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7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卫灵公第十五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虑”作长远打算讲是时间上的,也可以从空间上解释为“前面的路”。

“近忧”相对应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现在”,也可以是空间上的“这里”。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与前文9.18重。

孔子说,罢了罢了!我还真没见过有谁能像好色一样好德呢。

包不包括他自己呢?

好色是生理需要,好德是精神需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是不一样的。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欤)!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位)也。”

臧文仲,即臧孙辰,见5.18章。

立,与“位”同源。

窃位,身居高位而不称职。

柳下惠,鲁国贤人。字季,又字禽。鲁国大夫,曾为士师官,掌管贵族讼狱。食邑柳下,谥曰惠。

臧文仲知柳下惠贤能,却不举荐他,使其不能为国家出力,他这种行为就是“窃位者”,占着茅坑不拉屎。

臧文仲做不到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自身、自己。

“躬自厚”是“躬自厚责”的省言,和“薄责”相对。也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反躬自身的意思。那样,怨愤自然就少了。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何之何’者,吾末(蔑)如之何也己矣!”

末,读“蔑”。

一往无前,也就是一往无后;不计代价,也就是不问后果;没头没脑的人,也往往没心没肺。

孔子说,凡事不问两遍“办不办,怎么办”的人,对这样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这是讲小人扎堆的情况。

小慧,是小聪明。好行小慧,爱耍小聪明,占个小便宜。

孔子认为,小人们整天扎堆,扯东拉西,喝酒吹牛,飞短流长,言之无味,从不谈论公理、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样的人难成大器。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以义为质,道义是做人的根本,这个根本是内在的,要把内在的东西展示给别人,不能眉飞色舞,张牙舞爪,而要谦逊地表达,叫“孙(逊)以出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以行之,就是把礼当做执行道义和维护道义的标准,怎么执行,怎么维护?靠的是“信”,要有诚实的态度,说到做到。

做到这四点的人,是真君子呀!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同“患”,忧虑。

作为一个君子,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的能力不够。

一个人的才能就像孕妇的肚子,早晚会被别人发现的。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不是不见,是还不到时候。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疾,遗憾。没世,去世。名不称,名声不被世人称道。

人有生前名和身后名,孔子对名看得很重,特别是身后名。他说君子所遗憾的是一直到死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能够被人所称道。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无欲则刚。无欲不是清心寡欲,而是无求于人。

君子不喜欢麻烦别人,自己能解决的总是想办法解决,哪怕使自己更麻烦也不愿给别人添一点儿麻烦;而小人总喜欢指使他人,并且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旦你无法令他满意,他还会怨恨你。

你能做的,你就去做。你做不了的,你就不要说。自己做不了,还想着要好,让别人这样那样吧,招人烦!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庄重。群,相处。党,结成利益集团。

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不相互争斗排挤。

群而不党,是合群,与人和睦相处,但不拉帮结派搞小集团。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做人是一方面,说话是一方面。好人也可能说错话,坏人也可以说正确的话,同一个人说的话有错有对,所以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言废人。

孔子说,不能因为听他说几句正确的话,就肯定他,举荐他。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还要察其志。同时,也不能因为他这个人不好,就对他说的话一概不听不信不考虑。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12.2章。子贡求一字可以行终身,孔子赠他“恕”道,并具体解释为“自己不想做的,不想受的,换位思考,别人也不会愿意去做、去受。不强己所难,不强人所难。”。

恕,不是宽恕,而是“如心”,推己及人。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考察的意思。

孔子自问自答:我骂过谁吗?我夸过谁吗?我夸人都是有根据的,都是经过考察的,不是瞎夸的。我夸的这些人,都具有三代时的优良品质,正是有他们这样的人,三代时才能通行直道。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阙:1.过失;疏失。2.同“缺”。

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

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认为自己不懂的东西,最好留下来。

他说他能看出史官记录中的“阙文”,这种“阙文”留下来,是让后来者补正,就像史官有马,但是自己不能很好地调教,借给后来人,让他们帮着调教好。这种精神,在孔子那个时代已经没有了。

史料最好原样保存,以传后人。你根据掌握的史料写史,对史料进行取舍,你有你的原则。那些你觉得没有价值的史料,没准换一个人,人家就能看出你没看出的价值。史料这种东西,有时候,没了就永远没了。

(0)

相关推荐