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漫长的告别》:如何走出侦探小说的“叙事迷宫”

星期五言:要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里哪位作家兼编剧最成功?那无疑是雷蒙德·钱德勒了。他不仅在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侦探”形象,还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缔造者之一。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罗伯特·奥特曼等电影大师都曾和他合作过,并将他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搬上了大荧幕,最终成为永恒的经典。

雷蒙德·钱德勒 在文学和电影两个领域的成功,无疑在于他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精湛的修辞技巧。他发现了一种全新描述美国的方式,他字里行间有着历经沧桑的浪漫主义,并赋予洛杉矶充满酒气的小街道一种颓废的艺术气息。

美国作家 卡罗琳 曾说,钱德勒是我们时代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带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很像我们现在这个,但并不是现在这个。

在钱德勒的系列小说中,毫无疑问,《漫长的告别》是代表作,也是他最得意之作。该小说在1955年斩获了 爱·伦坡奖。日本著名作家 村上春树 曾殷勤地说:《漫长的告白》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

铺垫了这么多,这部《漫长的告别》究竟有何魅力让众人爱不释手呢?它的叙事技巧在哪里?它建构的“叙事迷宫”是怎么引诱读者一步一步陷入其中的呢?让我们逐一展开探讨。

文:大土豆

编辑:Mr.Ffiday

图片:图书插页及网络


一、侦探结构+散文式的散漫:硬汉侦探的形象呼之欲出

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大醉两次,这是个原则。——雷蒙德·钱德勒

说起悬疑惊悚小说,我们能想到爱伦·坡、阿加莎·克里斯蒂,史蒂芬·金等等一串名字,但却找不到太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钱德勒不一样,他在自己的系列小说中,贯穿刻画了“硬汉”马洛这个人物——一个喜欢饮酒、抽烟、独来独往的私家侦探。他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象,后来很多侦探小说家乃至编剧纷纷效仿“硬汉侦探”的人物行为方式,让这个形象成为了文学史乃至黑色电影里的经典。

从角色性格来讲,钱德勒的“硬汉”与 海明威 是不同的。海明威用冷静以及留白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沉默寡言的孤独硬汉。而钱德勒则是絮语式的渲染加精细描写刻画了一个善于诡辩的孤单硬汉。

从外在的写作方式来说,钱德勒采用的是侦破式的框架,用散文式的笔调来填充内容,形成了这样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在《漫长的告白》中,这种方式的运用尤为突出。

大的框架中,这是一个侦探追查朋友死因的故事。那位朋友在死前给他一封自白书,可是他用多年办案的直觉认为这里面有问题,他要为死去的朋友讨一个公道。

这样一个凶杀案的故事,多半小说家会关注于情节铺排,很少人在人物形象上花太多笔墨。可是钱德勒不一样,他愿意在细枝末节上花费时间,愿意给读者交代一下“马洛”除了追查案件以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看下面摘录:

我是一个有执照的私家侦探,已经做了一阵子。我独来独往,没结过婚,人近中年,不富有。我进过不止一次拘留所,我不接离婚的案子。我喜欢喝酒、女人、象棋和另外几样东西。警察不怎么喜欢我,但有几个我算合得来。我是本地人,出生在圣罗莎,双亲都过世了,没有兄弟姐妹。有朝一日要是我在黑暗的巷子里被做掉——我这个行当里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这种事,如今其他行当或者什么行当都不混的很多人也是这个下场——没有人会觉得他或她的生活忽然掉进了万丈深渊。 - 摘自第13章

这就是马洛的自述,这样的描写在《漫长的告别》中无处不在。马洛的世界观,马洛的爱恨情仇在追查案件的过程中逐步凸显。渐渐地,当你跟着马洛跑案子的时候,你会迷上他的孤傲不羁,他杂乱无章却温馨的小屋,他的棋牌,他常去的酒吧以及他在洛杉矶好莱坞大道、悠闲谷以及贝弗利山独自开车的感觉,甚至你还会迷上那阴暗潮湿的小街道……

这是一本另类的侦探小说,它有一颗野心,就是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它既有着传统的侦探小说的框架,又有着文艺小说的细致深刻。他不仅仅呈现了洛杉矶富人区一桩隐秘的凶杀案,还呈现了美国富人阶层的虚伪与无情。

小说描写的方式是单刀直入的宣泄,但叙事方式上却是“曲径通幽”,如蚕丝剥茧一样层层深入。

 二、叙事四重奏:节奏感就是“迷宫“的之钥

说一声再见,就是一点点失去。——《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在叙事方式上算不上传统意义的侦探小说——给你一条线索让你跟着作家一直追查下去。它是给你了线索,却忽然间断开了,断开的时间之久,能让你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你越来越确信自己看了一部“假侦探小说”。因为当你阅读过半时会发现,完全没有了当初打开书本前几章的那种紧张刺激感——当时你热心的案子,作家束之高阁了,你不得不跟着他去看别的不值得一提的小案子。

可是,当你走出了这个“荒芜”地带,跟着“私家侦探马洛”继续生活,你会发现,迷宫的出口就在眼前,而走出迷宫的方式只有一个。你要有充分的耐心!

这部小说一共53个小节,但是按照节奏来划分的话,就是四大段落与一个惊掉下巴的尾声。概括出来就是:

好友自杀——追查受阻——调查另一起小案——两个案件竟然重合——真相大白

侦探小说用这样的模型写作其实很冒险很大。可以看出钱德勒是敢于冒险的探险家:一般的侦探小说会紧紧围绕线索,不断用情节推动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大多数侦探小说家会紧紧盯着读者,不让读者有半点松口气的机会,不让读者掉队,要用线索拉着读者使劲往前跑,直到最终酣畅淋漓地合上全书那一刻才罢手。

钱德勒在第一大段落确实给你一个揪心的开始:一位优雅的醉鬼,那个百万富翁的女婿也是“我”的好友特里·莱诺克斯,竟然“杀害”了妻子,他慌张地逃亡了……私家侦探马洛不相信是朋友特里干的,他要追查下去,后来好友却自杀了……

钱德勒在第二段落让所有读者相信好友自杀后,马洛的悲痛在于要追查谁是杀害特里妻子的凶手,他要为马洛鸣冤昭雪。可是,几伙势力前来威胁他,让他收手。马洛的案子竟然真的就停了。

大多数读者看到这里,会以为马洛总会盯着这个案子继续追查的,可是读下去越来越不对劲——后面那个段落真的就不再追查了,那个案子似乎被作家忘记了一样。取而代之的是:马洛现在要找一个喝醉酒失踪的作家,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写畅销小说的作家,所有读者都要跟着马洛去找这个人!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就会迷失了。这不是传统侦探小说的套路呀,这里没有推理,没有凶杀现场,没有惊险刺激的情节啊,于是乎越读越困难,找不到方向。

在第三个大段落中,相信很多读者迷失了。

其实,如果你足够相信作家,足够相信命运的话,进而跟着侦探马洛硬着头皮找到那个“作家”,你会发现在第四段落中发现作家和马洛自杀的朋友特里是认识的——作家和特里被谋杀的妻子不仅仅认识还偷情啊!你会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得不说,钱德勒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第三个段落的设置。考验的不仅仅是读者的耐心,还考验作家的技巧。作家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叙事迷宫”——让读者误以为走入了歧途,越是在迷宫中呆的久,当你看到真相的时候,就越是激动,甚至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很显然,这样的叙事四重奏就像是宏大的交响乐,也像是一个人生的预言。交响乐有开端,有强劲、有舒缓有结尾,在舒缓的地方让人陶醉其中,在高亢的部分让人热血沸腾。那这部小说为什么是人生的预言呢?因为人生不会是一条清晰的主线,它由许许多多的分支构成,你或许会迷失其中,但是最终这些分支在某一天会因为一件事凝聚起来,形成清晰的一生。

三、侦探小说的法宝“反转之反转”:谁才是凶手?

雷德蒙·钱德勒,每一页都有闪电。——比利·怀尔德

无论这是一本多么独特的侦探小说,它始终离不开悬疑。它需要的是推理与反转,需要的是破案过程中的惊险刺激。显然,钱德勒并没有把这些丢弃,而是运用得滴水不漏。

我们再把刚才的五大段落拿出来:

好友自杀——追查受阻——调查另一起小案件——两个案件竟然重合——真相大白

其实,这五大段落中每一个段落都运用了不止一个反转,最终汇聚在第五章的落幕之中。相信当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每一位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高呼:原来是这样!现在「星期五文艺」把每一个段落的反转列举出来,来看看钱德勒的高明之处。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没看这本书,下面的段落需要谨慎阅读,因为会揭开谜底)

 第一个段落:好友自杀

和落魄的特里成为朋友——特里的老婆是富翁之女——特里的老婆被谋杀了——特里逃亡——特里自杀——马洛怀疑富翁找人杀了特里

 第二个段落:追杀受阻

警察调查马洛——富翁却救了马洛——马洛调查特里之死——特里的哥们却阻止马洛

 第三个段落:调查一个小案子

马洛接一个新生意——寻找酒精上瘾的作家——找到作家——马洛喜欢作家的妻子——作家妻子却爱着初恋

 第四段落:两个案件竟然重合

发现作家和特里认识——作家和特里死去的老婆偷情——作家可能杀了特里老婆———作家被谋杀

 第五段落:真相大白

马洛调查作家妻子——作家妻子的初恋是特里——作家妻子谋杀了特里老婆——作家妻子谋杀了作家——马洛继续追查特里之死——特里原来一直活着

这是整本书 53 个小节 5 大段落的关键情节点反转。这样的反转手法在每一个情节点的设置上都特别的巧妙,毫不矫揉造作、拖泥带水。你能看出钱德勒在这本小说的叙事建构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至少在人物关系上,他营造出了侦探小说的绝杀技:谜中谜。

 四、总结

看完以上分析,你可能会想,为何钱德勒写过那么多侦探小说,唯有这部如此迷人。「星期五文艺」认为或许是因为在这部小说中他的技艺得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到达了一个作家的巅峰时刻,他将电影剧本的写作经验与小说的构思进行了完美的糅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侦探小说”叙事方式,而我们在这个的叙事建构中深深爱上了那个硬汉侦探——马洛。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这部38年前的国产悬疑片可不比希区柯克差多少!

 谈谈“黑色电影”的前世今生

 这10部犯罪悬疑推理小说,可比看电影刺激多了!

 用“侦探形而上”解读韩国电影《燃烧》

 星期五评《利刃出鞘》:一部回归纯粹侦破的电影

 解读西班牙电影《饥饿站台》的七个突破点

 《海市蜃楼》很离奇,但那不是“侦破”的功劳!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