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我的教育行动和思考
十年:我的教育行动和思考
——或许不像总结的总结
【刀按】上月,曾申报正高评选。照例,要有自我总结。尽管很多朋友说,你名符其实,当之无愧,但看那所谓的标准和要求,就知道难有胜算。但既然参加,总结还是要写的。所以,在各种繁杂的表格、资料外,有了下面的文字,“或许不像总结的总结”。
现在,结果已出,我自然在被淘汰之列。再看这些文字,其命运一如我当初的预料。不忍它们被埋没,因此放在这里,跟同道和同好分享。
要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实在犯难。即便只说任职以来的10年,也非易事。因为这10年,正是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时段,也是自己感觉成长较快、产出较多的时段。
这10年,自己是真正用心、用力于教育的——所思所想,无非教育,所作所为,都在教育。便是结识和维系的朋友,也多与教育有关。2008年,本有机会离开,到更高层次工作,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仿佛,教育成了自己的“宗教”,自己就是每每思及念及就悲欣交集、情难自禁的信徒。或者,教育就是自己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其中游走、浸淫和呼吸——当一个人把教育当成自己的全部,自己的所有爱恨,都纠结于此,牵扯于此,弥漫于此,绵延于此,我不想说这是爱,因为这已经超越了爱,至少超越了很多人在写总结时经常自我吹嘘和标榜的空洞的“爱”。
从2006年开始,经历了初中语文教研员的“历炼”后,我开始回归本位,承担全区的高中语文教研。说全区,实则只有三所学校,而且,是实力悬殊,几乎不在一个量级的三所学校,一所异常强势,另两所相对薄弱,近百位教师,水平自然参差不齐。通过每学期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不同方式的观课和议课,10年来,我参与和见证了这些教师的一点点变化——我知道,要转变成年人的观念多么艰难,但我依然尽力去陪伴他们:尽管作为教研员,有着培训教师的本份,但我始终觉得,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陪伴,所以,我一直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彼此陪伴,相互成全。多年来,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提升和成长,而他们在陪伴我的过程中,也受到我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进而触动了他们的点滴改变。教育,从来就是慢的艺术,教师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
我曾说,自己是悲观的理想主义者,悲观而有理想,有理想而悲观,看似矛盾,实则是因为对教育的“应然”和“实然”的深切与深味。同时我也说,自己是积极的行动主义者。这10年来的种种教育行动,其实伴随着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认知越丰富,理解越深透,行动也就越积极,越主动——事实上,这10年的教育行动里,没有多少是因为别人的要求,也没有多少是基于世俗的功利。
比如,2007年我发起和组建的教师团队“知行社”,就纯属“自找的麻烦”。除各种交流和研讨活动外,每年出一本年度作品选,每年评选一位年度人物,每年举办一次年度庆典,每年写一篇作品选序言,每年给年度人物写三五千字的点评文章……这样的事,一做就是10年。没有功名,没有利益,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估计没多少人愿当这样的傻子,愿做这样的傻事。但我并非想要感动谁,或者得到谁的肯定和嘉许,而只是觉得,这有益于教育的推进,有助于参与其间的教师成长——他们的成长,就是最大的报偿,最好的奖励。二百多人的团队,不敢说每个人都有多大进步,但毫不脸红地说,他们中有不少人,因为这个团队而得到了成长与发展,他们中有不少人,因为我而对教育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更贴切的姿势,更适切的行动。
又比如,推动校园阅读,也并非我的本职。但从2010年起,因为我对阅读的倡导,也因为我的牵线搭桥,涪城教育开始得到中国滋根、梦想行动国际、心自在阅读等公益组织的关注和助力。两所“爱的书库”,一万余册优质精品图书,通过“漂流”的方式,覆盖区内近20所学校万余名师生,还有两个“梦想书屋”,24个班级图书角,还有丰富多元的阅读活动,日益深入的阅读理念,可以肯定地说,阅读,真正影响到很多老师,很多学生——这正是我所坚持的“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改变”,也是我所鼓吹的“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我曾仿写过一个句子:“推动阅读的手,就是推动未来的手”,我愿意这推动里,有我自己的力量。正因如此,我特别看重《中国教育报》授予我的“2014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尽管这一称号并非来自行政部门,也不为官方认可,就像我的“推动”,几乎都走民间路线一样。
再比如,从2015年开始,我和教育学者张文质联合发起的“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每年在全国征召两三百名一线教师,每年在一个省找一所学校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每年邀请十余位专家、名师到现场义务讲课,通过五天时间高密度、高强度的研讨、互动和交流,影响他们,改变他们,提升他们——这也是纯粹的公益,是没有回报的付出,但我心甘情愿。如果可能,我期望能用十年,甚至更多时间,陪伴这些老师,走更多学校,看更多山水,交更多朋友,了解更纷繁多样的教育图景和场景。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老师们对教育有更深切的体会,更深刻的理解——我把他们的变化,看作最好的回报,我把他们参加活动时废寝忘食的倾情投入,看成最大的奖赏:每每看到那些“走过场”的培训,那些“只管敛财”的培训,我便会为自己感动,为那些每年都盼望着7月到来、盼望着“行走”到来的老师感动——在前三届“教育行走”里,有不少老师,都是自掏腰包、自费前来的。他们的自觉,和许多人的“被迫”,形成鲜明对比。而明年、后年的第四、五届活动,已经基本敲定。
所有这些行动,对我而言,都是自发的,自愿的。尽管我知道,自己人微言卑,很多时候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始终坚信:教育虽不易,总有可为处——以我现有的能力和处境,或许很难影响和改变太多的人,但我一向认为,只要能够真正影响和改变一两个教师,就会有无数学生,因为他们的变化而真正受惠、持久受惠,这,或许就是我的“教育行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样的意义追寻和价值追求,也体现在我所编写的那些书里,体现在我所做的那些讲座里,体现在我公众号推送的那些文章里。
我最先的几本小书,散文也好,诗歌也罢,或者随笔,都不过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但这10年来,我的所编所写,都关乎教育,关乎教师。尤其是2011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禅宗的角度切入教育,通过对禅门公案及故事的梳理,尤其是禅师面对学僧时的态度和教法的剖析,挖掘出“禅里的教育”,打通了“禅学与教育的关联”,试图通过引领教师发现内心、回到内心而获得教育的幸福。半年多时间,居然完成了《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和《跟禅师学做教师》两本书——在国内教育界首开先河的说法是我没想到的,近40000册的销量也是我始料未及的,能够入选教育部《2014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更是我想都没敢想的,但是居然,这些都成了美妙的现实。
更美妙的是,有不少老师跟我反馈他们的阅读感受,跟我交流他们受书中理念启发而作出的行为改变,以及由此而得到的种种收获——思想的力量在于被传播,书籍的力量在于被阅读,每每想到,全国有数万名教师读过我的书,每每看到,报刊杂志和网络上他们的书评和读后感(仅我能搜索到的公开报刊上发表的,就有数十篇之多,网络上的不计其数,甚至有些硕士、博士论文,也在引用我的观点和说法),我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书,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更多的人。
只有源自观念的改变,才可能是真正切实的改变,只有源自内心的力量,才可能是真正持久的力量。所以就有了一本又一本新书,无论是我主编的,还是我独著的,无论是畅销的,还是常销的,无论是教师读物,还是面向学生、家长的教材——这些书里,包含着我的精力,浸润着我的心血,更重要的是,体现着我的观念,表达着我对于教育的体验和感悟,思考和理解。每每望着那十多本印有自己名字的或厚或薄的书,回想着已然过去的10年时光,我都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虚度,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10年来最大的改变,或许是让我这个原本胆怯于公众场合说话的内向者,变成了一上讲台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演讲者。江苏、福建、河南、安徽、广西、新疆、陕西、湖北、重庆、江西……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的200多场讲座,近十万人次的听众,让我能够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主张,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怎么说,都是美妙的事情。更美妙的是,我的很多观点,很多说法,被老师们记在心灵里,放在行动中。“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我们都是燃灯人”、“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我们正走在通往优秀的路上”、“想得美才能活得美”、“阅读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写下就是影响和改变”、“所谓的爱,就是我在”、“即使不能力挽狂澜,至少可以不推波助澜”……这些出自我口的话语,经由他们的解读、行动和渲染,真正体现出某种意义上的力量,而这,既是教育意义的体现,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我因此感觉到很难与外人道的愉悦和幸福。
这也是我坚持做“微信公众号”的原因。两年多时间,300多篇文章,近8000订阅用户,这一切都说明,这并非大V的号,并非网红的“范儿”。但我依然坚持着不断推送,不断更新,依然用心用力地经营着,无论是开初的“刀哥看教育”,还是现在的“刀说话”。我期望能够藉此搭建一个平台,发布我的声音,汇聚我的读者——我是内敛自省的人,公号自然也做得沉闷无趣。我相信,能够坚持订阅,坚持点击的,必是真正关心教育的,必是有志于影响和改变教育的。也许他们不会记得我所有的文章,但,如果某篇文章或某句话话,碰巧能够对他们有所触动,有所警醒,我觉得就是意义。就像我讲座时经常说的,一两个小时里,如果能有一两个人真正记得一两句话,能够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便是功德。
这样说,的确不够乐观,不够热烈,不够“高大上”,但我觉得自有意义和价值在。事实上,这样的总结,可能既不太像所谓的总结,也很难体现所谓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但从心底里,我就没想把它写得太正而八经,太冠冕堂皇——我只当这是一次自说自话,是我灵魂的絮语,也是对教育的叩问。我甚至觉得,这些文字的命运本就悲凉、甚至悲惨,倘不能遇到真正用心的评审者,它们在被粗糙地翻过后,被潦草地看过后,几乎就不会再有别的读者;就像,倘不能遇到真正能够理解上述种种行动意义的人,我也只能再多一次被淘汰的经历。因为我说了,这10年来,我的很多教育行动,都是基于自愿,没有上面的委派,没有外在的要求,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来自官方的认可、肯定和荣耀。而这样的状况,要面对“推荐”、“评选”之类活动,自然难有胜算。
但我还是要说说自己对工作的理解。作教研员已近18年,从公立,到私立,甚至到培训机构,从初中,到高中,甚至流窜到小学、幼儿园,这样的“全景视野”让我深切觉知,教研员不应该只是研究教学,还应当研究教育。就像我时常说的,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科,只关注课堂,还应该关注学科和课堂以外的更广阔的世界,甚至是未来的、辽远的世界。因为,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教育是“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要教师如此,教研员应该先行如此——研究的目的是指导,指导必然有导向和引领。真要发挥这样的作用,显然不能只靠资格和资历,不能只靠直觉和经验,而要靠自己的行动和示范,靠自己的思考和观念,靠自己的言说和创见。
事实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我选择了这10年来的教育行动——我自己觉得正确的行动,也是我能够“自我授权”的行动。就像此时此刻,我随心所欲写下这或许不像总结的总结。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