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熔梅、程、张等流派于一炉,形成自己演唱风格的李维康(下)
(三)
……
在李维康端庄、娴静的神态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她深沉的夫妻情,纯真的母女情,挚切的师友情,人情、乡情,一切都是那么明明白白、真真实实,那么质朴无华,表里一致。
至今她忘不了人生路上所有关怀过她的师长和友人。
她记得已故的华慧麟先生。严师出高徒。华老师教她用脑筋思考,教她不要盲目追求舞台效果,不要呆板地刻模子,模仿不是创造。
她记得已故的史若虚先生,那位把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造就出一批批艺术人才的老校 长。
好久以前,她对我说起过一件趣事:
“一次,我到史校长家里去汇报学习情况,他问我: '你瞧这屋里有什么变化? ’我看了看: '没有啊! ’校长又说: '你走出去再进来。’我真走出去又走进来,还是没有发现有什么变化。后来校长告诉我,房门的开关换了式样,校长以这件小事教诲我: '作为一个演员,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凡是过眼的东西,都应该记在心中,为自己的表演和塑造人物积累素材。
还有一次,是60年代初,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戏校的学生也营养不良,开始出现水肿。老校长千方百计找来黄豆给学生吃。这一天,老校长亲自把小维康叫到他的办公室。以往去办公室,都是说戏,少不了敲打几句。可这一次,当忐忑不安的小维康坐下后,老校长却一句话也未说,只将一只盘子端到桌上,指着里面仅有的两片火腿肉让她吃。吃完后也只说了两个字: “走吧! ”当时,小维康什么也没说,可这件事,她却记住了一辈子。
李维康也忘不了张君秋先生、李玉茹先生、高玉倩先生对她的指点,忘不了合作者们和她的切 磋。人生路上,她不是踽踽独行的伶仃女,她是百花园中一朵花,在她身边有青枝、有绿叶、有园 丁。星星再闪光,还要有广袤的天宇,大海再壮阔,也是众水归流。李维康的每一步成长,都汇聚着老师、朋友的心血,对此她总是怀抱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京剧名家李维康《谈戏说艺》
李维康非常爱她的母亲。她感到母亲付出太多,不但一手把她拉扯成人,还为她将女儿从襁褓中带到背起书包上学堂。
那一年,大约是多雨的春季吧,湘籍女作家琼瑶回返故乡,寻觅她儿时的足迹,拾出她少女的幻梦。一群多情的湘女聚会在芙蓉宾馆,联谊演出,畅叙乡情。李维康也置身其中,她看到李谷一等含泪放歌后,也止不住纵声大唱。
在蒙蒙细雨中,李维康和朋友们一起观看绚丽的火树银花。她觉得人生也如这良宵一样斑斓,虽多风雨,毕竟苦中有甜,忙中有乐。当她迈着轻盈的步履回到母亲身边时,老人为女儿兴奋得流下了眼泪。她一生的付出,在维康身上已经得到太多的满足。当女儿又要像幼时和她同榻而眠的那个夜晚,她把床上的被褥、枕套统统更换一新。在她眼里,孩子已经早已不是幼稚的红领巾少先队员,而是全长沙、全中国以至于ou美、×ao都知道的名人,当然得让她睡得舒舒服服,感觉干干净净。其实女儿再有名也是女儿,最简陋的空间胜过豪华的宫殿,能够睡在母亲身边,那便是最大的温暖。那一夜,李维康做了一连串甜甜的梦。
不料,那一夜竟是她和母亲幸福相聚的最后一夜。五年前的初冬时节,李维康赴港演出归来。我在剧院门口碰到她,刚想向她道贺,却见她丰满的面庞消瘦了许多,她用一种沉痛的语音说道: “我母亲去世了……”
李维康告诉我,她是赴港前接到弟弟电话,说是母亲病重,希望她回去一趟。弟弟隐瞒了一些真情,怕姐姐着急。但是第六感觉告诉她,凶多吉少,必须赶快回去。
“我立即买了机票,上了飞机,那天风很大,云层很厚,我心急如火,那两个半小时可真难熬 啊! ”
李维康的话牵动了我的心弦,人子之情,我实在太能理解,感同身受。
李维康的母亲在病床上挣扎,她知道劫数难逃,死亡已经临近。但她向苍天祈祷,恳求让她等待着女儿归来。
生离死别的时刻来到了。女儿带着北国风尘,一头扎进母亲怀抱,眼泪滴湿了老人的衣衫。
李维康留在长沙为母亲守灵、送终,最后一次尽了女儿的孝道。
这一回湖南之行是悲凉的,李维康在凄风苦雨中告别了她的第二故乡。
几年过去,李维康再没有踏上南归的旅途,但她深深地怀念着那里的亲人。那里的杜鹃花又该满山开遍,那里的杨柳丝又该吐絮,那里的青山绿水又该充满生机迎接着春天……
北国女儿南国情,永远剪不断。
李维康_耿其昌演唱的《四郎探母-坐宫》片段
(作者单位: 中国京剧院,转载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