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散手释义
散手
散手的概念
散手又称断手、散打、过招、实作。散手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就其原始意义来讲,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
追溯武术的发展的由来,乃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长期的拼搏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定会有攻防术。尽管各民族按照自己的习惯和传统给自己的攻防术起了这样或那样的名称,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比如古罗马的角斗、欧洲的拳击、亚洲的柔道、空手道(源于唐手流)、泰拳、朝鲜跆拳等等,武术,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宝贵遣产,时至今日,武术区别于舞蹈、杂技的基本属性仍在于他的技击性。目前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任何军队、警察乃至普通公民的自卫训练,仍然少不了徒手搏击的科目。当然意拳并不主张“唯技击论”。健身与技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能谈到技击,反过来技击的锻炼无疑会起到健身的作用。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说过,“拳手乃性命之学也”。这里所说的性命之学就包括了健身祛病和应付技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意拳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抓住了拳术的实质,明确了拳术在增强人民体魄,维护社会治安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技击、自卫、打击、对抗都是一个意思,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当然对抗的对象不同,场和不一,其打击和程度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是在战场上或者对敌斗争中,那么打击的手段就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和规则,要发扬拳术技击的“真”,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无畏、机智、果断、坚韧不拔的精神。发力要迅猛,动作要简捷,以期一发必中。前辈拳家有三不打之说。即“打不着不打,打不重不打,打不死不打”更要有“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行路”的气概。神态凝重,动作自如,会使敌人望而生畏,既交手必致敌于重创。如果是实战训练或者是切磋技艺乃至散打比赛,则需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打击的手段和方式也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属于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后者则应该讲究道义和武德。若本人技能远胜对手时,能困则困之,能发则发之,不要出手伤人 。倘遇强者则要发挥拼搏精神,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在散打比赛中,若规则不当或条条框框过多,技击精神则会丧失,当然不会取胜。
意拳作为实战拳法没有固的套路和招式方法,因为实战本身就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程度去进行。意拳技击训练,从基本功站桩摸拳劲儿开始,一直到散手训练,都立足于“打”。任何多余的动作和美化的修饰都不足取。
技击是一门科学,有他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并不高深莫测,可以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近年来开展的散打比赛,被人们认为是拳击加摔跤,这与规则限制有密切的关系。往往,在散打双方尚未接近之前,尚可看出各家拳种所特有的姿态,即所谓“立个门户”。但是,一旦交手都记了门派师承。有些人就摆出了类似的拳击的基本肩架。由此看来, 西洋拳击的肩架是较为实用的。不管你练的是什么拳,只要一投入实战,就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即怎样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据此我们来论述意拳的技击原则。
意拳的技击原则
意拳所讲的拳法不是招法之法,而是拳学的原理、原则之法,所谓“一法不备、无法不容”。任何拳种不肯揭示于人的,正是该拳种的有理、原则用训练方法,事实上不存在所谓的“偷拳”。口传心授,尚不易得之于身,怎么个“偷”法。偷一招可以,偷一套可以,偷拳理之精华就难了。本文中所阐述的原理、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有志于意拳的锻炼的人,切不可忽视。
精神力量的培养
学习技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在大无畏的精神,有我无故的必胜信心,勇敢果决的毅力,以及坦荡的胸怀。所有这些统称为精神力量的培养。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从事技击练习的人,当他们自以为有了精纯浓厚的技术及强健体魄之后,一旦亲临实战却发挥不出应用的水平。交手时,心惊胆颤,举步不前,最后导致失败。这固然与训练水平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倍达氏在其空手道一书中曾有如下见解:“有些人士,虽然体键如牛,力大如象,但是真正搏斗起来,却往往被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制倒,相同的,如果一位懂得拳术的人,在搏斗之际,要是精神不统一,呼吸不正常,他一样的难能获得胜利,不管是他们打出的拳掌,或是踢出腿脚,都与未爆炸的炸弹一样,毫无威力可言。”大山倍达氏这一段文字,不失为经验之谈,意拳总结了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探索出一整套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特殊练功方法,实际上,意原训练从开始就已经培养精神力量方面做了一番努力。站桩时,首先要求的是“自我放大”,站在那里“欲与大山公试比高”,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概,这里的自我放大,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手段。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提出“自我放大”的理论是早在而廿年代就提出来了。三、四十年代来,美国游泳教练训练中采用了“把自己想象成巨人”的心理训练法,取得了重大的收获。这与意拳训练法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实践证明,这种“自我放大”的心理训练法,对意拳的成功起了莫大作用。王老先生在教技击桩的时候,要求练功者设想“三尺以外,七尺以内,有大刀阔斧之巨敌及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的精神而应付之。”这就是说虚中求实,要在练功中时刻与假设之敌做精神上的周旋。王老把这种心理意念上的训练,称做习拳入手之法的“不二法门”。有些拳种有操单手的训练方法,西洋拳击的训练中,亦有“空击”也是与假想敌做精神之周旋。从事意拳训练的人难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是偶然的,乃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现代体育运动在射门心里想的是“我恐怕射不进”那么十这八九就真的射不进去了。投掷运动员如果老是想“对手都比我强”那也不会投出好的成绩。跳高运动员从心理上见了高度就“发怵”那孱是破不了纪录的。诸如比类都是心理训练的所要解决的问题,至于“艺高人胆大”乃是心理训练的物质基础“胆艺更高”则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拳谚“畏敌者必侮,”“不胜必不怀疑心”都说的是精神力量培养的重要性。平日训练以虚实,一旦作起来又要实在求虚,如入无人之境,当之即摧。
全身之法以为法
意拳“一法不备,无法不容”以小自然求大自然。所谓拳法绝不是十八法,三十六法,七十二法以为法。要知“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意拳之法乃全身之法,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在前面的章节中曾谈到:站桩训练人体,使之达到高度协调统一,肢体间能处处连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化培养整体的弹力。要求:“无点不弹簧”。站桩之所以称为基本功,就因为是有通过站桩才能摸到拳学的六面力即浑元力。提起“拳”我们往往会想到“拳头”,这是不够全面的。要练拳就要从“拳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头、手、身、足、肘、膝、胯任何都可以成为打击的武器。在推手一章中,介绍了“点”的概念,双方接触的部位谓之“点”。在发力一章中,提到了“一触即发”,这一触就是“点”上的接触。至于在实战中究竟哪一点接触,不是事先一厢情愿的事情,只有相机而动,应感而发。能不能做到“一触即发”就要看日常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基本功训练的功底如何了。如果没有基本功,一上来就练散手,最终也不过是个“打熟”,不能称为拳家上。但是散手又是练习技击的必经之路。只有身经百战、才可谓“实作通家”。世上绝对没有哪一个技击家,不是在反复实践中取得成就的。总之意拳的训练方法要求基本功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基本功是为了进行散手训练准备条件,而散手训练则是对基本优劣的直接检验。有了站桩、度力、走步、发力的基本功基础,就能够在散手训练中逐步做到“一动无不动”的全身之动。正如形意拳名家刘兰先生曾说过的那样:“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者为用”。归根对底还是要有“浑元力”即六面力的平衡均整状态。意拳散手的全身之法要求实作中有如下的神情和气势:头欲摇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气要袭人。如此去做去将使对方在精神与肢体上都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自能实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应敌要诀。
攻守合一
技击就是攻防术,虽有进攻与防守两个概念,但不得分开而论。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攻与守是矛盾的统一体。拳诀所说:“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处。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尚美观。”这里所说的打顾、闪进都是攻守的含义。意拳技击训练,要求做到攻守合一。西洋拳击是把心守与进攻的技术断然分开的。只有具有相当水平的拳击手才能打出“迎击拳”。而意拳技击训练则从一入手就要求攻守合一也就是相当于拳击中训练中的“还击拳”训练。“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也说的是攻守合一。消极防御都是不取的,顺知防不胜防,处处防则处处挨打。意拳技击训练一开始就要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敢于和对手换拳。两军相遇,勇者胜”。夫战,勇气也”。怕挨打的结果必然是挨打。试想两人拚刺刀,都取突刺的技术同时进攻,那么谁想拨枪防守,谁将会被刺中。意拳有严格的站桩功训练,无论怎样进退转换都会自然地保持好技击的肩架。实践,证明,只要肩架不散,即便挨上几拳几脚也微不足道。一个好的拳手是不会轻易挨到重拳的。保持肩架的时以侧同时反映了意拳训练的整体“一动无不动”的技击原则。从理论上讲,攻守合一能够缩短工作的距离,与此同时也就提高了出拳的速度。比如对方用直拳向我头部打来,如果我先用手阻挡或拍击,亦或是身体的躲闪。然后再还击,那么工作距离长速度慢。倘若我们在躲闪或者一只手防守的同进,出另一拳还击,那么效果就会不一样了。工作距离缩短了的一倍,速度相应也就提高了一倍。此攻守合一能把握时机,攻守分离则会错过时机。因为人们在进攻的时候,也正是他最容易暴露薄弱环节的时候,此时进击容易奏效。从距离上讲,他能打到你的距离,也正是他能够被攻击的距离。攻守合一原则的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守中用中
守中用中的原则在推手一章中已经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里强调指出守中用中的原则同样运用散手。人身鼻居中央是重心之所在,也就是“人中”。对方不管来的是拳是掌,只要拨来力出我鼻子左右七、八寸,则将危险化为乌有。而我则始终要对准攻击目标的中心所在,只要击到“中”轻拳也将变成重拳。所以拳谚说,“拳打外不为远,近者只在寸间变”。这里所说的“寸间变”就指的守中用中原则。因此在实战时,无论进退,总要有一只手指向对方的口鼻部位,所有的步伐转换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一切的攻击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拿下对方的中心,别无旁求。而相应的要时刻保护自己的中线,不给人以可乘之机。这里还要注意的是正面与斜面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等等。双方对峙往往都是侧过身来斜对对手,目的是为了减少被攻击的面积。
但是双方处在不断运动的状态下,正与斜、虚与实都在不停的变化。正面微微转动就成了斜面,双方相对移动少许、则斜而又成了正面。至于如何判断做到以斜击正,则非经实践而不可得。虚和实也是这样,看上去对方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一旦攻击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而你认为是固若金汤的防地,殊不知正是怕攻击的虚弱所在。说来说去,就是无所谓正斜、无所谓虚实,只有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在实战中无论怎样出手都要左右互相辅助,守中线、保重心。与此同时利用灵活的步法,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一心一意直奔对方的重心。守中用中为重要应敌要诀,不可忽视。
拳拳服膺
意拳训练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锻炼。故在练习中要求“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这是每一个意拳爱好者所必需了解的拳学宗旨。芗斋先生尝言:“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所谓“拳拳服膺”即不忘不失之意。要想在拳术技击上有所造就,除了习以定时之外,还要在平日坐立嬉戏之中体会揣摩拳术之道。通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勿忘勿助长”才能“升堂渐入室”。初学拳要求用意不用力,锻炼一个时期就会做到意到力到,到了拳学的高级阶段则要求做到意力不分。“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真到了应用技击的时候,想什么也来不及了。要做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有道是“有形有意都是假,艺到无心始见奇”。而这个应用时的“无拳无意是真义”是在平日练功中,靠处处留心,时时存意逐渐得来的。拳学是科学而不是神话,以上论述的问题,用现代体育运动的理论来解释,就是通过不断地“强化”条件反射来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或者说是“自动化”。总之练意拳要动脑筋,不是单纯靠卖傻力气所能掌握的。要想着练、练着想,循序渐进,向更高的拳学境界迈进。
全力以赴,务求真切
技击训练要求真实的功夫,所以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在训练中切忌虚为招架,徒具你来我往之形式,成了戏剧表演目前逐步改进中的散打护具,为技击实战提供了较为安全的技术保证措施。“真”与“假”的练法在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我们要分清场合,分清不同对手的情况,来决定我们出手的分寸。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只有在对敌斗争中才能不手软,必致之死地而已。倘若是友谊竞赛,就应当根据对手的水平,来决定出手的轻重分量。就技击的实用性讲,意拳与西洋拳的击打目的不尽相同。拳击大部分时间要求的是得分,偶而有击倒或者击昏。而意拳的击打目的,在于解除对方的战斗力。实践证明,只要有了拳术的真实力量,无论对手两肋、前胸任何部位,一被击中就能使他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意拳通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养成了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内外的高度协调和呼吸自然的习惯,这无疑在散手实践中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精神高度集中,就无懈可击。全身内外高度协调就可以随心所欲,攻守自如。呼吸自然就能增强与对手周旋的耐力。技击是完全的对抗项目,不仅是力量和技巧的较量,而且是意志,耐力和自身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对比。要有勇有谋才称得起为拳家之上乘。意拳通过日常训练中的“精神假借”,培养和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因此能在技实战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内在的各项潜在能量。“应敌犹如如火烧身”就比较形象地形容出我们在应付技击时所处的一触即发的预备状态。此时不管我们的对手是谁,首先应从精神上压倒上方,这就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绝不可因轻敌而遭致失败。拳谚中所谓“狮搏象须用全力。狮搏兔亦须全力”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从六个方面,概述了意拳散手训练中所必须理解和遵循的道理、原则。其实这些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推手,因为推和散手就是技击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拳术交流中,很难分清究竟是散手还是推手。总之所有这些原则都可以统称为意拳技击训练的法则。
在本节结束的时候,摘抄芗斋先生有技击的歌诀供意拳爱好者参考。
学拳不须慌,肩架配适当。运动时慢思量,内外安排须妥当,变转轻移不慌忙,遍体筋撑骨棱尖而放。态似书生若女郎,伟大犹比楚项王。一声叱咤风雷响,神情豪放雄且壮。遇敌接触似虎狼,举步轻重如覆沟壑深千丈。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齿扣足抓毛发似金枪,根根无不放光芒;神光离合旋绕在身旁,譬水之有波浪,回旋不已,纵横在汪洋。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悠悠扬扬舒且畅,一经触觉立时即紧张。如同火药爆发状,炸力发出意不亡,无形机变却又深深暗中藏。闪展进退谨提防,打顾正侧丝毫不虚让,势均力敌须看对手方,犹如鹰鹘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风朝阳势占强。拨钻拧挫断飞蝗,勾锉刀叉同互上,腿足提缩似螳螂,揣敌力量之方向,察来势之机会,度己身之短长,势如龙驹扭丝缰,谷应山摇一齐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