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育儿:《超脑少年团》小选手刘洁洁的经历告诉我们:父母这样做,教出的孩子才优秀┃玫瑰幻影

作者┃玫瑰幻影  朗读┃白千层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近日,微博上一则家庭条件对孩子成才的影响有多大的讨论,超过1.7亿阅读量,2.5万讨论,5.0万点赞,被广大网友送上了热搜。

事情的起因是,江苏卫视《超脑少年团》小选手刘洁洁的一段采访,戳中了大家的泪点。

刘洁洁的妈妈说,对于女儿的教育她一直很内疚。她和孩子爸都没什么文化,他爸爸也只是一个初中生,家里连一台电脑都负担不起,也不知道怎么教女儿。

但这个不会教女儿的妈妈,却对舞台上的女儿说:“这是你人生中的一次经历,错了输了,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已经来过。”

面对主持人问:“你孜孜不倦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刘洁洁哽咽着回答:“从小爸妈就非常辛苦,听说清华是一个很好的学校,考上这个学校然后好好学习,会不会就有一个很好的出路,让我的爸爸妈妈过得轻松一点,幸福一点,这是我唯一的动力。”

这段采访视频,戳中了多少平凡家庭的痛楚呀。

但是看到刘洁洁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家庭条件对孩子的影响只是一方面,家长的教养方式,才是决定孩子品行最重要的因素。

01

管得太紧学霸妈妈痛失爱女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高中模样的女孩,又一次被她博士妈妈训斥了几句,她抬起一向低垂的头,充满怨恨的瞪了她妈妈一眼,二话不说,飞速冲向阳台,纵身跃下,正喋喋不休的妈妈,霎时愣住了,随即惨嚎一声,跌跌撞撞地冲向阳台,却在靠近阳台门的地方,瘫软倒地,掩面哀泣。

这个女孩的生命,永远定格了。

随后的日子,学霸妈妈千方百计地想寻求女儿决绝离开的原因。

她不明白,为了女儿,她又是亲自上阵辅导,又是各个培训班连轴送,又是请私教一对一教,一刻都没敢放松,身为双博士的女儿,为啥成绩始终垫底,她又急又怒说几句,怎么就跳楼了?

她永远不会明白:管的太紧,一味打击孩子,是杀死孩子的罪魁祸首。也许,她早就明白了,只是不敢承认,不敢相信,更不敢面对女儿其实是她亲手杀死的这个事实。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曾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声,但为此过度紧张,过度付出,并非好事。

就像前面学霸父母的孩子,未能“遗传”父母的学霸基因,那是有原因的:

01

父母太优秀,孩子压力山大,总觉得自己很笨学不好,干脆自暴自弃。 

02

父母无法接受孩子学习不好,逼迫太紧,从而适得其反。

即使再优秀的父母,若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无论孩子多有基因和天赋,都发挥不出来,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父母只管掌舵,孩子不走偏即可。

02

大包大揽养出「废物」孩子

王叔后悔透了:他们的独子,985名校毕业,36岁,毕业10年,至今单身,除了工作和读书,其他都不会,对身边人更是冷漠至极。

上次,王叔不慎扭到脚,打电话喊儿子送他去医院,儿子却冷漠地说:“让我妈送你,她又不是不会开车,我又不会照顾你,去了能干啥?”

儿子无所谓的态度,气的王叔和儿子在电话里大吵一架。

幼时,儿子成绩很好,他们拼尽全力培养儿子,不让他做任何家务,想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虽知道儿子很自私,不会和人分享,不懂和人沟通,做事一根筋,只做自己想做的,对任何人和事情都漠不关心,但是林叔却觉得儿子还小,都由着他,想着等大点,自然就会处理人情世故。

不想,儿子工作后,依然不懂人情世故,独来独往,节假日从不参与同事聚会,对于亲戚朋友,也不理不睬。

现在都快40了,生活依然不能自理,60多的王叔夫妇,每天还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都说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只一味娇惯孩子的父母,终将亲手把孩子推向泥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爱孩子,不是只管孩子学习,而是还要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要敢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不是费尽心力,养出的却是“巨婴”、“白眼狼”。 

真正聪明的父母,帮孩子掌握大方向的同时,也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孩子会做事、能做事,他们才会知道体谅父母的不易,才会对这个社会充满感恩。

03

管放结合

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记得曾看过刘少奇同志教女的故事,让人佩服无比。

有天晚上,少奇同志在首都机场迎接外宾,他的女儿平平也来给外宾献花,活动结束后太晚,学校姬阿姨把平平委托给警卫员,带回中南海。

一向不许孩子乘坐专车的少奇同志,听了警卫员的情况说明才同意。

但却问女儿:“你跟班主任老师讲过了吗?”

平平转回去跟班主任商量,得到同意又回到爸爸身边。

少奇同志又问:“你跟老师说'再见’了吗?”

平平又跑回去,恭恭敬敬地跟老师说了再见。

当她再回到爸爸身边时,少奇同志又问:“你跟同学们说'再见’了吗?要懂得礼貌。”

三番五次的,平平极不好意思,但还是乖乖回去,和同学们挥手说再见。

该管孩子时,一定要严格要求,从细节抓起。当然,该放手时则要大胆放手,给孩子锻炼机会。

1965年夏天,少奇同志不顾秘书的担心,执意不给女儿任何帮助,让她独自去给妈妈送信,还乐呵呵地说:“这就是'放’嘛!只有这样,她才能得到锻炼。

那次,平平第一次独自买火车票、坐火车,转汽车,最终安全到达妈妈身边。

刘少奇说:“对于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么呢?学习不好,品德不好,没有礼貌……这都要管。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经风雨见世面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去干。

管放结合,才能真正教好孩子。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在白纸上画什么,他便会成为什么。我们不要管的太多,追的太紧,也不能只追求学习成绩,而忘却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应增强孩子的品德教育,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三者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成才。

04

写在最后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

我们相信孩子能做到,给他机会,他就一定可以办到。

不顾孩子意愿,非逼着他遵从家长的意愿,不给孩子独立锻炼成长的机会,最后的结局,往往会不尽如人意。

我们对孩子不能只是一味地“管”,该放的一定要“放”;同样,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放”,该管的一定要“管”。只有“管放结合”,才符合教育的真谛。

惟愿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温柔以待,既做孩子的良师,又是孩子的指路明灯。

作者:玫瑰幻影,爱阅读,爱运动,爱写字的80后老少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