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铜鼓梁子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哟
☀ 让你更懂巫山!
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莽莽苍苍的大巫山,一手牵着川西平原,一手牵着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之遮风避雨、成就其富庶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涅槃,演绎成另一番山水传奇,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巫峡儿女。铜鼓的山山岭岭便是十二峰外的奇葩。
铜鼓山梁雄奇、壮美。它们大致呈三列纵队,挺立在长江南岸。葛家山是紧邻长江的最北组合,静静地注视着脚下的长江,和脉山一道,组成了错开峡的东岸,锁龙柱成其为显著的地标。锁龙柱所在龙柱山,在朗朗艳阳下,在皑皑白雪里,在淡淡雾霭中,苑若一位智者,默默地呵护着眼前的土地和一切,也深情地遥望着大溪口和龙骨坡,遥望着川西坝子和青藏高原,仿佛在思考人类的过去,谋划幸福的未来。
铜鼓山梁俏皮、顽美。青松岭上,春樱花、桃花,夏菜花、麦浪,秋荞穗、高粱,冬红叶、红柿,将鸡公梁子装点得艳丽无比,像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催促人们闻鸡起舞,奋发有为;青龙山上,山势峥嵘,青松茂密,令人叫绝的是山梁突出部位,形似龙头,人称青龙嘴,常有云雾从龙嘴里升腾而起,形成奇特的山水画卷。行走在铜鼓的山水间,你会感叹大自然带来的惊喜:这里的两个山岭,形似马头,故称双马岭;这个山岭,状如马,树参差,色斑斓,所以人们就叫它花马岭了;这个山岭,形如雄狮,远观近视,十分有趣,人们称之为狮子岭。
铜鼓山梁厚实、淳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铜鼓包向南望,铜鼓河南岸的山峦,形似含笑静坐修炼的菩萨,山头常年祥云缭绕,如梦如幻,当年的白云观命名也许与此有关。山脚、山腰像一片片莲花,组成了美丽的莲座。鲁家梁子就隐身在莲花丛中,土家族作家、1991年版《巫山县志》主编鲁良朝先生(笔名“楚卿”)即出生于此。先生小时随父出山读书,“文革”回乡劳作之余,自学完成初中、高中教材,为到山外求学、工作、创作打下了相应的基础。后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主编县志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享受政府津贴。在铜鼓,聚族而居并创业成名的还有王家梁子、张家梁子等等。一些山梁还留下了人们创业的特殊印痕。双庙村里,古人曾用火砖拱洞居住,为纪念这一了不起的行为,人们称之为古洞岭;鲍田村鲍爵爷田边的小山梁,曾有人开过染房,这也是个了不起的农业之外的行为,为让人记住就称之为染坊梁子。还有那观阁村的扎营包,其意十分明了,至于哪朝哪代有过驻兵就不那么重要了。
耕读传家是代代铜鼓梁子人生活的理想,乐善好施是辈辈铜鼓梁子人坚守的信念。铜鼓是个缺水少柴的地方,但勤劳的铜鼓人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在山山岭岭上建起600多口山坪塘,形成了独特的灌溉系统,让保灌田达到万亩之多,不仅贡米之田年年保收,而且成就了江南粮仓的美名。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铜鼓人深知,一年的光景和好运仅靠天气和运气不行。于是,梅香柳新时节,人们便不畏春寒,抓紧耕作。农忙时节,具有浓厚吸引力的赶场活动,也留不住双脚沾泥农人的匆匆脚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铜鼓人以信心为蓝图,以大地为纸,以银锄为笔,以汗水为墨,辛勤耕耘土地,创造财富。
土地也给了劳动的人们丰厚的回报。但铜鼓人却没有独自占有劳动成果,而是把粮食捐赠到了需要的地方。特别是1941~1945年,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铜鼓人民每年捐献粮食55万斤,人均捐粮50斤以上,捐献的蔬菜、竹木、柴火更是无计其数。其间,铜鼓人民还捐献法币4万余元,肥猪近600头。同时,在紧张的劳动之余,出动民伕16150人次,为部队运粮食运物资,极大地支持了鄂西大会战等一系列战役的成功实施。这,在三峡深处的山乡,无疑都是了不起的奇迹。
铜鼓山梁神秘、绝美。错开峡的风,仿佛在述说锁龙柱、斩龙台、龙弹湾的点点滴滴,那条从庙宇龙骨坡出发、准备到东海去奋斗一番的懵懂小龙,因为准备不足、方式不妥,事与愿违,被困在错开峡接受改造,后因鲁莽和意气用事被斩,龙头飞到了大溪,形成了龙头山。除了传说中的昆仑山,还有在战火中消失的秦宫汉阙,斩龙台仿佛是远古王权力量集中展示的舞台,龙柱山似乎是原始司法制度强制执行的场所。
一代又一代铜鼓人,塑造着山梁般刚强、坚韧、悲壮的硬汉形象。错开峡口的脉山上,易守难攻的刘兴寨,在人们心目中是几百年前八大王入川时,刘家人躲避战乱、兴家立业的奇迹。谁也没有想到,这里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那件从这里出土的青铜器虎钮錞于,是高级军事官员或部落酋长指挥打仗的重要工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它告诉人们铜鼓曾是古代巴国的一个重要聚集地。巴族用歌舞鼓舞士气和威慑敌人。铜鼓虎钮錞于是否在武王伐纣之列,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一定程度上书写着巴人在铜鼓这块热土上奋斗的传奇,还在证明巴国文明,还在述说巴国酋长们成长的故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道路上,少不了铜鼓人的身影,其中聂家人的传奇色彩更浓一些。聂守经,参加武昌起义的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人士,于1921年创办的铜鼓小学,成为聂维桢、聂维尧等共产党人传播革命思想的基地。聂维桢,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党组织,是恩施籍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2月,在铜鼓上街自己家中,同堂弟聂维尧等组建成立中共建始县委并任书记。1931年春,聂氏兄弟会同田见龙成功策划刺杀建始县反动县长李剑安,并在县城武装割据20多天。聂维清,20岁入国民党中央军委别动队,转军校特别班毕业后,调任远征军第30师上尉连指导员,入缅对日作战,24岁时血洒异国他乡。651名铜鼓抗战男儿,英勇牺牲、有据可查的还有14人,涉及朱余万刘罗魏赵范程杨商氏诸家,年龄19~36岁。1948年12月,水流村吴兴志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为保家卫国,龙湾村梁兴常等8名志愿军战士长眠在朝鲜半岛。
止戈为武。武者,维护仁义、维护和平的实力也。每一个铜鼓人身上,流淌不息的是鲜红的血液,还有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没有那场日本人发动的战争,铜鼓这样的山乡小镇,就不会有成旅的驻军。铜鼓人民就不会负担本地驻军和巫山六炮台、奉节七炮台人马的兵伕粮款、生活用品,也不会担负为建始驻军第2军、118军、炮八团、军官总队等单位运送军粮、建造营房的任务,更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抢修绿资公路(巴东绿葱坡至长阳资丘)。
红色铜鼓堡,昔日贡米地,农夫款款行,相逢语依依。 苦难已经过去,铜鼓梁子别样刚强,别样自信。催人奋进的铜鼓还在咚咚作响。铜鼓包上,通往恩施的骡马古道,已建成宽阔的柏油公路,百米乡场变身为十里长街,高速公路、铜鼓水库、铜鼓甜柿等一批批基础设施、生产发展项目正在规划实施,铜鼓梁子建设将迎来崭新的机遇,翻开新的历史篇章。元旦、春节、清明、建党、国庆等节日,或传闻中聂维桢遇害的农历八月十三日,聂家大院的中共建始县委旧址前,都有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英烈,寻找那份永恒的红色记忆,期盼“枪筒上卷”、“铸剑为犁”的世界和平景象代代相传。
“家乡美丽的梁子啊,用黄金和玉石也换不来,菩萨保佑这块土地吧,我们像百灵鸟一样为你在风中歌唱!”唱惯了五句子歌的民歌手,用激情四射的咏叹方式所吐露的,是铜鼓梁子人共同的心声!
(作者系县社保局副处级干部,曾任铜鼓镇人大主席)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