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龙台骡马古道:隐藏深山诉说岁月沧桑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千年的历史,千年的足迹,千年的古道,千年的风雨,千年的辉煌”。在巫山县曲尺乡南岸巍峨苍翠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条骡马古道,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演绎着岁月沧桑。而体味过繁华与荒凉的古道,那崎岖的山道,嶙峋的马背,驮着的不仅是煤炭、茶叶、盐巴和布匹,更承载着淳朴村民们浓浓的乡情。

  拂去历史的尘埃,在五彩缤纷的时光背影里,一种高昂和久远的文明深深地刻在两岸峡谷的崖壁上。

古道承载儿时故事和欢乐

  龙台古道位于距巫山县城约50公里、海拔1000多米的曲尺乡南岸的大山内。12月20日清晨,笔者从县城坐船沿着长江而上,约半个小时就到了曲尺乡南岸。江边,是一个偏僻而又干净的小村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民房座落在群山之中。下了船,走完一条长数百米、由碎石和石块砌成的小路,抬起头,刀削斧切般的山峰就在眼前,手脚并用爬到半山腰,一条溪流将险峻的大山劈开一道口子。两岸,重岩叠嶂,遮天蔽日,峡谷里蜿蜒盘旋着一条布满青苔的石板古道,随着峡谷的迂回盘曲,酷似一条纽带,在山间蜿蜒飘舞,宽约1.5米,最窄的地方仅1米左右,古道两旁,遍布藤蔓老树,沿着古道一路向上走来,湿漉漉的雾扑在脸上,凉丝丝的直透心间。

   “来,在这儿歇会儿。”沿着古道步行约2个小时后,同行的村民陈文友指着古道旁笔立的悬崖下几根石条支撑着的残垣断壁告诉笔者,这里原来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庙宇,笔者抬头一看,只见一道高约2米、宽约1.5米的青石庙门兀然而立。门额:龙台古刹,两侧的青石刻联曰:古涧飞泉龙吟虎啸,双峰耸翠月白风清。

  今年71岁的陈文友称,因为古道旁有这座古刹,当地人习惯称古道为龙台古道。陈文友在古道附近的村落里长大,小时候,他经常与伙伴们一起沿着古道到大山中打柴和放牛,每到夏天时节,古道两旁开满了山花,大家将牛赶进山里后,就坐在古道中间,捡一块黄色的小石头,用树叶拂净古道石板上的青苔,然后聚精会神地下起“五子棋”。回家之前,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地跳进古道下方的溪流中,一边听着山雀的啼叫,一边痛痛快快地洗上一个“天然浴”,然后带着一身的山花香回到家里。

  10年前,陈文友随着儿女搬到城里生活,而村里很多家境殷实的村民也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居住。陈文友说,人虽走了,可心还留在这里,逢年过节,他还会约上几个儿时的伙伴,沿着古道走上几里地,因为这条古道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欢乐和感情,一辈子也忘不了。

古道曾是当地的通商大道

  据史料记载,龙台古道最迟修建于唐代,曾是当地的通商大道,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村民张代波告诉笔者,古道直到解放前尚在使用。当地老人讲,明末清初,曲尺乡场镇是附近山区重要的货运码头,龙台古道北与南陵古道相通,是曲尺乡通往铜鼓镇的必经之路,茶叶、盐巴、布匹和煤炭堆放在码头,通过骡马驮着运往邻近的铜鼓,再由铜鼓转运至湖北的恩施等地。在清代极盛时期,古道旁曾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场镇,商贾云集,有居民五六百户,主要靠打渔、到码头下力、拉纤和做小生意为生。一到傍晚,路过的马帮就在小镇上住宿,赶马的汉子们一袭马褂,一方手巾,一路鞭花,一串铃声,一壶浊酒,满腔热心,萧萧风尘,在荒寂的山涧峡谷中飘来荡去,与商家的叫卖声、汉子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每天清晨,赶马的汉子们把日子安放在马背上,驮着茶盐米粮,翻山越岭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在马蹄声声中感受着岁月沧桑,在茶叶和盐巴的往来中打捞着幸福的日子。而位于古道旁山顶上的龙台古刹曾是赶马汉子们最理想的歇脚处。关于龙台古刹,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时候,这里住着一户姓龙的人家,一家人勤勤恳恳,过着平静而富足的生活,儿子龙天赐练得一身好武艺,平时行侠仗义,济贫扶弱,深受百姓爱戴。龙天赐去世后,百姓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龙台山,并修了一座庙纪念他,取名龙台观。

  如今,随着交通的发达,已经很少有人走这条长约10公里、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骡马古道了,古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小时候,坐在院坝里,一边看涧水从高岩上飞泻而下,一边听老人讲有关古道的故事,现在条件好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都坐汽车,很少有人走这条古道了,可前辈们在这条古道上留下来的故事怎么也忘不了。”张代波老人在破碎的记忆和点滴的细节中诉说着对古道的感情。

(此文原载《三峡都市报》 )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