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故事 | 郑翰林与龙湾庙轶事
作者简介:笑口常口(网名),赵子文生于五一年,五台县蒋坊乡蒋坊村人,七一年于太原参加工作,至今在太原居住已有四十多年,现已退休。平生喜欢看书写点儿杂感,来充实自已的生活。
郑翰林与龙湾庙轶事(之一)
郑翰林山西省五台县蒋坊村人氏,实名郑喜,字乐山,号凤岐。当地人和本村都习惯尊称他为郑翰林。(注:郑喜按资料记载喜字前加山,因网络打不出此字,故只能用喜字代之)。具体生年不详,听本村历代老人言传,是丙辰年七月二十日生人。任申年考取廪膳生,时年二十一岁。(注:“廪膳生"是成绩名列前茅受政府补贴的优等秀才。)可见其的文才是超以常人的。
本村老人言传,郑喜从小聪明过人,有过目不忘之才能。他幼年时期是本村村西龙湾庙读的私塾。用现在的话讲,龙湾庙就是郑翰林的母校。传说郑翰林的老师是一个博学深渊的隐士。老年期间一直隐居于龙湾庙。因与郑喜父亲关系密切,便收郑喜为学生。郑喜幼年在龙湾庙读书期间,有一年正值农历四月二十八龙湾庙会,老师给郑喜放了假。郑喜的家长也想借赶会时间请老师来家吃顿饭,以表感谢之情。
因此让郑喜去请老师,在与老师往家中走的途中,在热闹的龙湾庙会场欢天喜地的买了一本书,边走边看,走到龙湾河边已经看完,便随手把书扔在了河边。老师以为是他失手掉在了河边,赶忙从河边把书捡起,等过了河后把书给他,郑喜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已全部看完,已经把全书从头到尾记在了心里,是我有意扔掉的。老师听他说此大话,便与他找了一个干净凉爽的地方,对他说到:你现在要把书中每一个字从头开始背完,咱们再去你家吃饭,否则我就不去了。郑喜见老师如此认真,只好让老师拿好书,自已开始背。果然不到一会儿郑喜就一字不拉的把一本书全部背完了。
老师点点头笑了笑,心里想到,此人认真授教培养,以后必成大器。但言语之中却没有过多的褒扬之词,因怕助长他的骄傲之心。只是微笑着说:孩子!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咱们现在就去你家吃饭。
从此师生关系相处十分相互关爱。每到晚上下学,老师总要把他送到龙湾河边,看他过河后走进村里老师才向龙湾庙里往回走。本村老人言传,老师每天晚上送他回家时看到他总是比常人身上多一盏灯。古人言传,普通人有两盏灯,一个肩上一盏灯,到夜晚行路时,这两盏灯就是自已的保护神。古时农村人到夜晚行路时,老人总要告诫夜行人不要往后看,意思是怕回头时把肩上的灯给熄灭,邪气就会袭来。而郑喜比常人头上多了一盏灯。俱说,这灯只有得道之人才能看到。
有一天夜晚老师送郑喜回家时,从远处看到他右肩上没有了灯。第二天老师问他最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些什么事,郑喜想了想说:也没什么事,只是离蒋坊村八里地的松林村的一个人要写休书,不知是应该写修建的修还是写休息的休,我只是用脚在地上给他写了一个休字。其它的事就没遇见过。
老师沉思片刻道:今天放你一天假,你马上到松林村找到那个写休书之人让他把休书收回来,并要说服他夫妻二人和好过日,否则你从此就不是我的学生了。
郑喜见老师这么说,觉的事情非常严重,就转身到了松林村找到写休书之人,让他把休书收回,并好言说服他夫妻二人和好过日。随之写休书的人觉的郑喜所说之言语十分有理。而且是解救了他家困境的大恩人。因此表示以后要好好过日子,而且还千恩万谢的把郑喜送出了村外。从此,老师送他回家时见他身上又恢复了三盏灯,并且比以前明亮了许多。
这虽是个民间流传故事,但从中也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决对不能做一点伤良心缺德之事,否则会给自已的前程和命运带来不利和灾难。
后来郑喜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得中举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考中进士,因其文才出众,立论精深,康熙亲阅考卷,大为赞赏,遂为庶吉士,进散常馆进修,康熙六十年(1721年)殿试,诗赋夺魁,被康熙钦点翰林,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写国史。(注:翰林院检讨,是当时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后来郑喜的名字在当地和本村以郑翰林三字代之。
从此每当提起郑翰林,人们就想起了龙湾庙和当年庙里隐居的那个郑翰林的老师。人们对这位老师同样有一种敬仰的怀念和思绪。
而当地老人们认为龙湾山文笔顶跟郑翰林的文才是分不开的。因为龙湾山文笔顶是自然生成的文笔山峰之顶,是文曲星喜居之地。要比别的地方人为修造的文笔塔峰的威力要大很多倍。
当地老人常说:龙湾山文笔顶不仅给郑翰林带来了出众的文才,而且当地历代众多文人也都能受到龙湾山文笔顶的庇护。因此,当地人历代对龙湾山文笔顶都很向往并由衷的十分敬仰。
关于郑翰林的轶事还有许多故事,因受文章字数所限,只能在下篇讲叙了。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导。(2019年八月二十日于太原完稿)
图文/赵子文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
请联系小编加白名单,严禁洗稿盗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