和资寿解语汤辛温祛风治疗“真中风”独具匠心,屡获良效。
在急性热病的治疗上,盛老主张宗《伤寒论》而不局限于伤寒方,师温病学说而不机械于四时温病,指出:“热病传变最速,应先发制敌,见微防渐,护于未然,不使病邪有内传之虞。”使用药物以轻灵取胜,重视保津养阴高热急症治疗要则,所研创的“清暑合剂”经临床验证数以百计,其效甚好。
既是对体健病轻者,施治也忌大利、大下,以免反伤正气,影响疗效。对体弱及血络损伤者,则辅之以补。然补虚的目的在于改善体征,使脏腑功能得到调整,促排结石;凡结石日久不下,诸药弗应,则配以桂枝温肾,鼓舞阳气,推动砂石下行外排。力荐琥珀、鸡金二药,曰:鸡金乃张锡钝所独钟,功在碎石;琥珀具散结化石止血之功,最宜石结血淋诸症。
古方今用临诊善用仲景方出入化裁,如四逆散方,本治少阴病四逆,经其临床研究发挥,已广泛施治于梅核气、乳癖、奔豚、泄泻、胃脘痛、胁痛、郁症、月经不调等症,且效若鼓桴。就四逆散方主治功用,推崇丹波元坚“此方曾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阴药也”之旨,赞同陆渊雷“本方实治肝郁之病”的结论。认为四逆散不仅适于伤寒少阴病症,更宜于肝失条达,木郁气滞,累及他脏所致肝脾失调、肝胃不和、肝经郁热等一系列由情志病变所诱发的肝、胆、胃肠等病患。确立本方方义为:疏肝理脾,和解表里,缓急止痛,宣枢气机,透解郁热,调和气血。
若阴液不足或服用柴胡偶感口干者,配合敛散护阴生津的白芍,或者相应减少柴胡用量,如用醋制柴胡或鳖血制柴胡,则罕见此弊。芍药施治,除有不致柴胡伤阴劫液之功效外,还有他途,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和人体差异,分别运用生品、炒品、赤芍、白芍。生白芍长于清肝经虚热,炒白芍侧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而赤芍有清肝凉血功效,常用治肝经郁热;炒赤白芍合用则补肝散瘀清润并举。枳实苦酸性寒,非攻之需,盛老不轻易妄用,恐伤人正气,故常以枳壳易之,枳壳且有升提清阳作用,其生品尤适用于气虚下陷之胃中坠滞。甘草生品清热,炙用缓急建中,清炙甘草既除蜜炙之滋腻碍胃,又有补中之力,故亦屡用之。
此外,就某些古方临诊配伍治疗专病颇具见地,如痛泻要方合槐米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过敏性结肠炎;四逆散配无花果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半夏秫米汤和蝉衣治疗小儿夜啼;养阴滋肾方中加温运之药,振奋阳气,推动阴液输布主治糖尿病,均奏奇效。
验方集锦
组成:柴胡、枳壳、苏梗、郁金各9g,白芍、川楝子各12g,蒲公英、无花果各15g,甘草、鸡金、青皮、陈皮各6g。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定痛。
主治:中脘胀痛,食后更甚,嗳气时作,苔薄黄,脉弦。(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义:盛老认为“治胃必先调肝”,故以四逆散为主,疏肝理郁,和胃调气,缓急止痛;合郁金、香附、苏梗、陈皮疏木和中;加川楝子、青皮行气解郁,安胃定痛;无花果、蒲公英清热护胃,鸡金助运醒中,以助后天。主治木郁气滞,累及脾胃所致肝胃不和,肝脾失调,胃气上逆等。
2、滋阴清热口糜方
组成:生熟地、黄芩、枳壳、炙枇杷叶、天冬、麦冬、玉竹各10g,石斛12g,茵陈15g。
功效:泄热利湿,护阴和胃。 主治:口舌生糜,反复不愈,口渴尿赤,便下干结(复方性口腔溃疡)。
方义:本病因胃肠湿热交蒸,淫火上迫,至口舌糜烂,反复迁延不愈。方用玉竹、生熟地、天麦冬、甘草、石斛益胃阴兼清虚热以治本;加茵陈清热利湿,佐黄芩苦守泄热燥湿;炙枇杷叶、枳壳降气和胃、清上蒸之湿热以治标,遂使本虚标实诸症自除。
3、慢性泄泻汤
组成:陈皮、防风、木香各6g,白术、赤芍各9g,白芍、当归各12g,槐米、白槿花各15g。
功效:抑肝扶脾,清化湿热。
主治:肠鸣腹痛,便下时干时溏,或挟有粘液、浓血(慢性结肠炎)。
方义:方从吴鹤皋“泻其之脾,痛其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之意,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陈皮、木香理气醒脾,防风疏风宽肠,槐米、黄连、白槿花清肠泻热,凉血护络,共奏柔肝健脾,清肠凉血之功。
4、伤暑高热方
组成:藿香、佩兰、川朴各9g,香薷6g,枇杷叶、板蓝根各12g,鸭跖草15g,川连4g。
功效:解表清暑,化湿醒中
主治:发热无汗,头痛恶寒,口渴面赤,胸闷脘痞,身倦肢乏(夏季上感高热)。
方义:夏季解暑而兼外寒,形似伤寒,实为内暑外寒挟湿,故宜外解表寒,内清暑热,兼以化湿为治。主用香薷辛温发散,发越阳气,解外感之邪,川朴宽中散满,行脾胃之湿,二药配伍,亦符“湿为阴邪,非温不解”之训,加藿香、佩兰则辛散外寒,芳香化湿作用益强,佐枇杷叶和中理气降浊,用鸭跖草、板蓝根、川连意在苦寒清泄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