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很简单,人人皆可成医!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是说,只要懂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学中医就象笼子里抓鸡一样手到擒来。可为什么现代人觉得学中医难呢?不是中医难,而是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弄丢了。
让我们来看看中医到底有多简单吧!
要学中医,首先要明白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规律,因为整个中医学就是建立在对这个规律的正确把握之上的。
中医的病因学: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整体的环境决定局部的细胞,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内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
中医的诊断学:整体决定局部,局部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局部的变化来判断整体的功能变化。
中医的治疗学:不管什么病,它都是同一种方法,那就是调节整体的平衡,恢复整体的管理,因为按照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规律,只要整体的管理恢复了,局部病变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此时百病皆消。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中医不管治什么病都是调平衡啊?原来,这是系统控制的核心原理,只有平衡,中心要素才能够控制住系统中其它要素,使它们都听中心的话,此时是不会生病的。如果失去了平衡,中心要素就无法通过要素之间的竞争来控制其它要素,整体的管理就乱了,而疾病就是整体管理失控的一种结果。
一句话,失去了平衡,人就病了,恢复了平衡,人的病就好了。中医不管治什么病,也不管多么严重,它都是调平衡的。只要我们诊断出了身体之偏,调平衡就行了,根本不管人生什么病!
显然,中医的核心就是通过诊断找出五脏六腑之偏,它们分别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多少,然后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上的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药包括气功、食物、情志、针灸、推拿、按摩、磁疗、电疗等,狭义的药主要指有一定寒热温凉偏性的中草药,当然也包括一些动物药,矿物药等。总之,只要能够平衡五脏六腑之偏,即弱者补,实者泻,它都是中药的一部分。
不过,在用药之前,我们必须先诊断出五脏六腑之偏,传统的方法就是四诊,即望闻问切,但这些方法还是比较难学,如果判断不准,加剧了原有的体质偏性,恐怕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加剧病情。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根据五运六气来进行推理,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基本上一学就会。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判断疾病的大方向非常准确,而只要大方向准确了,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如果判断得准,能够正好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疗效就会立竿见影,效若桴鼓,如果判断得不太准,也可以用药的累积来纠偏,虽然疗效慢些,但也会有正向作用。
何为体质偏性呢?《内经》上说得好:“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里的主就是心,主不明就是偏心,或者说血液对各组织的不对称供应,血液总是优先供应某一组织,它就会功能亢进;血液总是对某一组织供应不足,它就会功能低下。如果组织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发生病变,产生西医上所说的疾病。
体质偏性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先天的体质偏性,它是由出生环境决定的,可以看成是疾病的内因,一个是后天的自然变化对体质偏性的加剧量,可以看成是疾病的外因。这两部分都可以用五运六气推理出来,疾病的内因和外因都掌握了,我们就可以推理出五脏六腑它们分别的功能情况,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多少,然后用中药之偏分别来平衡它们,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表则发之,里则下之。身体平衡了,疾病就治好了。
这就是中医,简单的诊断非常好学,学五运六气就可以,三天可以学会。纠偏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先学食疗、推拿、按摩,积累临床经验,之后再学针灸和中药,这样积累它三五年,就是一个不错的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