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如果迁都南京,会得到江南百姓拥护,像南宋一样续命成功吗?

明朝的灭亡,是很多明粉心中永远的痛。那么,如果当年崇祯不自缢而是南迁,会得到拥护,像南宋一样延续百年吗?

估计应该是可以的,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成功率。为啥敢这么说呢?咱们就先分析明朝的两大敌人——李自成和满清。

虽然最终取代明朝的是满清,但明朝真正的终结者无疑是李自成。然而,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从一开始就问题重重,并不是一个可以管理天下的政权,李自成也不是合格的统治者。

别的不说,只说军费一事。为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进入北京后,大顺坚持“三年免征”的赋税政策,军费哪来呢?主要有以下渠道,没收明朝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以及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

说白了,就是打土豪、抢钱财。这种策略偶尔用可以震慑群小,也可解一时之急,但若是成了常态,路可就走偏了。

仅这一件事情,大顺就得罪了平民以上所有阶层,仿佛只将平民当作自己人,其他全是仇敌。起事之初,宣扬这样的观念也是一种拉拢民心的方式,但中后期再这么做就显得愚蠢。

任何一个政权,想要长久都得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然后找准敌人、孤立敌人、消灭敌人。大顺的敌人是明朝政府,但这并不代表明朝统治下的官员富绅都是敌人,他们是可以争取的。

李自成却没能明白这一点,在统治地区内将官员富绅当肥羊来宰,使得各地官绅人人自危,造成的结果是树敌过多,除了一无所有的贫民,估计没人愿意大顺执掌天下。

道理很简单,谁都不愿过苦日子,可按大顺这种行事方式,富了就有可能被针对,难道只能一直苦下去?不,这不是他们要的生活。大明遗臣和富豪们更不用说,都视大顺军为贼军。

就算李自成调整策略,那也来不及了。若是立刻调整,那更惨,为啥?因为李自成对大顺的掌控力,似乎并不强。

他要调刘宗敏去打吴三桂,刘宗敏竟然说“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听听,都站在武英殿了,刘宗敏还自认是做贼的。而李自成也没有任何挟制刘宗敏的办法,无奈之下御驾亲征,刘宗敏不好再推托,只能追随前往山海关。

换言之,大顺军的散漫风格已经形成,李自成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更改。如果强行改,只怕刘宗敏之流立刻就要犯上做乱或者内部分裂。对于李自成来说,这个后果更严重。

和李自成相比,满清显然更有政治智慧,体制什么的较为完善。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崛起时间太短,人太少。

1644年入关前夕,满清所能动员的兵力大致有这些,满洲八旗约五、六万人,蒙古、察哈尔八旗约两万人,汉军八旗不到三万人,三顺王、一顺公部不到一万人,外藩蒙古数万人,加起来大约十四、五万人。

这点人马,如何统治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华?如果不是吴三桂,满清也就能入关抢掠一番,根本站不住脚。

何况满清还是异族,天然就没有中原百姓的支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大部分古人都懂。从清朝入关至覆灭,无论镇压得如何残酷,反清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这足以说明人心所向。

后来的南明小朝廷之所以干不过清廷,并不是实力弱,事实上哪怕满清在北京立了朝廷,南明也不认为他们是大敌。

一来,南明还有几十万精锐明军,怎么看都打得赢清军;二来,南明占领着淮河以南,疆域并不比清廷少,财政收入说不定比清廷还高,毕竟南方素来富庶。

问题在哪儿呢?在于谁都不服谁,为确定新天子的人选,文臣武将们先斗了几场,最后上位的是原福王朱由崧,可持反对意见的将领很多,朱由崧勉强登基,也是君不信臣、臣不信君。

大家能相信吗?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时,南明内部正斗得热火朝天,驻守武昌的大将左良玉是朱由崧的反对者,准备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朱由崧的支持者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

而名将史可法,也被朱由崧所猜忌,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内清军便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兵败战死,南京城失去最后屏障。

此后南明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如果崇祯迁都南京,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纵有内斗,在国破家亡的威胁下也不会这么激烈,明朝未尝没有中兴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