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前辈们告诫弟子们的不轻易外传的几段话,绝对的真东西
本文所有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辈们传下来的训诫门内弟子的真言,如今年代不同,无法亲自聆听前辈们的教诲,接受前辈们的指点,但通过前辈们弟子的不断传承,一些告诫门内弟子的真知灼见方为我们所知,也算是间接的接受老前辈们的指教。可惜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也不足为外人所道的术语和基础,是如今没有传承的大家所不能理解的,或者理解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每部分传诫后面做了注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世荣训嘱: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沌沌,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着法者,是一气开合也,以至于应用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比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招法也,一着法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内中之道里,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之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曲曲弯弯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前往直去猛快者,是吾之刚劲也。虽然一物之性能,能曲能直,纵横变化,灵活巧妙,人有所不及也。
(耕耘者注:要按照无数前辈们用一生经验总结提炼完善、经过身体力行做了无数实验的现有训练体系,学着练练,当然心态不要太执着,总想着练点什么特殊技能出来,有这个执着心,就掩盖了真正的拳中正道,慢慢的走偏成了杂耍。体会拳中种种妙处,首先要自己的心思放空,不着痕迹,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中感受练拳给自己身体的变化,是玩儿,也不是玩儿。执着会掩盖本来,玩儿会忽略本来,宋世荣前辈说的是不是这两个极端,而是要求心思上的“无极”,静下来,放空自己,这样拳里的奥妙将会不断涌现出来,而被你非常敏锐的发现,拳的进步,就是这么来的。如果真的把前辈说的玩儿,当做吊儿郎当的真玩儿,就理解偏了,拳艺,万劫不复!形意五行拳只有五个拳法,但是这五个拳法的后面要有整个形意训练体系和文化思维体系的支持,开始练一拳是一拳,中间练一拳变万拳,最后练万拳变一拳!境界、阶段都不同,功夫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宋虎臣训嘱:吾形意拳属于短拳之类,然练时必须打出长劲(并非长拳之功),而是在沉肩、坠肘、松肩、活腰、蹬足之规格下,全身合一,发出之劲,使两臂自然长出数寸。
(耕耘者注:长劲,其实不是肢体真正的长长了,肢体的长度不能随意变长。这句号的前提条件,是改变身体的筋骨结构,这正是我们要求的整劲结构。长劲,是发劲距离长,外形比较刚猛,但实际上这是入门后练出来的第一种劲,比较初级,比较落后,比较粗放,形意的内劲越到后来越细腻,钻透力越强,杀伤力越大,然变化也更快更灵敏。现在我们前两期五行拳面授的学员,已经好几个练成劈拳长劲的了。)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发劲方法,即“内外相合,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六和浑圆整劲”。这是宋氏形意拳独特的发劲特色。
神率气,气率形,形神统一,内外一体,一枝动,百枝随。在全部动作中,强调做到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此为外三合。只有做好六合,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整劲。
(耕耘者注:其实说起来千变万化,文字描述更有无数种,但里面的东西一样的,哪一支的形意都是要整劲,都是六合,都是三节相摧,什么内外相合、上下互撑,有些传人喜欢标新立异以抬高自己,其实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岂止形意是这样,太极拳八卦掌也一样,内外相合八面支撑和“上下互撑、左右争衡”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吗?一样的,道生一,一也能归道。)
宋铁麟训嘱:“崩拳的步法,全在一蹚一蹬,前脚进时,似铁牛耕地。不偏不倚,要中直,抢占对方中门;后脚蹬时,要快迅、猛烈,如箭出弦;意一动,身一抖,便进身,不能有丝毫迟疑之感。”正如拳经所说的“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宁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和“崩拳如射箭,打倒还嫌慢”。重在一个“狠”字。
手法:
崩拳所走的路线,许多人认为是一条直线,是一个直拳动作,其实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从崩拳的技术动作来分析,它并非走直线,而是在它的运动过程中,包含着一定的弧线。当顺步崩拳转变为拗步崩拳,或拗步崩拳转变为顺步崩拳时,后拳沿着前手小臂,向前打出,里面暗含着向下压的劲,拳面又有前顶之劲,在发劲的一刹间,小臂又有向前裹钻、向上猛挑的劲力,而要发挥这些劲力,并不是一条直线所能够做到的。再说在它的运动过程中,已含有一定的弧线动作。崩拳所走的路线,从许多形意拳名家高手的实战中可以领悟。单凭一个直力是无法将人打得升高,而只能将人打出。因为每个人在遭到外界打击时,都会作出防御性的反应。当用崩拳打击对方时,对方必然会产主一个向上的抗劲,而崩拳者可借其抗劲,再往前上裹钻、猛挑,借力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拔根而起,紧接着催发劲力,对方必然会被打至升高,而后跌出。崩拳动作在实战中,是讲究打破,而不是破打。它是利用出拳的前臂挫压对方而进击,是打中带破,并不是破了对方的防线之后,再打对方。所以,对崩拳所走的路线,我们从锻炼和实战中总结出有二种。一种是对方一接触我拳就倒下去,是走直线;另一种是对方接触我拳之后,再倒下的,是走弧线。
角度:
任何拳术能不能把应有的劲力发挥出来,而发挥出来的劲力是否能使对方受到伤害,正确的运用角度是其关键。崩拳在角度上的要求有二:一是身法。崩拳的身法,谓阴阳身,即通常所说的“半侧身”,它要求身体之正面与前进方向的直线成45度角,目不斜视。其特点是转换自如,在实战中减少受力面积。在打崩拳时,无论是顺步崩拳或拗步崩拳,其心胸部位必须随拳的出入而转换成45度角,使手、足、鼻三尖相照,只有符合了这个规矩,全身的力量才能内外合一,通过前脚的淌、后脚的蹬迅速而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还有崩拳的握法及角度,还过去都是不外传的秘密。)
劲力:
崩拳的劲力在身体内部是阴阳一气循环往来之运动,它除崩劲之外,还要压劲、裹劲、扑劲、抖劲、踏劲等,常要求一劲之中又须含有顶、拧、磨、翻、蹬、猛、顺、透八种混合劲,而这些混合劲须一种种、一层层单独练起来,有些劲力则非经名家高手的口授身教而不能得,故形意拳前辈常有“练拳容易,找劲难”之说。崩拳的劲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崩劲。它是采用先蓄而后发,先松而后紧,当接近对方寸余距离时,猝然发出的一种最猛、最凶、最狠的劲力。
劈拳:劈出刚挑的推力
崩拳:贯出通透的穿力
钻拳:突出前涌的掀力
炮拳:爆出刚强的炸力
横拳:格出圆抖的弹力拧腰要活,出拳要有横格之力
形意拳术,有道艺和武艺之分,有三体式、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式,重心在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脚踢手击。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之姿式,前虚后实,重心在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与丹道相合。
(耕耘者注:这段话术语很多,解释起来比较废笔墨,没有几千字不行。但是古拳谱早有说明,一句话“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郭云深言: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右旋转,形势有间断,故谓之小学。
形意拳术,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由间断,故谓之大学。
(耕耘者注:一层功夫一层道理,明劲没上身的时候是体会不到暗劲奥妙的。这几个术语从古传到今,都是要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如何如何,但是怎么做到这几个术语才是秘密所在。要达到术语要求的这些要领,练法要从五行拳里找,五行拳东西很深,只从动作上考虑的学会动作就认为会了五行拳,只能说理解力还在幼儿园的阶段)
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者为用。自己练时,眼不可散乱,或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上支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两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不穷,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若用成法,即能胜于人,亦是一时之侥幸耳。所应晓者,须顾住自己的神气,不可散乱,此谓无敌于天下也。
(耕耘者注:神、意、气云云,玄之又玄,不好理解。实际说的是注意力别散在别的地方,要注意自己的训练,专注,才能感受到练拳带来的变化,一举一动都要关注全身各个关节要领是否正确,师父指出来的毛病是否改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注意力分散,机械的打拳,机械的重复,就像一个木偶,那永远只能在动作层面打转,不能入门。)
耕耘者演练
学拳须知:
学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学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学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
学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学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增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练习拳术,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动作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须知拳术姿势,变换进退,内外一气,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自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在腰腹,而运用则在两肩,往来伸缩如前面有物阻挡,前进后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勿嫌少。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异。故学一式须时加练习,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求轻,轻则浮。尤不可专求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盖拳术顺者自然有力;内外和者自然气聚神凝;得其中者,身体自然沉重;神意静逸者,身体自然轻灵。故不可专求一事。久之,身体自然健康,自然可以怯病延年矣。今请与初学者循序渐进,虽不能成为名家,但也可免误入歧途矣!
(耕耘者注:这段话比较直白,不用解释。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飘过,略过,一笑而过。)
学练形意拳要经遇的三道坎:困倦坎、酸疼坎、浮躁坎。
初学形意拳,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一招一势,一起一落,一开一合,一转一换,都必须循规蹈矩,顺乎自然。不可自以为是,不听师训。
若一味地单求其力,必然会造成僵滞不活;若专求其重,则必形成沉而不灵;若是专求其轻浮,又必神意涣散,积成象墙头的芦苇一头重足轻根底浅,似萍草无根之弊。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就是说不可专求其一,一定要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内有外,有开有合。因此,在练习形意拳时,必须首先求得张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敛而不拘、约而不迫;最后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静而不偏于迟钝,方才符合形意内家拳的要求。因此,学者必须持之以恒勤练习,细心体会悟其奥,久而之方能达到内外相合、阴阳相配、动静相依、虚实兼备、起落自如、刚柔相济之目的,才能由严守循规一相合于规,自然合规,最后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级艺术境界。
(耕耘者注:这段话是告诫,也是勉励。能得拳中之意可以开步训练,已经是有一定水平了。连整劲为何物都不知道的,着急去练拳,极大的概率会南辕北辙,空耗精力。人生苦短,用粗放的方法去赌概率,一万个人里面不一定练出一个来,术语叫万中无一,因此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按我总结出来的道路层级,整个训练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补有无。从无极桩修正身法,从混元桩奠基换劲,三体式练出整劲,然后开步练五行拳,说内劲,可以修道可以制敌。论养生,桩功普调气血,五行专项训练脏腑经络,效果胜过所有其他健身方法。)
诸前辈之训嘱,乃多年经验之谈,吾等晚学后辈,当认真领悟,刻苦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