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王阳明教我们的事:如何面对人生的磨难
王阳明的一生,是不被俗世容纳又在俗世中获得成功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艰难的、困顿的、危机四伏的,而在阳明自己,却又是坦荡的、光明的、洒落的。这是因为王阳明总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他平静地面对磨难,接受磨难,并在磨难中升华了自己的思想。
人生第一大难:进谏皇帝入监牢
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三十五岁。当时太监刘瑾上欺武宗,下乱朝纲。官员戴铣、薄彦徽共同上书弹劾刘瑾,结果被捕入狱。
王阳明当时担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看到戴铣和薄彦徽等人被打入大牢,他义愤难平,于是向皇帝上书一封,试图将二人救出。
尽管他在奏折的内文中没有弹劾刘瑾的语句,刘瑾看到奏折后还是大怒。刘瑾票拟圣旨,令对王阳明杖责四十,并将王阳明打入大牢。杖责时,他还令亲信亲自监督。行刑者加力杖责王阳明,致使王阳明在中途一度昏死过去。
正德元年十二月,王阳明被打入大牢,并且是在牢中过的新年。在此期间,王阳明写了《狱中诗十四首》,留世的仅八首。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想象王阳明在严寒的大牢中过得多么凄惨。
北京的十二月,寒冷刺骨,无法入眠。第一首狱中诗《不寐》是这样描写狱中的严寒的:“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
幽暗的监牢,人住在里面,就像住在洞穴里,“无秋无冬”,与人世间恍然两隔。 第四首狱中诗说,“高檐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时登床”,阳光照不进屋子,平时也没有可以交流的人,唯有深夜有小老鼠造访。整日呆呆地坐在这样的环境中,“兀坐经旬成木石”,坐久了仿佛都变成了木石。
尽管王阳明遭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对武宗却没有丝毫的怨恨。他在诗中写道:“天王本明圣,旋已但中热。”他也不打算对奸党屈服,坦言:“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第五首名为《见月》,是《狱中诗十四首》中最优秀的一首:
屋罅见明月,还见地上霜。
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
匪为严霜苦,悲此明月光。
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
胡为此幽室,奄忽逾飞扬。
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
盈虚有天运,叹息何能忘!
“月光如流水”之后的数句表现了王阳明虽然悲叹自己的遭遇,但是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狱中诗十四首》第六首叫《天涯》,王阳明在诗中表示将心平气和地奔赴贬谪之地龙场。
王阳明并没有因为这个巨大的人生变故而变得自暴自弃,放弃对儒学的追求。
在狱中服刑时,王阳明虽然一开始一个人都不认识,但很快就结识了两三位命运相同的友人,他们一起讲学论道。在前往龙场之前,王阳明还特意作了一首《别友狱中》的诗,向他们告别,其中写道:“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阳明在狱中已经忘却了自己的“罪过”,开始专心致力于圣贤之道,并且心中充满愉悦之情。接下来,王阳明又写道:“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表达了自己依循正道,不迎合时世,渴望追随前哲的心愿。
王阳明在狱中最喜欢读的书似乎是《周易》,尽管当时极不得志,但他没有选择佛教和道教的书籍,而是选择了精微深奥、充满处世哲学的古代经典《周易》。中国的文人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在艰难困苦之际,很多人都会选择读《周易》,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
人生第二大难:蛮荒之地求生存
正德二年(1507),三十六岁的王阳明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贵州龙场担任龙场驿驿丞。
龙场是贵阳西北的一个小村寨,那里条件恶劣,道路艰险,而且王阳明和当地居民语言不通。《阳明先生年谱》中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王阳明初抵龙场后,便披荆斩棘搭建了一间茅草房。茅草房非常小,只有齐肩高。茅草房到处都是缝隙,早晨的凉风会呼呼地吹进来。
尽管栖居之地如此简陋,王阳明却并不以为意。
王阳明到龙场之后,感觉这里就如同黄帝和尧帝所处的太古时代的“理想乡”,因此即使身处逆境,他也能够随遇而安。王阳明能够拥有这样的心境,全凭他日常不懈的修行。
不久,王阳明发现了一处钟乳洞,便将自己的住处搬到洞中。这个钟乳洞大约能够容纳百人,初名“东洞”,后来王阳明效仿家乡的阳明洞,把它更名为“阳明小洞天”。钟乳洞所处的位置较偏僻,四周很荒凉,而王阳明却觉得这是因为钟乳洞不容他人,专等自己到来。王阳明搬入此洞后,乐其幽静,悠然自得。他将洞内平整之地打扫干净,安放好床具,修好灶台,堵上老鼠洞,还作诗三首,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
▲ 王阳明先生居住的贵州龙场“阳明小洞天”
在第一首诗的末尾,王阳明写道:“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已经达到了《中庸》中提到的“素位”境界,即君子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来行事,而不要考虑其他不切实际的事情。
在第三首诗中,他写道:“上古处巢窟,杯饮皆污樽。冱极阳内伏,石穴多冬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为自己能够过上远古时代的生活而欣喜,能够远离俗世而感到高兴。
接下来,王阳明又写道:“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喻指这样的隐居生活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节,就像豹子隐藏起来,以防自己的毛皮花纹被雨雾损坏;龙蛰伏起来,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完好一样。
也许有人会觉得住在宏伟的宫殿里,身着轻柔裘皮的生活才算快乐,王阳明却期许颜回那样的生活。故王阳明又在第三首诗的末尾处写道:“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
龙场生活的最大困难在于粮食不足,经常会出现下顿不接上顿的情况。王阳明于是就向当地人学习种粮的方法,焚烧草木,开垦耕作土地。
这样一来,谷物就有了剩余。王阳明用剩余的粮食接济穷人和寡妇,有时还会举办宴会,甚至用遗漏的稻穗喂小鸟。
住处和食物问题解决之后,王阳明的精神需求问题便凸显出来了。
在龙场,他是孤独的。他非常希望找到一位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好友,但很显然在龙场这是不现实的。
来到蛮荒之地的外地人大多数是亡命之徒,偶尔有同僚来放,语言又粗鄙不堪,使阳明觉得他们还不如时来造访的猪、鹿亲切。
所以,他想起了曾经和自己一起在京城倡导圣学的湛甘泉。他写了一首题为《南溟》的诗,表达对湛甘泉的思念。在诗中,王阳明把自己比作一只“哀哀求侣”的鸣鸟,期待“何时共栖息,永托云泉深”,非常期待能再次和好友一起复兴圣学。
而光阴似箭,容颜渐老,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惆怅感折磨着王阳明。当他在澄清的溪水中看到自己的白发时愕然不已,感叹:“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但即使处境再艰难,王阳明也能够超然面对。然而,他身边的家仆没有他这般贤良忠贞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所以很难达到王阳明这样的境界。家仆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这恶疫横行之地后,就先后病倒了,有的甚至还患上了抑郁症,于是王阳明亲自给他们生火煮粥。为驱散他们的抑郁之情,王阳明还为他们诵唱诗歌,如果仍不奏效,他会唱起故乡的民谣,或者讲笑话,让大家忘掉疾病和夷地之苦。
人生第三大难:建立奇功遭人妒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短短一个半月之内,运用神速果敢的军略,平定了差点颠覆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却有功无赏,反受中伤。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宗的账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而王阳明已经押解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 江西赣州龙南县的“阳明别洞”
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身处此境,阳明处处掣肘,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与奸臣斗智,尽力改变局势。
王阳明知道,若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并未交出俘虏,不顾许泰等人的阻碍,夤夜赶到了玉山县的草萍驿站。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骂王阳明,造谣“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情形如此危险,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皇帝不可轻信诡计,以免荼毒百姓。王阳明为天下苍生着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虏。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是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日本阳明学者东正堂说:吟此篇诗作时,先生正遭到谗徒的围攻。先生虽一如平日泰然自若,丝毫未露危惧之情,然正所谓“圣贤忧世之志,乐天之诚,有并行而不悖者”,今研究先生之诗,当由两面观察,始知先生心法如何。然世间诸生,多仅喜此诗之豪怀,常诵读,未与其他诸诗同考,以致不知先生之疏心。
这篇《啾啾吟》阐述了王阳明到达乐天洒脱境地的儒者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到达了纯熟的境地。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封其为新建伯,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可谓大荣耀。王阳明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却未被批准。后来,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辞退封爵时,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宪与户科给事毛玉,在宰辅杨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弹劾王阳明。
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了一封信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在遇到事情时,他比喻为于激流中逆水行舟的小船,并没有放开“自己的舵柄”。这里的“它”,指的就是“良知”。王阳明确信,只要有了它,那么不管遇到再强的风浪,小船都不会被浪涛打翻。
人生路长,磨难颇多,唯有以超然的态度面对磨难,像王阳明一样把磨难当作可以磨炼内心的事,不断在“事上用功”,我们才能锻炼出强大的内心,在人生的险滩上不被激流所左右,顺利航行。
相关推荐
★ 国际儒学泰斗、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二十五年心学力作
★ 全面丰富的阳明传记,权威严谨的心学读本。体味阳明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讲透心学知行合一的精妙智慧。
★ 畅销四年,新版修订,新增阳明遗迹珍贵图片和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
★ 当代学者名人杜维明、樊登、董平、余世存、吴光、郭齐勇等诚挚推荐,冈田武彦大陆弟子钱明亲自审校
★ 《王阳明大传》所获荣誉:·入选樊登读书会经典解读书单·吴晓波、十点读书联合推荐“预见2016我喜爱的10本书”·2015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入围奖图书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新修订版)冈田武彦 著 杨田 冯莹莹 袁斌 孙逢明 译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 14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畅销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全新修订版。《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写给大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冈田先生于六十八岁高龄提笔撰写此书,九十三岁完成,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心血。
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和研究成果、历经六次阳明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冈田先生以心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史料互证,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探讨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冈田先生尤其注重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当时真实的内心,并由此补充了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
本书内容全面丰富、权威严谨,是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上佳读本。此次新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增加了四十余幅阳明遗迹图片。这些图片是从事阳明学研究二十九年的杨德俊先生自1989年起拍摄的,非常珍贵。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图片追寻阳明的足迹,体验阳明的经历。此外,新版还增加了一张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海报,以帮助读者理清王阳明的成长轨迹和悟道历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