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黄附子汤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大黄附子汤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9g);附子炮, 三枚(15g);细辛二两(6g)。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温肾通便,通阳散寒。
寒结证:大便硬而难下 ,甚则十余日不大便,小便数而清,发热而无潮热,口中淡,腹冷痛或满,恶寒,或腰酸腿软,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寒结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寒气内结阻滞不通;腑气壅滞不行。所以,治疗寒结不通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远用温热药 寒气内生或外客,并与肠中精粕相互搏结而阻滞气机,浊气内结而梗阻腑气不通,证见大便不通,脘腹冷痛,四肢不温,舌苔白,脉紧,其治当温阳散寒,以使寒气得温而散,在用温药时最好选用辛温药,其辛有利于气机畅通,温有利于来寒气得散,以使寒气浊气不得内结而消散。如方中附子。
2合理配伍寒下药 因病变证机是寒袭,其治当以温药行之,温则以收寒通用:乃正治之法。由于寒气内结,所致腑气不通,使气内结,其治若单用温热药,温热药虽可散寒温通,但因温热药易于化燥伤津,燥化伤津又不利于肠中精粕得下,因此当合理配伍寒下药,其与温热药相伍,取其用以通下,取其性以监制温热药之燥化:从而达到荡涤肠中燥结而不燥化。同时,在配伍寒性药时,一定做到温热药用量大于寒下药,使寒下药受温热药所制而不寒凝,且因其性寒而能直达病所;温热药受寒下药所制而不燥化,以达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效。如方中大黄。
3.妥善配伍散寒止痛药 因寒主凝结,所以其证机以腑气阻滞不通为主要病理特征,其病证表现特点是脘腹疼痛,故其治当配伍散寒止痛药。如方中细辛。
4.适当配伍理气药 大便不通,无论是寒还是热,还是其他方面,其证机均有气机不通。因此,其治可适当配伍理气药,以增强治疗效果。如在大黄附子汤中可酌情加枳壳或厚朴。
5.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补气健脾;若血虚者,加当归、麻仁,以补血润肠通便;若阳虚者,加肉苁蓉、牛膝,以温阳补阳润肠;若恶寒明显者,加干姜、肉桂,以温阳散寒;腹胀者,加厚朴、槟榔,以下气行气导滞,等等。
1.药用个性 附子温壮阳气,驱散阴寒。大黄以寒直达病所,受附子所制通下而不助寒,且监制附子温热燥化。细辛既助附子温阳,又制大黄之寒,更能止痛。
2.药用共性 根据大黄附子汤方中药用主治的个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据方中用药相互作用的协调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从而决定认识、研究与应用大黄附子汤治法不仅可主治寒结证,还可主治寒结痛经证等,并对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大黄附子汤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寒结痛经证:经行腹痛,腹部受凉尤甚,大便干结或不畅,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
本方可以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慢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胆绞痛、尿毒症、慢性阑尾炎、肾衰竭等病症而见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第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