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聊天】重提“三大差别”,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 2024-04-27 17:01:30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存在的差别,谓之“三大差别”。“三大差别”曾经是我们的惯用术语,时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上世纪中叶,毛主席号召我们消灭“三大差别”,并将其列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当时,我们热血沸腾,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一幅美丽图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工厂林立,农庄遍布,机械化种田种地,农村与城市一样,人们在愉快地劳动和生活,到处欢歌笑语……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奋斗在努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梦想,有的变成了现实,有的还在“差别”着,甚或有所扩大。同时,二哥发现,“三大差别”在历史的演变中,与我们原来想象的也不太一样,甚或衍生了许多新的“差别”花样。而且,仔细梳理一下当今社会的这个“鸿沟”那个“系数”,归根结蒂又大都落到了“三大差别”上,许多绕过来绕过去都说不明白的“差距”问题,我们用“三大差别”一观照,反倒通俗明白了,反倒有了一种大彻大悟:原来真理一点也不过时,一点也不深奥,一点也不复杂!这让二哥生出了重新探讨“三大差别”的欲望,感觉到那个久违了的话题,原来仍然如此鲜活,而且对我们如何去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有着深刻而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因此,重提“三大差别”,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 表面上看,“三大差别”指的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是“物”的差别,而实质上则是“人”的差别,是工人与农民、市民与村民、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指属于不同行业、隶属不同地方、从事不同劳动的人创造、得到和享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一样。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我们对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的概念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其外延是很宽泛的。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三产业都算作“工业”,相应地,吃“农村粮”从事第一产业的就是农民,吃“国家粮”从事二、三产业的都被叫做“工人”,甚至单纯吃“商品粮”的普通市民也被看成“工人”。这种划分虽然不十分科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划分,也习惯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差别。可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原来意义上的“工人”和“农民”变得模糊了起来,工农差别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多样了起来,有的甚至让人感到十分尴尬。譬如,从安徽农村到北京打工的李先生,已经在北京混了多年,而且还“混”得很不错。在偌大的京城有了车子有了房子有了妻子,事业也是越做越好,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可有一个“坎”李先生一直迈不过去,心里一直隐隐作痛。北京等城市与其他许多城市不同,买了房子并不允许你把户口迁进去。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你虽然在北京有工作有房产有家庭,但你就是成不了“北京工人”,只能是“安徽农民”,属“外来人口”,需要办“暂住证”,而且是“暂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自己的家里。全国像李先生这样的工不工农不农的人肯定不在少数,而且遭遇的“差别”也不仅仅在于“暂住”还是“常住”这一项。设想一下,如果李先生不是进京打工的“农民工”,而是体制内的干部职工因“工作需要”被“调”进北京的,这些“差别”就不存在了,依李先生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那就不是“看上去很美”了,而是怎么看怎么美了。再譬如,不是有一个行业里有一个抄电表的工人,一天抄四次表就可以拿到10万元年薪吗?而且这还是十多年前的故事,如今估计早已翻番了。他凭什么有这么高的薪酬呢?就凭他是个“正式职工”。假如抄表的是个“临时工”或者“农民工”,他就是一天抄20次表,恐怕也拿不到这个“正式职工”五分之一的报酬。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但这是“差别”,客观存在而又让人无可奈何的“差别”。 “工人”拿着稳定的工资,捧着“铁饭碗”,后来虽然一直喊着砸掉“铁饭碗”,但最终只是把这个“铁饭碗”砸得变了点形,“碗”里盛着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等等的“幸福”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增多,即使退休了下岗了失业了“困难”了,国家还是周到细致地管着,一直管到生命终结为止。“农民”就不同了,捧的是“泥饭碗”,一不小心掉地下就砸碎了,逢年过节,同属“工人”范畴的各级官员下乡去访贫问苦,送上点代表“温暖”和“爱心”的钱和物,这些农民就被感动得一边说谢谢一边掉眼泪。所以,许多农民即使砸锅卖铁都想把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弟变成“工人”,再引申下去,就是许多“乡下人”总想着怎样把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弟变成“城里人”。不能直接“蝶变”的,就来个“曲线救国”,一些俊男靓女,即便屈尊做个瞎子聋子瘸子的“半边户”,也感到“高人一等”。因为做一个“城里人”和做一个“乡下人”、做一个“市民”和做一个“村民”,所享受的国民待遇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体现在劳动收益、发展机会的多少上,还体现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保险等等众多优质公共资源的优先占有和消费上。而城乡间这一切差别,原来有人把“罪过”都归结到那个要命的户籍制度上。于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户籍制度逐渐松动了,“城里人”不几年就翻番了,现在已达到了9亿多,占到了总人口的六七成。按原来的想法,城市化程度提高了这么多,城乡差别应该也会随之缩小,可回头一看,城乡差别非但没有因此而缩小,反而还在一年年地扩大。国家统计局多年的权威公报显示,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仍然快于农民,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不仅让工业产品特别是涉农工业产品的价格同步上涨抵消了不少,而且让“市民”收入的增幅在“村民”面前显示出了“优越感”,尽管大家现在都一样叫“居民”,但城乡收入差距其实很不一样,“差别”很明显。看来单纯地把城乡差别扩大的板子打在户籍制度的屁股上,还不太准确和公平。城乡差别继续扩大的原因肯定还有很多,其中最大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就是加快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加快掠夺乡村优质基础资源的过程:有文化有出息的乡村青年上了大学后留在了城市,富起来的村民“移民”到了城市,到城里打工的农民主要创业在城市消费在城市,其中许多“乡下人”后来都变成了“城里人”。人员的这种流动和流向,其优势差不多是“一边倒”地向着城市,你还指望谁去缩小城乡差别呢?城乡差别也就一直这样存在着、扩大着。 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单向性地存在和扩大有所不同,我国脑体之间的差别好像有些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自古以来,国人最懂得透的道理之一,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读书人也就是脑力劳动者应该做官的多发财的多,而卖力气活的人也就是体力劳动者应该做平头百姓的多贫穷的多。事实上,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段,也是这种状况。但国人最看不懂的现象之一也恰恰出在这里,不知从何时起,竟然弄出个“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传说来,“脑体倒挂”了,而且还非常符合现实。传说来自于一位大学教授,他的工资不高,难以养家,于是便在校园里摆了个摊,卖起了茶叶蛋,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一算账,卖茶叶蛋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工资。后来人们为了说明问题,把这个教授的身份分开成了两个人:“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用以指代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这个传说出来后,影响很大很深远,40多年的改革发展,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飞跃上升,从整体上看,“造原子弹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卖茶叶蛋的”。不过,这中间还有些小插曲,当初那些“卖茶叶蛋的”发家致富成了“老板”后,即便今天也算得上是“造原子弹的”了,可他们还不时用“茶叶蛋理论”来看待“造原子弹的”。职场上,不少大学生已经只有普通民工的薪资要求了,可有的“老板”还想“压价”,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依然还是“茶叶蛋经济”,可他们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还是“茶叶蛋经济”,自己的企业为什么还是“茶叶蛋企业”。与之相反,有些“造原子弹的”又把自己“造原子弹”的本领和价值看得过高,对“卖茶叶蛋的”作用和价值几乎视而不见。有家公司,几个高管的年薪就是2亿多元。这也太离谱了,这仿佛真的是“原子弹”和“茶叶蛋”的性价比了。差别大到如此程度,这不把“卖茶叶蛋的”气死也会气得吐血,元气肯定要受大伤。但愿脑体差别的这种极端的小插曲,还是少点为好。 如果你是城里人,你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又与乡村没有直接往来了;如果你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在你的感觉中,城乡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区别了;如果你是一个“高管”,已经习惯了白领、金领乃至富有闲适的工作和生活,并且对自己的高收入、高消费、高享受心安理得了,或者你的情况正好相反,那么,你已经对“三大差别”多少有些淡忘甚或淡漠了。但是,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加提醒,只要我们稍稍把目光投远一点,或者稍稍做点调查、研究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三大差别”并没有成为历史,也并没有悄悄消失,而是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差别”还那样触目惊心,如果不引起注意,还随时有可能生出好多事情来。所以,重提“三大差别”,便有了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重提“三大差别”,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总体上说的,而且概念性很强。实际上,这种国情在“三大差别”上一印证,就具体表现出来了。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9亿以上,增加有多快,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多大。其实我们这9亿城市人口,没有几个人敢夸下海口能完全离得开农村、离得开农业、离得开农民,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上三代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一半以上现在还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准城里人”,或者说还是“半个乡下人”。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社会还是个农村社会,中国的经济也还是“农村经济”。一方面,“乡下人”想方设法要变成“城里人”;另一方面,变成了“城里人”的“乡下人”仍还像“乡下人”那样与“乡下人”争利。譬如,好不容易等到农业税全免了,猪肉、粮食也涨了点价,可农民只高兴了一个早晨,工人、城里人、脑力劳动者就全都嚷开了:“菜篮子”和“米袋子”不好提了,我们受不了啦!于是乎,他们的工资、福利、补贴什么的便轮番增加,工业品尤其是农资产品价格也大幅上调,一个接一个的“安抚”政策,才好不容易把他们的“气”给“顺”下来。长期以来,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国家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拿走了农民的大量利益,从而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和城市的初步繁荣。现在国家的“钱袋子”里多了几个可调剂的钱,本来想通过“有形的手”去反哺反馈一下“三农”,没想到用这另一把新“剪刀”一“剪”,“三大差别”反倒又加大了一截,国家只好又往回“剪”了点。但如果不往回“剪”一下,“城里人”的生活也不好过,因为中国的“城里人”远还没有“城市化”,其中许多人还只是廉价劳动力,跟农民差不多。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一块猪肉,一粒米,就能让14亿人一起奋不顾身。没办法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初级阶段;重点照顾,其他人不干;全面照顾,国家还不富裕,又干不了。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这种国情,看到“三大差别”在其中的演变发展趋势,你就会感到,在当今中国国情下,要想缩小“三大差别”,每迈出一小步,都何其难也! 重提“三大差别”,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找到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多年来,人们对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调查、分析、排榜,主要问题,抽象到官员腐败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不好等等,具体到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办证难,孙志刚被打、马加爵杀人、周正龙“拍虎”、刘言超“做俯卧撑”、很多人“散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件“热”过一件。其实,对这些所谓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很多人只顾在那儿比口水、比嗓门、比热闹,却很少有人去冷静地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尽管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去透视这些问题,但事实上,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发展以至有些问题一时还很严重,都可以从“三大差别”的存在和不断扩大上找到原因。因为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差别越大矛盾就越大冲突就越大。工农差别持续扩大,农民就不想种田种地、养猪养鸡养鸭养鱼了,于是就有了抛荒、有了猪肉粮食危机或潜在危机、有了拐卖妇女儿童、有了冲击乡镇政府机关等群体性事件、有了车匪路霸等等问题的发生;城乡差别持续扩大,乡下人一窝蜂地涌到城里去“淘金”,于是就有了“暂住证”、有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有了伤亡事故的“同命不同价”、有了“农民工”的性困惑、有了增多的流动性犯罪、有了“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等问题的出现;脑体差别的极端扩大或极端缩小,一方面让一些人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又让一些人对“读书无用”看穿看透。于是,为了获得现实的最大的“市场利益”,有的人通过种种“捷径”把自己“速成”为“高知”甚或“海归”,拼命地“拔高”自己,以便快捷地挤进“上流社会”;而另一些人则干脆摆出一副“我是文盲我怕谁”的架势,毫无顾忌地闯入了社会。这样一来,就有了“博士官员”满天飞、“一片树叶砸着三个教授”、假“中国芯”轻易骗得了国家科技奖、“国学大师”断不准简易文言文之句读、大学毕业生不要工资跪地求职、女大学生宁可做“小三”也不愿上班、进不了公司就进“黑砖窑”、找不到工作就找“黑社会”等等的当今社会之怪现状。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目光千万不能离开“三大差别”。 重提“三大差别”,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祖宗的梦想。我们的老祖宗在谈到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时,总是那样充满诗情画意:没有阶级、阶层的差别,没有工农、城乡、脑体之分,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都把劳动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整个社会实现全面和谐。后来,我们的老祖宗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又发现,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三大差别”还是存在的,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三大差别”始终存在、不能消灭、只能缩小,“三大差别”缩小得越合理,我们离共产主义也就越近。我们为老祖宗给了我们美好的梦想而激动,我们又为老祖宗拥有实事求是的伟大品格而欣慰。原来,在我们老祖宗的梦想里,共产主义并不是“空想”而是“科学”,并不是“乌托邦”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形态,只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时间会很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从封建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通过7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发显示出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得到了极大体现。不过,我们对如何缩小“三大差别”虽然也同时作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有收获,也有失误,但“三大差别”依然普遍存在,并且时有反复。这实际上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还要长期“初级”下去。我们也曾想在一夜之间“一步跨进共产主义的大门”。现在看来,我们对老祖宗的梦想还理解得不那么全面、不那么深刻,有点着急。“三大差别”要一步一步地缩小,得慢慢来。还是那句老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重提“三大差别”,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更加准确地找到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更加深刻地理解老祖宗的梦想,而且能够让我们更加具体地感到要前行的路途有多远、要克服的困难有多大、要肩负的担子有多重。 “三大差别”消灭不了,缩小起来又这样困难重重,我们是不是对此无所作为了呢?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把战略方向找准了,把路子走对头,缩小“三大差别”的成果就会逐步地被培育出来,尽管这中间会有曲折。我们以为,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应该成为缩小“三大差别”的路径指向——首先,在更快的发展中缩小“三大差别”,在缩小“三大差别”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有这样一个关于发展的寓言:有100个人,每个人给他100元,其中必有几个人能凭这100元活下去并且还能发家致富,也必有人两天就把钱花光了,但多数人都想把这100元渐渐变成1万元甚至更多,但终归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发展环境也不一样,于是竞争对手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矛盾冲突出现了,违法犯罪也出现了。发展遇到了问题,是就此停下来把问题解决清楚了再继续往下发展好呢,还是一边发展一边解决问题好呢?当然是后者好。因为如果是前者的话,要么是大家停滞不前,都还维持现状,结果“坐吃山空”;要么是杀富济贫搞平均主义,大家再从头开始,结果不仅不断挫伤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永远没有大发展、创造不出大财富。而采取后者的办法,情况就不一样了,发展得快的尽管继续向前进;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调节,再加上发展得快的那部分人的主动“回报”,让发展得慢一些的人加快发展加速赶上,而对那些把“本钱”花光了的人,这次给他200元,让他再得到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更加快地发展,更加快地追赶。若干个这样的回合之后,大家都发家致富了,都成了百万富翁,其中有的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如果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虽然一年有二三十万的进账,而有的人一年只有七八万的收益,但基础都厚了,这点差距也就无所谓了,说不准明年我的“运气”比你好哩,大家的“气”都顺了,矛盾就少了,发展就和谐了。缩小“三大差别”也是这个道理,不发展,“差别”永远在那里,一切都免谈。所以,要缩小“三大差别”,只有加快发展;而只有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发展才会进行得更好。我国的改革开放,遵循的也是这条路径,先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效率优先;而后是“发展是第一要务”,又快又好,效率与公平兼顾;再后便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现在是致力于“全面发展”、“全面复兴”、“共同富裕”,不断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奋斗,等等。看来,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非常正确,沿着这条道儿走,“三大差别”一定会逐步缩小,人民一定会共享富裕美好,没错!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三大差别”是否缩小的唯一标准。真理要靠实践检验,越检验它越有光芒。我们要缩小“三大差别”,也要靠实践。一要靠实践去做缩小“三大差别”的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二要靠实践去检验缩小“三大差别”的尝试是否收到了成效,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实践。为了缩小“三大差别”,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努力寻找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力图作出最科学、最正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为了缩小工农差别,我们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我们推行农业“八字宪法”,我们高举“三面红旗”,我们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我们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们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我们积极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不断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农业与工业和农民与工人之间的差别。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我们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大队有小学,片里有初中,公社有高中,县里有大学”;我们办代销店、建居民点、建农贸市场、建村镇乡镇小城镇、搞“新农村建设”、搞“城乡一体改革试验”、搞“乡村振兴”;我们搞“两管五改”、实行合作医疗、建“农家书屋”、“村村通”、“三下乡”,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向城市“靠拢”。为了缩小脑体差别,我们一直向农村和工厂派工作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并“社来社去”、坚持对工农群众的文化科技培训、选拔任用优秀的工农干部、挑选优秀大学生和机关干部下乡去当“村官”,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所有劳动者的素质,让所有劳动者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从事的劳动也不再是单纯的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所有这些实践,或成功,或失败,或继承发展,或无疾而终,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要不断缩小“三大差别”,就要不断去实践;只要不断去实践,我们就能不断找到缩小“三大差别”更有力更有序更有效的办法。实践是第一位的,永远是“老大”,跟着它走,没错! 最后,“三大差别”根本在于“人”的差别,缩小“三大差别”最终也要靠“人”来缩小。“三大差别”的产生、发展和扩大,大多是“人”的结果。你一出生,就决定了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因为在你来到这个世界前,就有人为你量身定做了户籍制度。你长大了,到底是做工还是务农,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从事体力劳动,那就看你这个“人”本身的造化了,就看你选择“差别”的哪一端了。“人”是制造“三大差别”的主子,那理所当然要做缩小“三大差别”的主人。譬如,现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之所以这么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农业、农村、农民中的优质人才基本上被工业和城市掏空了,要缩小这些差别已经失去了人才基础。而这些差别又非缩小不可,否则中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的现代化。缩小工农、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知识化,那么,这项伟大的工程靠谁来组织和实践呢?除了“自力更生”外,我们渴望有这样一批敢于和善于“吃螃蟹”的人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我们渴望有这样一批勇于“闯关”的人奋起推倒横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诸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等的一堵堵“柏林墙”,实现工农融合、城乡一体;我们同样渴望所有的国人一齐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让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很小很小,有差别的只是职业的不同、居住地的不同、劳动对象的不同,而且相互之间谁对谁都没有多少优越感。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缩小“三大差别”,着眼于“人”,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主动;“人”的“差别”缩小了,“三大差别”就自然缩小了,认准这个理儿,更没错!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各级官员执政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而长久的期盼和心愿。因此,缩小“三大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共圆美好“中国梦”,已然成了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心声! 赞 (0) 相关推荐 散文||乡下人与城里人 乡下人与城里人 袁福成||江苏 虽在城里安居多年,乡下的老家和老家的乡下人是断不能忘记的.因为我曾经也是乡下人,现在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城里人. 但凡回乡,都要到左邻右舍或儿时发小的家里转转,去拉拉家常, ... 村里人和城里人 本文作者:师建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还是计划经济,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分配供给制,一些厂矿.企事业单位招工都是针对城里吃市供的市民户,好像与我们农村人没有一点关系.城里的市民户吃商品粮挣工资 ... 【二哥●聊天】阿U的故事,几乎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阿U歪传>(详见[二哥●小说]阿U歪传),是我写得最动感情最费心血最苦最累却或许又是最不能打动人最不讨读者喜爱的小说之一.正因为如此,我要特别地把它提出来,再说几句关于它的话,把在小 ... 【二哥●聊天】中国历史上的政变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各种各样的政变,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中国历史的各个社会形态,二哥发现,大大小小的政变大抵集中发生在封建社会,而且大多是宫廷政变.因此,今天,二哥就集中来探 ... 【二哥●聊天】“文化惯性”是个什么“鬼”?它与改革创新的“纠结”在哪里? 中国改革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要不断创新. 可在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让我们有些迷惑不解的问题:有些体制机制创新,不按我们设计的方向走,甚至与当初的设计大相径庭:有些体制机制创新, ... 【二哥●聊天】翻翻家庭相册,你会翻出什么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或几本家庭相册.这些相册,记录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记录着一个个难忘的.感人的瞬间.翻翻家庭相册,会翻出许多记忆,翻出许多故事,翻出许多感动,翻出许多温暖. 不知道是不是人人都有这 ... 在微信中与好友聊天时如何拍摄照片发送给对方 卡饭网梦在深巷2019-04-20 17:05:36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们在使用微信与好友聊天时,是否可以直接拍摄图片给好友看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告诉大家. ... 爆笑经典聊天搞笑笑话,糗事同事搞笑冷笑话 爆笑经典聊天搞笑笑话,糗事同事搞笑冷笑话 经典爆笑学生冷笑话,今天去火车站,听见两个小孩聊天一个小孩说 经典爆笑学生冷笑话,今天去火车站,听见两个小孩聊天一个小孩说 异性关系再好,一旦这样聊天,就离越轨不远了 分寸,永远是异性朋友之间最好的保护伞. 人人都说人到中年,谁逃不开中年危机对生活的影响. 何为中年危机?中年危机,说的不仅是身材的走样,还有着家庭的危机和精神的孤独. 所以,有很多的调查显示,中年是一 ... 物业要是同意,阳光房趁早装,平时喝茶聊天,想想心里都美滋滋的 有条件做阳光房的,只要不是违建,那就放心大胆的做~ 平时用来喝茶聊天,四面通透,一眼就能看到户外,感觉整个人都开阔了,即便下雨也不耽误你悠闲的小心情,想想都美滋滋的! 当然了,看了那么多阳光房,我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